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警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及“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构建研究
——以云南警官学院为例

2019-04-04 02:50刘立群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危机个体

刘立群

(云南警官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

一、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概念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是指大学生在校园就读期间个人遭遇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紧张、失恋、职业生涯规划、学习状态变化等问题或者家庭成员间突发车祸、亲人离世等变故时,大学生个体甚至某一范围内大学生群体不能正确应对上述问题,从而致使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间产生心理失衡,以及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诸如休学、自杀、抑郁等负面反应[注]张红新,王振,冯瑞银,姜亚东,李健.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状及预警机制的构建——以秦皇岛市高校为例[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9-15.。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与普通高校相比,公安院校的办学模式具有浓厚的行业背景和清晰的职业定位,在校预备警官未来应对的任务是打击犯罪行为和维护社会稳定。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严格的警务化管理,学习刑侦、治安、禁毒等公安专业课程,在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还要进行高强度的警察体能训练。在学习强度和训练强度强度方面,公安院校学生承受压力均远高于普通专业大学生。近几年来我国改革公安民警招录流程,公安专业大学生毕业后还需通过全国公安联考才能走向工作岗位,这意味着每年都有一部分公安专业应届毕业生与警察身份无缘。综合以上原因考虑,在公安院校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警防控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及意义。虽然现阶段我国公安专业招生时均设置了心理测试环节对考生进行筛选,但人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现实中因男女比例失衡、严格的警务化管理等原因,公安专业大学生入学后遭遇各种心理危机的情形时有发生,该群体在入学初期心理危机发生的频度和种类甚至高于其他普通院校。如何使预备警官个体或群体少遭遇甚至不遭遇心理危机情形,如何使已经遭遇心理危机的个体或群体尽快摆脱负面情绪困扰,减少甚至避免后续不良事件的发生,现已成为我国公安院校学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注]李爽,徐睿.基于传统批判视角的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再思考[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12-20.。以云南警官学院为例,笔者依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018年入学1120名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三级心理问题占比为9.29%,二级心理问题占比为12.14%,一级心理问题占比为23.30%,被调查的部分大学生在不同方面表现出心理异常。

二、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点和类型

(一)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特点

通常情况下,心理危机可以指个体或群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或者指个体发生心理障碍。公安院校大学生群体具有不同于一般专业的在校管理模式、授课内容、行业背景和训练方式,该群体遭遇的心理危机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既有其共性,又有公安专业学生的自身特殊性。

1.心理危机的特殊性

警察院校大学生遭遇的大学生共性心理危机有:人际关系紧张、失恋、学习模式障碍、自我价值观混乱、就业危机感等。警察院校大学生遭遇的特殊心理危机有:对警务化管理模式反感抵触、不适应高强度的体能训练、目击高腐尸体造成的心理不适、执勤实习过程中遭遇犯罪嫌疑人不法侵害、实习办案过程中与艾滋病毒携带者接触、目睹惨烈命案发生现场造成的精神恍惚、公安联考成绩不理想等。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综合比较,警察院校大学生在纪律要求、性格培养、学业问题以及环境适应上将面临更复杂和更强烈的压力和焦虑。

2.心理危机的复杂性

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发展型危机、境遇型危机、存在型危机和障碍型危机。发展型危机是指个体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外部环境急剧的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心理反应。比如,警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模式转换、对高强度警察体能训练不适应、就业问题、身体突发疾病、公安联考失利等都可能导致发展性危机。境遇型危机是指遇到了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危及生存的事件,因此造成了心理失衡、及至解体的状态。比如,突发交通意外、疫病爆发、遭遇绑架、突发地震等。存在型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意义、目的、责任、价值、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如警校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对警校生身份的认同感危机,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等。障碍型危机是指因情感障碍、人格发育不健全或者精神性疾患引起的心理危机。以上四种危机类型中,发展型危机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最为常见,且在警校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注]曹翔宇,杭荣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5):694-696.。

警察院校大学生群体在常见的心理危机表现中与普通院校大学生群体相比具有共性特点,但在警校求学期间的特殊阶段呈现出心理危机严重或者危机重叠特点。例如警察院校大学生在公安实战一线实习期间,可能会遭遇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处置、与艾滋病毒携带者等患病人群近距离接触、置身于惨烈的命案现场、处置吸毒人员、目击接触高腐尸体、行为怪异荒诞的精神病人、面对穷凶极恶的犯罪嫌疑人等危机事件。致使此时警察院校大学生所遭遇的心理危机呈现境遇型危机、存在型危机、障碍型危机与发展型危机相互叠加的特点。公安院校大学生因参与上述事件处置引发的心理危机,简单的看待是以境遇性危机为主,分析其实质则为发展性危机为主导,在对学警的心理危机进行干预时,必须让他们明确是从预备警官向人民警察转变所必经的途径,应以客观的心态逐渐接纳、适应上述的负性事件。通常在上述类型心理危机的实际干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对当初“从警的理想信念”产生动摇、对公安民警“危险工作的意义”产生思考甚至质疑,警察院校大学生群体在实习过程中实地接触真实、辛苦的公安工作后,对自己从警后的职业前景感到悲观、消极,此时呈现出存在型心理危机特点。

除以上特点以外,大学生群体中会存在有隐性精神疾病、人格障碍的学生个体,正常情况下,该个体变现与正常学生无异,但在特殊外在条件的刺激下,隐性个体会出现一系列的负性心理及行为反应。在警察院校中,隐性个体通常在入学军训、高强度体能训练、全国公安联考、预备警官实习等特殊阶段出现障碍性危机,近年来因受到公安体制改革和云南省公安专业毕业生,危机一旦在这些特殊环节发生,往往会发生连锁反应,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情感、工作等各个方面都会受到负性冲击。

3.心理危机的危害性

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心理危机的影响总体上是消极和负面的,正性的心理危机往往少有体现。当高校大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如果不能进行正确的个体或外界心理疏导,很容易陷入自我封闭、自伤、与他人对立甚至采用自杀等极端手段解决问题的恶性循环中。而一旦学生采用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解决问题,初期会对产生心理危机的个体或者身边同学、老师产生人身或者生命危险,不加干预任其发展则会对大学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学校声誉造成恶性负面影响。

由于人民警察群体的半军事化职业属性,公安院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会进行警务实战、武器拆装射击、刑事侦查、痕迹检验、车辆驾驶、高空心理行为、法律法规、禁毒等公安专业课程的学习训练。由于经常接触警用枪支弹药、警械和参与预备警官实习、高空心理行为训练,警校大学生群体很容易遇到枪械走火、接触传染源、高空训练作业等危险系数较高的情形。因此,公安院校大学生一旦遭遇心理危机,其职业背景、专业技能与普通高校学生存在差异性,其潜在的危险性和破坏性较普通院校大学生更大,若将其所学的技能用于犯罪,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带来严重的威胁和破坏。

4.扩散性

公安院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模式与普通高校存在巨大的差异。公安院校实行封闭的警务化管理模式,周一至周五学习时间无正当理由不得随意进出校园,每日均执行严格的早操和晚点名制度,学生课堂纪律、宿舍内务、仪容仪表、作风纪律等均参照警务化标准进行严格要求与管理。这就使公安院校具有环境封闭性,在校学员思想、行动具有高度同质化的属性,当少数个体遭遇心理危机时,如果个体或外界不能对危机尽快进行干预,或者采取干预措施后未达到预期效果,由于公安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同质性团体属性,很多心理危机会像流感一样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扩散并引发群体性心理危机,严重者可引发群体性事件。例如警察院校大学生入学之后要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军训,军训时间和训练科目难度、强度等大大超出于普通高校,很多学员对军训期间的封闭式训练环境、枯燥的训练内容和高强度的训练节奏难以适应,通常会出现悲观、麻木、抑郁、焦虑、叛逆、人际关系紧张等症状,部分学员会产生自伤、自残、自杀倾向甚至行为,如果处理不当不及时,往往在影响自身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周围的学员,严重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发生,甚至会突出学生和管理者的界限,自发形成群体对立,造成学员与学管干部在情绪、言行与行为上的隔阂与对抗。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1.大学生成长型心理危机

警察院校大学生群体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求知欲旺盛,追求发展与进步,承托着社会的未来与希望,部分大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存在认知误区,特别在实习阶段后,由于现实与理想差距巨大,往往会产生很多不适应,并且涵盖的内容较多,跨越的时间段比较长。例如大一新生对警校生活的不适应,预备警官身份角色转换难以完成,对警务化管理模式的抵触,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求学期间价值观错乱而导致环境适应困难、逃避厌学等负性心理障碍;大学二年级、三年级期间对课程设置过多抱有意见、体能训练占用课时较多、学习任务较重,公安院校学习纪律要求严格,不及格科目超过规定值勒令退学等硬性要求引发的心理危机;大四毕业学员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近年来云南省设置的公安岗位数目只有毕业学员人数的一半左右,入警考试从公务员考试中单独划出后变为全国公安联考,毕业生竞争压力陡增。从当前入警政策来看,公安联考失利就意味着与警察身份失之交臂,落选的毕业生往往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

2.大学生人际关系型心理危机

当前警察院校在校大学生逐步进入2000后,该年龄段的在校生基本上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由于自身成长环境的原因,部分大学生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能力差,在新生入学、遭遇挫折等阶段表现更为明显,同学之间相处时缺乏包容、同情,特别是同一宿舍内同学之间关系更显紧张,共情能力差,对集体组织的活动持有逃避态度,因为一些言语方面的小过结导致发生肢体性冲突,遇到挫折后不是选择直接面对、迎难而上,而是选择逃避,课余时间花在手机社交上的时间远远多于现实生活中同学之间的言语交谈,同学之间隔阂越来越明显,由于社会负性文化的影响,遇到挫折时个体表现脆弱,抗压能力极差,暴露出警校大学生个性不健全方面的缺点。

3.大学生经济压力型心理危机

在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下,学生着装统一、令行一致,群体同质化属性明显。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群体同质化属性越是明显,就越能凸显出个体差异。如学习时间,公安院校大学生不得随意出入校园,一到周末时间,家庭生活富裕的学员就会产生弥补性消费冲动与行为,如表现为出入高档餐厅、购买高价值衣物等行为。一个区队内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地区,同学之间的家庭经济状况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而致使学员的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同一群体内的不同消费行为,会造成部分学员之间发生冲动型消费行为,对自身及家庭造成额外的经济负担。近年来国家及社会组织设置的各级奖学金、助学贷款、助学金等政策缓解了很多家庭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近年来公安院校层面设置了很多勤工助学岗位和食堂优惠窗口,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岗位缓解自身的经济压力,但在学习阶段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让参与勤工助学的学员在心理上增加了经济压力负担。同时学院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不能顾及到所有家庭困难的学员,由于公安院校特殊的警务化管理模式,杜绝了在校生在社会上兼职的可能,这也会让部分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在巨大的经济压力面前感到无力、无助甚至产生自卑心理,以至于产生大学生经济型性心理压力,严重者会对在校生的求学生涯造成极大的困扰。

4.大学生两性情感型心理压力

公安院校由于职业属性的原因,在校生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由于警校生警务化管理的需要,男女之间性别差异被掩盖,如女生不能留长发,男女学员平时所穿着警服颜色、款式近似。而求学期间的大学生恰好处于生理发育趋于成熟而心理发育尚在完善的青春期,此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情感热烈而奔放,由于远离父母和亲人的照顾,大学生个体对异性之间情感的需求强烈,此时往往会发生早恋行为。因大学生群体青春期情感的不稳定性,在产生失恋等情感问题后如果个体不能及时的疏导不良情绪或者得不到外界的及时有力支持,往往会使个体的情感产生剧烈的反应,并致使个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当前我国教育中缺乏人体生理和两性内容的教育,同时与改革开放后剧烈的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冲突,使许多面对失恋和身陷于情感困惑中的在校大学生在这些方面缺乏理论支持同时又手足无措、内心痛苦焦虑,很多不健康的性行为对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伤。同时部分公安院校管理者认为警务化模式管理下就应该忽略或压制这些问题,同时缺少相应的校园咨询和社会支持系统。

5.大学生境遇型心理危机

在校大学生在求学期间遭遇校园内突发的大型自然灾害或者人为的恶性事件,如SARS病毒爆发、地震、校园发生严重火灾事故、目睹身边同学发生自杀事件、校园群体性斗殴事件等,在校大学生群体因生活阅历较浅,缺乏抗压能力,面对上述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无法正常的排解和承担,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诱发群体性心理危机。同时学生个体所遭遇的家庭变故、亲人离世等偶发性事件也会导致个体发生境遇型心理危机。

三、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分析

心理危机,指个体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个体在面对心理矛盾冲突时难以自我解决,长时间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严重者个体濒临精神崩溃或罹患精神失常。

心理危机的确定通常以以下三项内容为界定标准:一是个体面临对自身心理有重大影响的负性事件(例如失恋、家人离世、遭遇车祸等重大事故);二是个体心态、情绪长时间被负性事件所扰乱,个体在人际关系、自我认知、躯体行为等方面发生偏离正常状态的改变,但此类改变又未被纳入任何精神病疾患的诊断标准;三是个体自身努力或在接受外界的帮助下仍然难以用正常手段应对负性心理状态和情绪,个体长时间处于心理失衡状态下对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等产生负面影响[注]李东艳.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11-03-15.。综合概括在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警院大学生个体自身原因

警察院校在校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当该群体面对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矛盾、学习压力、竞争压力、人际适应等困难时,如果处置不当,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冲突,从而诱发一系列心理矛盾。

如果在校大学生不能正确、有效的应对上述心里挑战,会致使学生个体处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状态中。长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会诱发大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出现性格偏执、报复心理、言语冲突甚至人身攻击行为[4]。

(二)警察院校教育培养体制的原因

大学阶段更应该重视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大学以前的初中、高中教育阶段,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更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在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的情况下,家长和学校着重培养学生个体的知识量、身体素质等与学习成绩直接相关的可测量指标,而对学生的健全人格、挫折应对等与学习成绩弱相关的指标作出选择性忽略。对于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障碍,老师和家长会以态度问题给予引导和解决,从而错过了该群体最佳的心理干预期。

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之后,应该明白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后一次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应该着重关注的是自身的缺陷和短板,弥补自身存在的缺陷和短板,无论学生、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摒弃唯分数论、唯成绩论,引导大学生全面的发展自身、健全地发展自身。

(三)社会面原因

我国人民警察招录改革以后,警察院校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和学习压力远大于外界想象。公安专业大学生因就业、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压力等所遭遇的心理危机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同时由于社会快速发展因素,警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趋于复杂,例如交友不慎、父母离异、社会黑恶势力渗透、教育方式不当,以及家庭经济困难、亲子关系紧张等因素,使得很多警校大学生在求学期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家庭支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缺乏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在对他人、对社会的接触交往过程中缺乏灵活性,认知和行为展现出轻率的特点。对社会负面行为和思想的防御能力低下。例如,吸烟、酗酒、网络成瘾等不良嗜好的沾染在大学生群体中多有出现。不良嗜好的养成和普及增加了警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因素的复杂性。当前很少有学生能胸怀理想抱负,以改造社会不公正现象为己任。当前大学生人生观的狭隘和世界观、价值观的矮小,致使大学生自身抵御社会负性思想侵染的能力降低。

四、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四级”预防机制构建

(一)警察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四级”预防机制的科学构建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工作实际,依据干预对象的范围和问题发生比率大小,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在横向上可以分为五级,包括:预防-维护(prevent-maintenance)机制、筛查-预警(test-warning)机制、治疗、监控(treatment-monitor)机制、转介-跟踪(referral-following)机制和应对-处置(coping-dealing)机制。这些干预机制相辅相成、同等重要。该机制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及时转介、有效应对的基本原则,努力做到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该机制明确了干预谁(对象及状态)、谁干预(干预者)、为何干预(干预目标)、严重性如何(紧急度)、如何干预(方式方法)、干预成效(干预效果)等。该机制以干预对象的状态为出发点,以心理评估为手段,注重合力作用,将过程和效果相结合。该机制一般按一至五级顺序实施,但根据对象的心理状态及问题严重程度可弹性调整,即干预一般从预防开始,但不限预防,必要时可从预警或控制甚至应对开始灵活实施,以达到及时干预、有效干预的效果。由此以来,心理危机干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纵横交错的干预机制,见图1。

图1 横向五级——纵向四级干预网络模型图

(二)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有效实施

1.评估对象状态,弄清严重程度

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第一步就是评估者评估干预对象所处的心理状态,弄清其严重程度。评估者通常是富有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如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一线专职辅导员等,也可以是干预对象本人。从心理测量视角来看,心理状态一般可以分为五种,即心理健康、心理困扰、轻度心理障碍、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和生命危机状态,相应的严重性也分为五个。对状态及严重性的评估有三种方式:一是以症状表现及其特征为依据的评估;二是以影响心理健康的三个关键要素为依据的评估;三是以心理测评为依据的评估。其中,四类特征是指持续时间、本人愉悦或痛苦程度、他人觉察结果、功能受损程度,三个要素是指危机源、个体的承受力和社会支持程度[注]马建青,黄翠翠.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和干预的三要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2): 64-67.,心理测评是对学生心理症状、心理品质等进行的心理评估。在危机干预中,特征和要素干预属于经验评估方式,心理测评属于更为科学的评估方式,三种评估方式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我们认为,心理危机的发生是多个要素同时发生作用的结果,而任何一者的良性存在都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干预对象状态、严重性及其评估方式见表1。

表1 干预对象状态、严重性及其评估方式

值得特别注意到是,把握心理危机高危人群,有利于科学评估对象状态,降低预防危机的发生比率。一般来讲,公安院校大学生中的高危人群包括新生(通常存在入学后环境不适应等问题)、贫困生(表现为过度自卑或孤僻等特征)、独生子女(表现为过度依赖等)、毕业生(表现为过度焦虑等问题)、学业困难学生(表现为过多的自我否定等)[注]段鑫星,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78-88.。

2.选择干预机制,确定干预目标

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第二步是选择合适的干预机制,并确定干预的任务及目标。干预机制的含义、级别及干预任务和目标统计情况见表2。

表2 干预机制的涵义、级别及干预任务和目标

3.确定干预成员,选择方法措施

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第三步是确定干预者,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措施等。针对不同的对象,干预成员、成员职责及干预的形式、场地、方式方法、措施等统计情况见表3。借鉴一般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注]边玉芳,等.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1-46.,结合新生心理发展特点,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一般需要娴熟多种技能和策略。技能主要包括关注、倾听、评估等几个环节;干预策略包括认识对象的个体差异、干预者自我评价与分析、保证对象的安全、给予对象支持和帮助、明确问题、考虑可以替代的应对策略、制定行动的流程、关注对象的迫切需求、转诊及使用工作关系网等。

表3 干预者职责、干预形式场所及方法措施

续 表

级别干预者职责干预形式干预场所干预方式方法干预具体措施二级学生本人、学院大队学管干部、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学生心理协会成员、学生干部开展区队活动,建立良好班级环境,主动与家长沟通,开展团体训练和个体疏导,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及时向有关人员提供信息学生互助干预,以非专业干预为主教室、课堂等心理测量方法,重心理测验、思想引导、心理辅导等方式建立心理档案、进行心理测评、预警信息报告、识别压力源、自我调节、接受心理咨询三级学生本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专家指导组、专业工作组开展专业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心理疏导、团体训练或心理治疗,全面收集学生资料,做好干预方案,保持与家长沟通心理咨询干预,以专业干预为主心理咨询室、团体训练室等心理治疗方法,采用保护性因素,启动家庭支持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建立高危人群心理档案、制定计划、跟进心理评估、增加保护性措施、获得社会及家庭支持、寻求心理治疗四级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指挥组区分精神疾病学生与心理障碍学生,及时转介到合适医疗卫生部门精神干预,以专业干预为主精神病专科医院病理性治疗方法,药物、心理治疗等方式联系治疗机构、办理转介手续、实施药物治疗、进行心理治疗、做好转介详细记录五级学管领导、专业服务者安抚当事人情绪,通过召开主题班会等形式对相关学生进行教育,做好当事人的专业疏导以综合干预为主,涉及医学、家庭等就近处置方法第一时间展开紧急处理,迅速逐级上报准确信息,通知家长,同时寻求帮助;学院立即成立紧急应对小组,保证当事人及相关人群的人身安全,安抚好受害人的家属,回应好外界媒体报道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危机个体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影视艺术在公安院校素质教育中的价值探索
“危机”中的自信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