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浩瀚海洋中,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经过时间的检验而得以保留,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定时期内中华民族各个阶段思想观念的历史反应,这些优秀的文化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古人的精髓。其中汉语言文学作为文化载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汉语学习热潮”的开展说明了人们学习的热情,作为高中阶段的我们更应该充分的分析和掌握传统文化的作用,提高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发展。
关键词:高中生;汉语言文学;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一、 中华传统文化与汉语言文学的概念解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古人对于生活规律、思想精髓传承的一种优秀文化,它所记载的事情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息息相关,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着他的熏陶,能够历史延续到现在,这就足以证明它的生命力顽强,做一种文化软实力,它一直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在启蒙阶段就能接受到汉语言文学,就好比小学阶段我们所学习的语文,语文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基本学科,它包括语言、文学、文化三大类,他能够对我们的说、写、读、说、译这五个方面进行知识的提高,中华传统文化不只是我们学习的方向,更是了解历史的途径和载体,而语文就是汉语言文学的另一种表现方式,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我们可以加强中华民族的观念和交际能力。
二、 学习汉语言文学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必须要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靠传统文化推进,正是因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够使汉语言文学得到传承与传播。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更应该肩负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汉语言文学的责任和义务,认真学习文学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当我们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的吸收时,不仅有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三观,指引未来的生活方向,更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将人的思维提高到一个全新的状态。我们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体现在各个方面,高中的文言文以及诗词歌赋是人对于事物的描写过程和思想情感;中国特有的节日也是对古人或者事情的描述,春节介绍了年的由来,在中秋节里我们可以了解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清明节我们祭奠先人和逝去的亲人,端午节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屈原的故事,七夕节是最浪漫的情人节。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儒家的君舟民水,可以感觉到道家的无为思想,而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主张,在秦宋元明清的演变过程中,我们会充分了解到历史的演变过程以及每一个阶段的习俗特点,从而清晰明了地感受到他们的内涵韵味。
三、 学习汉语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魅力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一) 学习汉语言文学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以及语文的学习,我们都可以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也经历过时间的考验和洗礼。因此我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该由浅及深、由点到面,深刻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实际情况。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外来文化的学习与筛选,将外来的优秀文化融入传统文化之中,从而发挥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这个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开阔自己的视野,并且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我们会在巩固自己的文化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通过对某个特定时期制定方针策略的不同,对其历史背景进行研究,这些也可以提高我们对文言文以及诗词歌赋的鉴赏和品味能力,通过对语文以及文言文知识的探索,我们能够文学知识更加扎实、深刻,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正确三观的形成,从而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 学习汉语言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魅力
我們应该意识到学习语文以及文学的过程,并不是枯燥无味,单调无趣的,我们应该将中华的传统文化与当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运用其他的载体将其内涵表现出来。比如“中国成语大会”,通过屏幕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答题过程活泼有趣,我们也可以在观看和收听的同时了解许多未曾听过的文学常识,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又不失趣味,在欢笑的同时也不失对传统文化的严谨性,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不断增大,使传统文化走出了国门,孔子学院以及中国式学堂也在不断地兴起,这无疑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肯定,身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更应该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以及继承和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走向辉煌。
四、 总结
汉语言文学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历史时期文化的精髓,我们身为一名高中生,更重要的身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因此,我们在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更应该对其进行丰富和发展,我们应该具有文化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不断地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同时,把中华传统文化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张一山,孙优.传统文化:语文学科的根与魂[J].语文知识,2015.
[2]邹春霞.全球化背景下汉语言文学发展的思考[J].北方文学,2017.
作者简介:
李栢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内蒙古包头市包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