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新课程改革实现了快速发展,有效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能够实现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高教学有效性,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本文中,笔者将从采用个性化语言、采用生活化方法、组织多样化运动这三个途径,探索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运用个性化语言;采用生活化方法;组织多样化活动
在传统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一般重视理论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差深远。尤其是小学生对于社会的理解比较浅显,难以深入掌握理论知识,从而使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强。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思想,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通过品德与社会教学,能够实现思维上的发展与精神上的成长。
一、 运用个性化语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教学上,很多教师都追求创新,但是在核心上依然没有较大的变化,使创新成为了难以达到的目标。教师可以先从语言上进行创新,改变传统教学中严肃、古板的教学模式,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个性化的语言,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风格,从而形成热情高涨的课堂局面。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我非常喜欢搜集流行语,并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贴近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话题,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了解到,很多学生都在观看《偶像练习生》这个综艺节目,在学习《快乐就是分享》这一课的时候,我将《偶像练习生》中的内容作为案例,向学生进行教学:“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偶像练习生》这个节目呢?其中的很多练习生,他们的基础不扎实,在学习舞蹈的时候遇到很多困难。基本功比较好的那些学生,纷纷伸出援手,将自己在练舞过程中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从而使所有练习生的综合舞蹈能力得到提升。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看到,分享能够给社会带来温暖和感动,不仅能给他人带来快乐,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通过采用个性化的教学语言,我与学生的距离更加贴近,教学氛围也非常热烈。
二、 采用生活化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很多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采用的方式都脱离了学生实际,难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吸收。教师应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将自己带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实现自主探究。
例如,在学习《谁说了算》这节课的时候,我让学生三个人一组,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孩子,对出门去哪个餐厅吃饭进行讨论,表演“谁说了算的小剧场”。在刚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爸爸”想吃火锅,“妈妈”想吃烤肉,“孩子”想吃肯德基。为了能够说服对方,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理由。经过讨论之后,三个人还是无法达成一致,最后决定通过猜拳的方式来决定去哪里吃饭。猜拳过后,“爸爸”胜出了,于是大家愉快地决定去吃火锅。在小剧场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从生活化的场景中,对《谁说了算》这个话题产生了明确的认识,并认识到民主党重要性,个人服从集体是统一意见的最好途径。通过使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热情,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三、 组织多样化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很多教师认为小学生的智力发展未能达到一个阶段,身心发展都不够成熟,因此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法,忽略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使学生在品德与社会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的热情,从而使学生未能将知识实现应用。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在实践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投上神圣的一票》的时候,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举办了一个小型的竞选,让学生从全班范围中选出“班级之光”,作为本班级中最有代表性的优秀学生。在选举过程中,我让学生明确,自己的票是对自己民主权利的践行,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票的过程中,应认识到,自己拥有的是神圣的一票,应确保自己投票的公平性,做到为人正直。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感受到民主对于班级、对于社会的重要性。通过组织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乐趣,从而实现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的主要课堂组织形式是以活动板块推进。”因此,教师应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生活的探究过程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品味本节课的内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振华.情境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应用探究[J].散文百家,2018(10):157.
[2]刘振华.浅谈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J].好家长,2018(80):82.
[3]张晓彬.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考试周刊,2018(87):126.
作者簡介:
田丽娟,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