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秀民族文化与旅游加的初探

2019-04-03 05:40刘丽
读天下 2019年8期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俗传承

摘要:在“全域旅游”的引领下,我区的旅游业发生了重大深远的变革,文化+旅游等模式日益紧密结合中,现在的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活动形式多数呈现较强的文化色彩需求,感受、体验以及学习、新奇的感官作为旅游者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文拟在全域旅游的环境下,结合西秀区现有的旅游资源,从民族文化与旅游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出发,初步探究民族文化与游加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民俗;传承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加强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挖掘历史、地域特色、民族民俗、传统节日等文化,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特色文化”等全域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 西秀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西秀区隶属安顺市,位于贵州省中部腹地,贵阳市以西90公里,为安顺市政府所在地,是安顺市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素有“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扼锁滇黔”之称,历来被视为黔中“旱码头”,“商业之盛,甲于全省”。西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汉、苗、回、布依、仡佬等民族80余万人,总面积1740平方公里。西秀区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优选区,是贵州西线旅游中心,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甲类旅游开放城市,有“旅游线上的明珠”“蜡染之乡”“地戏之乡”“屯堡文化之乡”之称。西秀区旅游景区很多,主要有:

(一) 以屯堡文化特色为主的旅游景区

1. 4A级景区的旧州生态文化旅游小镇

旧州生态文化旅游小镇的古建筑群是巴蜀、湘鄂等外来文化和宗教文化与当地民族民间工艺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相融合的产物,古城的街区与建筑群多形成于明清时期,文物古迹众多,曾有“九宫、八庙、三阉、四堂”之谓,现保存完好的有西上古街、文昌宫、仁寿宫、万寿宫、天后宫、朱氏宅院、天主教堂等文物古迹,有铜鼓山、十万营、古城垣等历史遗迹。

2. 4A级景区的云峰八寨

云峰八寨是古屯堡建筑为主体的布局,进入云峰八寨,从房顶的瓦片、椽头、木雕花的窗户到院坝的石板、院子角落里的特色的下水道盖组成的一个又一个院落的石板房和碉楼组成的村寨体现了防御性和安全性为一体的屯军文化。

3. 鲍家屯古代水利工程乡村景区

鲍家屯古代水利工程有完善的工程设施,且完好保留至今,鲍家屯的古水利工程的水碾等构成的整个工程系统布局合理、设施简洁且功能完备,除灌溉外还具有供水、排洪,水力利用等效益,使鲍家屯具有便利的农业与生活用水、粮食加工等条件,其先进的水利工程、完整的古村落规划、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为鲍家屯创造了风景秀丽的自然环境。

4. 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傩文化基地

周官村具有悠久的雕刻傩面具历史,全村有近300位傩面具雕刻艺人,并在2007年1月17日,由傩雕艺人自建起“刘官傩雕协会”,同年,周官村的傩雕博物馆验收并使用,周官村的傩雕作为屯堡特色之一吸引着大量的旅客前往。

(二) 以民俗文化特色为主的旅游景区

布依风情的黄腊乡乡村旅游:有正月十五的跑马场活动、三月的樱花节、农历六月六的布依风情节,到黄腊去听羊边城的故事,吃布依族的百家宴美食;杨武乡的古老的“普里”文化,有武侯轶事以及古老苍凉的安柞古城墙,回旋在古城上空的种种历史推演、人文考辨和“古夜郎”神话传说;祭灶神、拾财会、抬汪公民俗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有吉昌等屯堡乡村旅游;荷花节、中元河节民俗文化特色旅游有大西桥镇九溪村等乡村旅游。

(三) 以休闲养生文化为主体的旅游景区

九龙山森林公园、黄腊乡荆江河湿地公园、轿子山镇的花都、刘官乡大黑村的竹海等一批以绿色生态的康养文化为主旅游景区。

二、 西秀区的民族文化传承

西秀区的屯堡地戏、傩雕、屯堡山歌、布依山歌、花灯、苗族跳花、蜡染、刺绣等民族文化是西秀区旅游的灵魂,这些民族文化让游客充分体会了大明古风—凤阳汉装—屯堡美食、布依风情、苗族盛装,在全国旅游业处处有大量相似的旅游产品中,西秀旅游在追大同存已异方面展示了它别具一格的特色旅游产品:各类精美的蜡染工艺、傩雕、屯堡美食等。

当前,我区的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国家级2人、省级6人、市级23人、区级40人,主要以屯堡地戏、苗族服饰、布依服饰、屯堡山歌、傩雕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项目传承。

其中屯堡地戏—戏剧中的活化石,在西秀大地刘官、旧州、大西桥、七眼桥、蔡官等屯堡村寨父传子教,代代相传;有地戏必有傩雕,西秀区的傩雕在刘官乡周官村、黄腊乡的绿堡村等村寨也有相关传承;苗族同胞的蜡染、苗族服饰等也是很热门的工艺,近年我区的蜡染、木雕等吸引了大批的旅客购买,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三、 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活动形式日益呈现较强的文化色彩,不仅仅追求美景美食,更是把感受和体验神秘、新奇的“民族民间文化”作为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刚好满足了旅游者的这一需求。如本地的屯堡地戏,它是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8年)两次派遣共30万大军“调北征南”。后来,又从江南各省征调大批移民附籍,史称“调北填南”。屯堡地戏是当时军队中用来振奋军威、恐吓敌人、保证出师胜利的军中娱乐活动,称之为军傩。征战结束后,军傩演变成了屯堡人的娱乐、祭祀、庆喜事等场合的重要大戏,它以憨直拙朴、粗犷自然的露天演唱形式,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表现《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屯堡地戏表演内容以“家将书”(岳家将、杨家將、薛家将、狄家将等)为主,唱词有固定的祖传脚本,唱胜不唱败,注重表现忠义、向上的精神。屯堡地戏发展至今,由原来只能成年男子表演,现在还出现了女子地戏队、少儿地戏队等。屯堡地戏赋予了屯堡建筑的灵魂,让旅游者在屯堡村寨仿佛又回到了明朝,体验梦回明朝的感觉……

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是全域旅游的发展需要,抓好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的融合是当前做好旅游市场努力的大方向,政府旅游开发应高度重视自身的文化责任,加强本土特有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挖掘和宣传,保住民族文化的魂和根,旅游客源才会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刘丽,贵州省安顺市,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文化馆。

猜你喜欢
民族文化民俗传承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