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课堂上,教师对人物或事件细节处理,激发学生思考的冲动,对历史知识背景、过程、影响的相互作用的认识。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分析、归纳、理解问题能力。
关键词:历史课堂;知识体系;学生能力
历史课堂趣味性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老师对历史人物、事件的细节处理,知识体系的梳理及思考引导。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为例:如何认识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过程;是中国人民不断觉醒的过程。
对联导入新课
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张之洞)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梁启超)
教师讲述此对联的由来和人物关系细节并设问。
探究一:回顾中国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的历程,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特点
1. 曲折性
2. 层次性渐进性
3. 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义和团例外)
4. 继承发展性
5. 围绕救亡图存,独立富强
(引导学生回答梳理旧知识。设问这些特点如何体现和理解?)
探究二: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社会各阶层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特征
一、 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材料一: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惜者昔言之而不为,今日为之而犹徒袭皮毛也。
——王韬《扶桑游记》
材料二:一部有价值的书就是一盏智慧之灯,总有人不断从中提取光明。19世纪下半叶几乎所有比较先进的中国人都受过《海国图志》的影响,日本的有识之士也曾分沾其益。……他不见用于当时,倒值得人们深思。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材料三:善夫张靖达公云,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序
材料四:近者建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故徒糜巨款,无救危败。
——康有为《上皇帝第四书》
材料五: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汇总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門,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教师逐个简介材料中的人物默深、王韬、张靖达公引导分析材料中划线语句,归纳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1. 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特征:
新思想萌发,影响不深,作用不大。
2.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特征:
中体西用,停留在“器物”阶段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技术,达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目的。
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指导分析材料并对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或事件细节给予讲述,提高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
二、 早期维新派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历史特征
材料:中国自秦汉以来,2000多年,只有两个人曾主张变法:一个是王莽,一个是王安石。两个都失败了。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决不可变更的......王莽还成为千古罪人。·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手。所以在甲午战争以前,他写了一篇《孔子改制考》。他说孔子根本是个改革家。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要改革法制。康有为这本书的作用无非是抓住孔子做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就成功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版
教师细节介绍康有为、梁启超及撰《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义》、严复《法意》《天演论》。引导学生思考早期维新派向西方学习特点:首先在华提出政治上君主立宪的观点,没有具体的思想体系、具体的措施没有指导作用,无法付诸行动。
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历史特征:康有为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梁启超、严复等引进西方的理论和实践,掀起了一场民族救亡的改良运动。
通过材料中涉及的人物或事件细节给予讲述,激发学生思考的冲动,对教材的兴趣,理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提高对历史知识背景、过程、影响的相互作用的认识。做到对历史现象和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解决有一个完整的思考问题的架构,提高分析归纳认识问题能力。让学生理解: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能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历史课堂上教师注重挖掘教材,对细节的讲述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吴丹,贵州省贵阳市,贵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