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9-04-04 01:06马洪宾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思维数学课堂教学

马洪宾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的主要途经。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气氛要活跃

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是学生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就曾说,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注意在情境中提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教师在学生已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的设置解决,引导学生联想旧知识、旧方法,通过问题设计使学生对已有知识与新学内容之间产生疑惑,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并形成一定的心理准备,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1.营造课堂教学场景,创设创新氛围

如果探求“是什么”体现了学生的好奇心,那么,寻求“为什么”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求知欲。求知欲一般由好奇心发展而来,是学生探究、了解自己未知的东西而产生的愿望和意向。在教学中,注意在情境中适时揭示矛盾,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应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场景,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氛围,使学生在继续学习新知识时具备应有的知识准备,从而能顺利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一节时,设计一个情境性问题,提出一个中国古代的问题:今有邑方不知,各中开门,出北门二十步有木,出南门十四步,折而西行一千七百七十五步见木,问邑方几何?用我国一个古代数学问题作为情景引入,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了人文精神。又如,在教学“弧长及扇形的面积”一节时,可让学生先回忆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可为学习推导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作铺垫。

2.利用新旧知识衔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在旧知识复习的基础上,还可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提问,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来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形成课堂学习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一节时可先让学生思考一个趣味性问题:在一个长、宽、高分别为3米、2米、2米的长方体房间内,一只蜘蛛在一面墙的中间,离天花板0.1米处(点A处),苍蝇在对面墙的中间,离地面0.1米处(点B处)。试问,蜘蛛去捉苍蝇需要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例子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对问题的最终结果有悬念,就会积极主动地用创新性方法去解决,在一般的手段不能解决问题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

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发展区。

思维的发展是进行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所以要使学生能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要解决好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需通过一系列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然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真正的知识原理,用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取技能。“问题”的设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里,这才能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新认识,为后面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

1.巧设疑问,激活思维

学生进行思维是建立在具备学习问题的基础上的,但也并非有了问题就能激活学生思维。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问题的巧妙设计是关键,它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起思维的内驱力,焕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使课堂创新学习氛围浓厚。比如,在教学“相似三角形”一节中,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一性质的应用时,可提出这样一个探索性问题:如果在月圆时,把一个五分硬币放在离眼晴的适当处,使它能够大致遮住月面,那么我们只要量出五分硬币的直径和它离眼睛的距离,就能算出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你知道是怎么计算吗?这时学生便会有一种很想知道其计算方法的欲望,并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使问题自然成了悬念,而且内心也充满了疑问,思维高度集中。此时教师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给学生一定的创造发挥空间,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增强。

2.培养批判思维,激励探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仅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还应该培养学生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就会有“敢于争论”的知识基础,也会有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勇气。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与教师完全不同的想法。探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备能力,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疑难问题的合理设计,能促使學生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积极探索新知。例如,在教学“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时,请学生完成:缺少一次项或常数项时,怎样用配方法求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呢?通过问题的给出,学生对知识产生疑问,教师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新知识。有批判才有创新。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老师说“不”,敢于向教材说“不”。在一节“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的应用”课中,我板书:“李老师走路的速度是72千米/分,他从家走到学校需要20分钟,共走1440米。那么,1440÷72表示什么?”这时,一个叫林小娟的学生举手了,我请她站起来。她说:“老师,您写的条件不对,应该是:共走1440千米。”我一愣,定睛一看,果然错了,再一想,这正好是训练学生批判思维的好时机。于是,我故意说是,想考考大家的眼力。然后,我郑重其事地对同学们说:“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因为林小娟同学给老师指出一个错误,我非常感谢她能及时地让老师改正了错误”。说完,我还向林小娟鞠了一个躬,这时,同学们都鼓起掌来。以这件事为起点,我班的学生就渐渐地敢于向老师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了。

教学内容要接近学生现实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走进生活数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再反过来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能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和目的性,易于将学习活动介入到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中,这样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初中数学课本知识早已是人类的现成财富,但对于中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而获得,仍不失为“新发现”,也是一种创新。我们应该重建“教材观念”,革除“惟书惟上”的陋习。在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时,做到以教材为基本素材,以现实生活为“保鲜剂”,以历史和科学为“催化剂”。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在生活中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其一,课本也好,教参也好,都应是供选材的基本素材,都可以进行加工处理。在教材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调整和重组教材,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

其二,选择和设计的教学内容必须注重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场景设计尽量是他们看得见、听得见、摸得着的,是他们感兴趣、乐意做的,就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够使他们提出问题、产生想象。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一节时,设计一个情境性问题:很多同学都喜欢打篮球。你知道投篮时,篮球运动的路线是什么曲线?怎样计算篮球达到最高点时的高度?让学生陷人沉思,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其进一步了解其中奥秘的强烈欲望。

其三,要把数学这一历史财富和现代的科学技术相结合,使陈旧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中产生灵感。如在引入黄金分割点时,结合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乃至现实意义;又如介绍无理数时,我给学生适时地讲述无理数的发现引发了数学史上一次危机的历史故事 ,使学生产生共鸣,更大程度激发其学习动力。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勇于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山东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则街道定吕小学

猜你喜欢
思维数学课堂教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