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文化的理论视域反思高校美学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变革

2019-04-04 01:06李艳丰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审美文化变革美学

李艳丰

摘要: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传统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的知识结构、话语体系与理论的言说方式,同时也对高校美学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了挑战。很显然,高校美学教学一味遵从传统哲学美学的理论范式,已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因此,必须结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经验与现实品格,对美学的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进行改革,才能使高校美学教学保持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精神,真正使学生领悟到美学的理论关怀属性与人文精神魅力。

关键词:审美文化;高校;美学;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2-0051-03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媒介文化的兴起与大众消费主义文化的流行,审美开始走向泛化。从电影电视、媒介图像、都市景观、生产设计、消费盛宴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打上审美意志与情感的烙印。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指出:“当前我们正经历着一场美学的勃兴。它从个人风格、都市规划和经济一直延伸到理论。现实中,越来越多的要素正在披上美学的外衣,现实作为一个整体,也愈益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学的建构。”正是由于审美在经济活动、大众文化生产与传播、日常生活消费实践等方面的蔓延,导致大众审美文化的蓬勃兴起。这种审美文化同传统的以审美自律、高雅艺术为主要标志的审美主义思潮有着本质区别,它更多的不是依据于康德等人的审美非功利性思想,而是跳出了精英主义的美学政体,走向了实用主义美学、生活美学和日常美学的历史与现实,成为大众日常审美生活的感性呈现。中国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潘一在《青年审美文化纲要》中较为详细地谈到审美文化,提出加强青年审美文化研究。1987年,聂振斌在《什么是审美文化》中指出:“‘审美文化这一概念并不是土生土长的,而是中国学者接受了西方文化思潮,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之后提出来的,并以此来阐释新时期所出现的文化、艺术、审美现象。”审美文化所带来的诸多变迁,促使我们开始反思高校美学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当前许多的美学教材,在教学理念、内容设置、理论内涵、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陈旧老套的毛病,难以同整个时代的审美文化现实形成有机的对话,难以让青年学生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共鸣。如何认识并改变这种格局,是我们本文需要重点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美学学科最早源自于西方,1750年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创立了美学学科(Aesthetics),最初命名为感性学,但由于鲍姆嘉通认为感性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即美,所以“感性学”也便成为主要研究美的“美学”。美学自诞生以来,一直隶属于哲学学科,如鲍桑葵所言:“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作为知识而不是作为对实践的指导而存在的。”正是源于这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维,使美学学科长期拘囿于哲学的界域,成为纯粹的理论学科。中国20世纪美学学科的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借鉴西方经验,到逐步本土化、民族化的历史发展路径。自1917年开始,一些热爱美学的理论家开始从事美学理论的研究与美学教材的编著,如萧公弼的《美学概论》,吕澄的《美学概论》《美学浅说》、陈望道编著的《美学概论》、范寿康的《美学概论》等。新中国成立后,美学研究曾出现了十分火热的局面,形成了以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为代表的美学四大家。国家十分重视美学研究与美学教材的编写,甚至成立了以王朝闻为组长的《美学概论》编写小组。新时期以来,中国出现了许多版本的美学教材,如杨辛、甘霖主编的《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學基本原理》,李戎的《美学概论》,董学文的《美学概论》,张法的《美学导论》,彭富春的《美学》,朱立元的《美学》,牛宏宝的《美学概论》等等。这些美学教材主要作为高校文科学生的通识教育读本,对高校文科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普及美学常识性问题、提高学生的美学理论修养和审美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从目前来看,高校美学教材的编写和美学教育教学实践的开展,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亟待与时俱进地辩证发展。

自20世纪初期以来,中国美学学者在美学研究、美学教材编写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像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老一辈美学家,很早就注重西语的输入与民族美学话语的植入,追求美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强调美学理论同现实审美生活的关联。80年代,李丕显曾撰文指出美学教材的编写应注重体系性,注重美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和创新性等问题。像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杨辛、甘霖主编的《美学原理》,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张法的《美学导论》等,都十分注重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对美的本质、美的形态、美学范畴、艺术美等做出了深刻的论述。当然,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过于强调美学的哲学学科属性,从而导致整个美学教材的话语完全是哲学的理论话语,这就带来了理论的艰深甚至晦涩,使大学的青年学生很难适应与接受。有些美学教材过于注重西方美学话语体系和理论特色,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论述不够。韩德民认为,中国当代美学教材存在着过于倚重西语,对中国传统美学与本土美学经验的涵摄不够的问题,他具体分析了叶朗的《现代美学体系》:“就《现代美学体系》而言,一个重要困难在于,联结不同分支的逻辑统一性基础不够坚实。到《原理》这里,困难则转化为,将中国观念与西方范畴并置统一的逻辑贯穿线索不够明确。由于没有明确中西观念联结的新的逻辑基础,该书在叙述过程中,有时就可能会产生体系内在统一要求与中国式观念特有气韵之问的紧张。”何雁飞认为,中国高校美学教材编写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西方化色彩较为浓厚、审美文化内容缺乏的问题,提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美学的中国经验、加强国内外美学前沿的接轨等看法。此外,高校美学教材回应审美现实的力度不够,特别是随着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美学学科应有所策动,应与时俱进地实现其知识结构与话语范式的变革和转型。李西建说:“就当代美学学科整体的发展状况而言,纯粹的美学研究已经很难深入,而提出审美文化这一概念,客观地扩大了美学学科的理论视界,调整了当代美学研究的重点和格局。”“审美文化问题的提出,无疑为美学学科的当代转型提供了一种新的生长点,其突出标志是为当代美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一种新的价值趋向和精神。”高校美学教育教学要想贴近现实,就必须首先在教材编写方面融入审美文化的内容,充分借鉴大众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

何以说审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彻底改变了美学学科的理论范式、结构形态与价值意识,并最终推动高校美学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的变革和转型呢?首先,传统美学主要是哲学美学、理论美学,即便是探讨艺术,也是从哲学的层面,从审美意识的层面分析艺术,形成的是美的艺术哲学。哲学美学、理论美学在建构体系时,基本上是遵循概念的演化,比如美的本质、审美意识与审美经验、美的形态与范畴、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审美教育等。整个美学学科基本都是围绕这些关键话语和范畴展开理论体系的建构。这就导致美学过于追求理论思辨性,过于强调哲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逻辑。其次,传统美学在研究艺术时,主要注重的是精英主义的艺术,主张艺术自律的审美追求,更多的是专注于对艺术经典的审美阐发,审美理论更多的是追求审美的非功利性、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等现代美学目标。最后,当代美学在反思大众审美文化的时候,更多的还是依据于传统的美学理论和美学话语,用哲学美学的话语范式批判大众审美文化,对大众审美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美学意义缺乏深入阐发和合理解释。如叶朗在反思大众审美文化时曾如此说道:“阿多诺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审美既不能改变经济,也不可能介入政治,它只能通过自律这一中介环节,影响人的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审美是无功利的,审美文化是一种自律的存在。”这种对大众审美文化的阐释,还是基于哲学美学的话语路径,未能看到大众审美文化的更为复杂的文化与美学意义。

大众审美文化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大众审美文化逐步摆脱哲学美学的审美自律性逻辑,走向生活和实用主义的路径。随着审美工业主义、审美消费主义、审美资本主义的流行,审美不再仅仅被视为艺术欣赏的特质,而是变成了整个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审美不再只是被视为非功利的超越性存在,而是同时具有了实用主义的价值内涵。如奥利维耶·阿苏利认为,“文明的进步包含经济与社会的审美化”,审美化的工业“使人们相信它能够以艺术的模式培养非功利的欲望”,朗西埃对艺术的定义,同康德、黑格尔有了本质区别,他认为:“艺术是在同一种精神统一性之下,对个人生活的各种形式、对共同体借以表现的各种形式做出整理的力量。这个定义,强调了艺术最确切的审美功能:它的使命是,制造更适于实际需求的物品,同时让物品更能为每处个人的住所置入符号,来象征一种在世界上安居的共同方式,以此用共同的文化来教育个人。”二是大众审美文化更加强调审美的感性维度,更加强调感性在大众审美文化实践中的历史化发展与重构,而非完全用传统固化的理性积淀模式来看待感性与感官问题。文化工业、大众通俗艺术的发展解构了现代艺术的审美自治特权,消除了精英艺术与通俗艺术、艺术与生活、高级感性与世俗感性的文化区隔。昔日被精英艺术视为世俗、媚俗、低俗的粗鄙感性,那种纯粹娱乐、欲望化的审美诱惑,与文化主义相对的自然形态的感性存在,在大众审美文化实践中变得常态化与合法化。正是在大众审美文化时代,人的感性获得了全面、自由、民主发展的审美契机。三是大众审美文化更加强调审美实践,强调审美的民主生产、消费与接受实践,强调审美实践的经验性维度,而非拘囿于美学理论之中做知识与话语的思辨。美学逐步从思辨性的哲学美学真正走向大众化的实践美学。伊格尔顿说:“在某种意义上,‘审美和‘实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另一種意义上,后者以前者为存在的条件。”美学理论要想与时俱进,就必须正视并研究大众审美文化的美学内涵。

面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中国高校美学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应该充分重视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经验与审美现实,在合理借鉴传统理论资源的同时,不断加强理论话语与批评实践的辩证创新。首先,要从思想意识深处认识到当代美学的这种理论与话语转型,要深刻意识到大众审美文化的兴起与发展给当代美学带来的革命性转变,要对传统的哲学美学、理论美学秉持辩证批判的态度,要合理继承、辩证扬弃。要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利与弊有正确的思考,既要对大众审美文化所具有的积极审美意义展开科学合理的分析,又要对其所具有的负面效应展开理性的批判。要充分借鉴和发展大众审美文化中良性美好的价值因子,认识到这种审美文化实践对大众审美感官的历史化发展与人性的审美生成所提供的文化价值,又要果断摒弃大众审美文化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劣性影响。其次,高校美学的教材应大幅度改革。我们在前面分析过,传统的美学教材主要依据于哲学美学的体系,更多的是理论美学的知识与话语。面对大众审美文化的全面兴起,美学学者应充分吸收大众审美文化的内容,在教材编写中融人大众审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要把当代美学界对大众审美文化的研究成果吸纳进来,改变传统美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话语范式。即便是对于传统美学理论的书写,也应尽量结合大众审美文化的现实经验。要尽量减少美学教材中烦琐的哲学论述和哲学思辨,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论述美学的理论问题。要增加日常生活美学、实用美学、设计美学、景观美学、生态美学、影视美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教材的学习,既掌握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又能结合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经验来学习美学,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再次,高校美学教学应增加审美教育的比重,并将审美教育作为社会审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学会鉴赏艺术,而是要让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人性,形成良性和谐的文化习俗,从而最终使整个社会能够自由和谐的发展。可见,审美教育同国家的文化与审美治理密切相关。在大众审美文化时代,高校美学教学应充分借鉴大众审美文化的优秀产品,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精神与审美趣味。最后,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转变观念和思路,不要一味地灌输哲学美学的理论知识,这样只会让学生反感,弱化上课的教学质量,而是应采用多媒体的课件教学,多收集审美文化与审美实践的素材,多用图像和文字互文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享受中学会美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在审美实践中形成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

猜你喜欢
审美文化变革美学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纯白美学
变革开始了
浅析巴蜀审美文化的特征及发展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