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晔
摘要:首先论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生成转换及传播的重要价值,并从话语表达的严谨性及艺术的影响性、表达方式的多元性及思想的一致性两方面说明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生成转换及传播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反对两方面的错误倾向、促进政治性向学术性转换、实现政治性到生活性转换等维度,提出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生成转换及传播设计的有效路径,旨在能够从内容、方式及载体上全面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为其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时刻把握住高校的意识形态话语权。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转换与传播;价值和原则;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2-0111-03
引言
话语也就是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在相应的社会语言环境下彼此沟通交流所使用的语言,其主要由话语主体、内容、环境、对象等要素组成,是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文化载体。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转换是话语主体表达思想形态观点、话语体系以及主要内容,传递观念理论、教学内容及情感的有效交流工具,是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话语表达是衔接意识形态话语和受众主体问的纽带,话语表达实际效果受到话语形式、话语设定、话语体系、话语转换、话语媒介等方面的影响与限制。其中话语转换和表达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态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及实践化的主要形式,是高校意识形态构建的长期、复杂性的一项工程。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整体构建效果不明显、质量不理想在极大程度上受到话语转换及传播的制约,科学有效的话语体系和良好的话语表达能够在视觉与听觉上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能够在意识与情感上产生共鸣,进而推动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及长远发展,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质量,从根本上保障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及稳定。
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生成转换及传播的重要价值
1.能够加强意识形态的整体影响
目前,高校意识形态构建过多地运用政治性语言、传播性语言、政策性及抽象性学术语言,话语表达方式单调、僵硬、机械化,完全不接地气,缺少一定的亲和力,导致其最终效果不理想,无法实现传播教育的目的,致使国家与个人意志的结合成为高校意识形态构建面临的关键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稳定、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是培养社会及国家优秀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基地,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同时更是思想文化融合与碰撞的主要战场。高校意识形态“怎样说”“说什么”是其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解除高校意识形态构建困境的关键所在,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的转换,坚持以通俗性、直观性、生活性的话语替代枯燥乏味的话语,建设贴近话语对象现实生活、真实需求及认知能力的话语体系,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意识形态的整体输出质量,拓展高校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稳固其建设的基础。
2.能够实现文化育人的根本目标
话语是教育意识形态当中重要的文化载体,话语转换及表达是高校思政基礎理论建设及校园文化构建的主要内容,这让话语转换及表达拥有了文化的属性,包含着文化育人的根本目标及价值。坚持以文化人是各大高校思政教育长期遵循的基础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高校是党中央领导指引下的高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构建应在特色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针对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前沿文化,充分运用文学语言、行为语言、艺术语言以及网络语言等,以案例、对比、榜样及故事等多种方式及不同种类阵地、载体来充分实现思想文化的广泛传播。并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以思政基础理论、校园文化创建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及载体来加强思政理论的传播,以此来提升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及校园文化的整体质量。
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生产转换及传播设计的基本原则
1.话语表达的严谨性及艺术的影响性
话语是意识形态的主要构成单元及组成元素。高校是人才培养以及知识文化继承创新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阵地,话语表达需要遵循语言文字表达的严谨性、符合汉语表达的日常习惯,决不能一味地追求个性或是无中生有,更不能使用晦涩、敏感的词汇及话语,要清楚地表达出真实的含义。逻辑要清晰、结构要合理、形式要科学规范,传达的思想应具有教育性、感染性及通俗性等特征。
艺术影响性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的显著特征及主要特性,科学合理的话语表达是思想与艺术问的有机结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表达坚决不能以文件实施文件、以会议实施会议,不能单纯地运用“灌输式”的传统方式,要不断推动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表达和文学艺术话语、校园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入融合,应尽可能多地运用个性、特色化的语言,在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中构成与众不同的教育话语表达体系及风格,进而在潜移默化中让高校意识形态能够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
2.表达方式的多元性及思想的一致性
意识形态发展随着实践和社会的转变发生改变及创新,话语传播载体也会努力向前发展,这就致使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表达方式具有多元化、多方式、多形态的特征。话语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也受到话语内容、传播介质、话语主体、话语目标等因素的影响。虽然高校是知识分子较为集中的特殊阵地,但受到价值观念、兴趣等方面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决定着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表达应积极努力地探索全新经验、创造全新方式,持续推动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的转换,更好地顺应差异性的发展形势,构成多维度、多形式、多群体的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传播局面。
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表达在顺应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要密切结合党中央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社会期待及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深入探索意识形态教育话语转换与教研、教学、管理及服务等多方面的有机结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态渗透到立德树人及思政教育的始终,将广大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层面上,统一到院校革新发展层面上,从根本上实现思想理念的广泛认可与价值观念的普遍遵从。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生成转换及传播设计的有效路径
1.反对两方面的错误倾向
当前在高校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即什么都不敢说与什么都敢说。前者是机械地依据教材内容,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详细剖析,将意识形态教育与通识性教育混为一谈,单纯地认为思政课程属于工具性质学科,这样的教学方法必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而后者则是在教学中出现了与主流价值观念相违背的现象,全方位地批判显性的方针政策,吹捧西方国家自由、民主的思想,或是为了迎合当代大学生而讲些低俗的东西,严重降低了思政课程原本的教学地位。这两种错误倾向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重要体系剖析得不够深入透彻,以阶级斗争来说,恩格斯丰富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表示剩余价值是造成工人阶级和众多资本家问为抢夺劳动成果而展开的阶级斗争。但实际上,阶级斗争的说法只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其讲述的都是针对工资劳动而进行的企业与工人间的竞争,与资本家和企业的差别混为一谈,无法详细地阐释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的根本原因。而对于高校来说,应努力实现从教材到教学语言的转换,因为像意识形态这样需要辩护的工作,其前提只能是在广大教师内心深处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深刻认知而真正信服,可惜的是,许多教师对于利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来解读实际生活通常却无能为力。
2.促进政治性向学术性转换
教材语言具有政治性、传播性等特征,而文件话语的乏味、机械性,让思政课程教学失去了语言上的感染力,进而导致其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当前只要一涉及到思政课程教学革新,思路就会受到教学方法创新上的限制,可若是没有实现从教材到教学话语的转换,那么最终出现在课堂中的依旧还是政治性、传播性的话语,只是换了一种表达形式而已。对此,高校应首先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深入探究。思政课程教材所参照的依旧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可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的影响,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应对其进行重新解析,某些表达要确立前因后果,只有真正掌握意识形态相关表达的最初背景与时代变迁,才能够从根本上了解其话语背后的基础理论和逻辑,才能体现出学术的严谨性与独特魅力,进而引发广大学生的思考。对此,思政课程教师,要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理论素养,深入解读经典著作并要具备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生活的能力,这是高校理解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权以及有目的性进行话语体系转换的前提所在。
其次,应重新编写教材内容,构建一种崭新的学术框架。以思政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例,若是依据教材体例,按照思想、政治、基本道德、法律法规的顺序进行教学,便会让思维受到严重限制,思想形态也会变成显性的内容。对此,高校可从大学生的角度来重新设定一个学术框架,即怎样利用该门课程来帮助学生获得人生的幸福。所谓人生的幸福,主要指的是个人想象的生活能否实现,而个人梦想是否能够实现与个人价值实现有着直接关系,两者都需要打破实用主义和虚幻主义的限制,将其放在人与社会的逻辑背景当中。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在于到处都没有意识形态而是始终贯穿意识形态,这就是显性意识形态传播比隐性意识形态教学模式更加高明的地方,而政治性話语也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向学术性方向转换。
3.实现政治性到生活性转换
由于受到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自身传播性、政治性以及文件性等特征的影响,使其在实际教育当中经常会被抽象化或是理论化,对于以草根自居的年轻人来说,他们更容易认可的是详细性、易懂性、故事性的内容,简单来说,就是当代大学生需要教育人员进行生活性的话语系统转换,这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那样,即“应讲好我国故事、弘扬好我国声音”。这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近些年来,党中央传播话语体系也在不断积极地转换话语体系,为了能够让其更加接地气。以“中国梦”话语体系传播设计为例,“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民族的复兴从原则上来说应始终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与特色化社会主义体制,因此,“中国梦”是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的表达,但对其的详细解读则更加看重从重大叙事到个体叙事的转换,重视的是“中国梦”是国家、各民族及全体人民的共同梦想,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是党中央努力奋斗的目标。高校完全可以参照“中国梦”这样平民化的表达方式,将意识形态教育话语扎根于平民话语叙事中,对意识形态专业术语赋予更多现实生活的气息,对其进行生活化解析。
需要赋予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更多的生活叙事对策,还要加强对网络流行语言进行客观理性的批判借鉴。网络流行语言主要是在网络世界中所流行的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是大众主流文化在网络及话语表达上的一种映射。网络流行语言的背后是社会大众,特别是所谓的草根人群,他们在不同社会冲突及矛盾当中探寻到一种具有共性建议并尝试运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进行表达。网络流行语言对当代社会有着极其深刻重要的影响,这方面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尤为明显。应该能够明显看出,网络流行语言的重点在悄悄地发生转变,从最初的轻松调侃,到放肆性的宣泄,再到近些年对社会热点话题的集中关注,这些变化一方面体现了广大网民素养的不断提升,特别是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了网络主力军,另一方面则与近几年社会热点事件频出、社会矛盾较多的客观现实有关。但不管怎样,在现代信息化已成为新时期社会进步趋势的大背景下,网络流行语言虽然不是社会主流精神文化,但却能够真实地体现出广大网民特别是草根群体的内心声音。对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与网络流行语言问的关系,教师在确保自身清醒认知与密切关注的基础上对网络流行语言进行分类。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导,在拓展话语体系的过程中保持清醒认知。对于那些低俗、偏激的流行用语要坚决和它们划清界限,并随时警惕这些语言对主流教育话语体系的负面影响。
结束语
意识形态教育是各大高校思政课程的教育基础与重心,其教材主要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其教育目的实际上是为主流思想形态理论进行解释与辩护,让学生可以发自内心地肯定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高校应首先深刻意识到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生成转换及传播的重要价值,并要掌握其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而通过反对两方面的错误倾向、促进政治性向学术性转换、实现政治性到生活性转换等有效路径,从根本上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话语体系的转换及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