王学林
[摘 要]部编本教材选文极大地提高了对古诗文的占比度,其教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教师可尝试采用“重组”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意境”的丛林中,实现“古诗意境”与学生“生活场境”美好相遇;运用“比较”思维,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意象”的玄妙里,实现学生行走在发现“意象”玄妙思维之路上。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可为学生播下中国经典诗意文化的种子,实现古诗大量纳入教材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意象;重组;比较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作为语文教师,研究古诗词就应该引领学生解读意象之蕴,领略意境之美,体会表达情感,从而提高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能力,增加古诗教学的习得效益。
笔者认为,“组诗”教学理应成为古诗教学的应然之道。所谓“组诗”教学,是指围绕一个研究主题,从一首诗的学习拓展到多首“同类”诗词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既要完成单首诗个性价值的学习,又要探寻组诗之间的关联,让学生走向古诗的综合性研究学习。学生在组诗的学习中会从被动学习转化为积极主动学习,学习认知会从单一浅显走向主题深刻。这样改变了碎片零散的学诗方式,保障了学诗的品质,极大地提高了古诗文的习得效益。
一、重组:让“古诗意境”与学生“生活场境”美好相遇
古诗文的学习应该寻找学生“生活场境”联系比较紧密的古诗进行主题类化重组,在群组古诗学习中走向“意境”的叠加与萦绕,让古诗的学习走向整合,走向序列,走向丰盈。让学生徜徉在“古诗意境”的丛林中,实现“古诗意境”与学生“生活场境”美好相遇。笔者对古诗课程资源进行相应类化重组,现撷取部分主题予以阐释。
(一)写景组诗:赏四季之美景
儿童生活在自然之中,四季之景耳濡目染,历经季节更迭。诗人以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作为创作古诗的素材,在古诗词中是极为普遍的。在小学古诗学习中约占比例为1/4,这与教材中描摹四季自然景色课文的比例基本相当。这些描写四季的诗句大都是作者看到美景、听到声音后有感而发,大多表达了对四季景色的喜爱和赞美。教学时,教师可以把这一类古诗按季节和按物象进行重新组块,结合学生对四季美景已有的认知,引导学生对写景组诗中的“意境”进行研究,感受诗人对观察欣赏四季景色独特的视角,发现古诗意象表达之美,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到诗词文化的意蕴,同时催生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力,实现诗意的生活栖居。
(二)送别组诗:品友人之深情
离别的场景在儿童的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古人也最重情谊,诗人送别之时也多善感咏怀,有的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有的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有的则通过送别友人而抒发了对友人的赞扬……教师可把这些古诗重新组合在一起,形成古诗“送别篇”。学生在学习送别组诗时,通过对古诗的吟诵,送别场景的冥想,拓展阅读一些关于诗人和友人之间深厚情谊的故事,唤醒学生生活中的送别场景,惜别之情便在学生们心灵中荡起涟漪,同时滋养孩子心中那份柔软的情感。
(三)思乡组诗:念故土之情怀
学生都会恋家,想念自己的亲人,对自己生于斯的故乡充满情感。古代诗人或是游历四方,或是因官职之因背井离乡,甚至远离亲人家乡,思念亲人、家乡的情怀,使他们留下了一首首牵动游子心灵的思乡诗。在教学这组古诗时,教师可利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亲人远离家乡、出门打工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离别相思的情景和亲人天各一方时的痛苦后,再来研究古诗,孩子们就会有更深刻的感受,思乡情感直至内心,形成共鸣。此时思乡组诗营建的“意境”与儿童“生活场境”成了美好的相遇。
(四)童趣组诗:喜小儿之情趣
古诗中的儿童最富情趣,学生理应非常喜欢。童趣诗是对儿童生活的描写,更接近儿童的经验世界。这些诗大都着眼于儿童的形象、动作、情态、语言和心理描写,把儿童刻画得活灵活现,描绘出儿童贪玩、调皮、淘气、滑稽等鲜明的童趣特点。古诗描绘的意境正与孩子的“生活场境”非常相似,更容易和诗中“小儿”的行为和情感产生碰撞,勾起自己对“童年生活”的回味。
二、比较:让学生行走在发现“意象”玄妙思维之路上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教师把“比较阅读”运用到古诗教学中来,在比较中实现学生对古诗的意象进行还原,让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受走向细致丰盈,学生便会浸于古诗“意象”的玄妙里,行走在发现“意象”玄妙思维之路上。比较有两种基本思维方法,一是“异中求同”,二是“同中求异”。当然,在比较思维中,“求同”和“求异”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一)群组古诗中“异中求同”的意象表达
古诗中的“异中求同”的意象表达是对古诗意象还原,意境体悟,揭开不同古诗的表面现象,找到群组古诗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从而发掘古诗意境观照下的意象表达规律。教师要在群组古诗深入研究学习中,启发学生对古诗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探寻组诗中的共同点,体味古诗意象表达的玄妙,以此习得主题类古诗的表达图式。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魏星老师在执教咏物组诗《石灰吟》《墨梅》时,就利用了“求同”的思维方法进行比较教学。魏老师先设计了一个“求同思维”的主问题:“这两首古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在对比归类中发现,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崇高品质。古诗前两行都侧重描写事物,后两行以这个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且诗的第三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不”;接着,魏老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细读古诗第三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得出:“粉骨碎身全不怕”讲述了面对牺牲要保持自己的清白,“不要人夸好颜色”是面对世俗要表现自己崇高的品德;魏老师又拓展了带“不”字的古诗,如《咏柳》《梅花》《游园不值》《草》等,在拓展中强化了群组古诗的意象表达图式。学生有了这样的对比研究后发现:群组古诗的前面两句是侧重自然景物描写,第三句用“不”字一转,强化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前面的事物描写则是作者达意的心中之象。
(二)群组古诗中“同中求异”的意象表达
古诗中“同中求异”的意象表达,就是通过分析、解剖、探寻相同意象组诗的相异之处,通过对比,寻求差异,从而找出组诗中单篇古诗意象营建的个性。在共性中找出个性,使学生更准确、更具体地体会古诗的个性魅力,从而透彻地领略到古诗中的意象营建之妙。
例如,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望月》时,先出示一组诗句,让学生吟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学生吟诵后,发现每一句诗中都嵌着一个月亮。而后让学生比较这些诗句,每一句诗中都有一个合适的动词,来表达诗人望月的心情。王老师追问:诗人借着月亮在诉说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学生发现:因为好奇而“呼月”,因为孤独而“问月”,因为思乡而“疑月”,因为欣喜而“近月”,因为忧愁而“对月”,因为怀念而“思月”……最后,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望的是同一个月亮,但每个诗人的感受和心情却大不一样。王老师的教学既追求了群组古诗教学共性的“意象表达”,又寻找到了古诗个性的“意象表达”。教师引领学生沉潜于古诗意象的玄妙里,涵养了学生的诗性文化,催生了学生诗性生活之情。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采用“重组”的方法,提高了学生学诗、研诗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畅游于古诗的海洋之中,领略到了古诗“意”“象”“言”三者的融通和美,播下了中国经典“诗意”文化的种子,实现了古诗大量纳入教材的价值与意义。
[参 考 文 獻]
[1]黄晓燕.比较阅读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0(5).
[2]王晓奕.整合:教学活动板块化设计的核心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10).
[3]魏星.用“意象思维”提升教学品质[J].小学教学研究,2014(8).
[4]王崧舟,林志芳.语文教学内容的再确证——《望月》赏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4(6).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