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阳
摘 要: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将社会运动与宣传结合在一起,通过宣传来进行运动,通过运动进一步接受思想教育,并且在运动与宣传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发展为新闻宣传、组织建设、社会动员等方面制度化的重要指导思路,这些制度不少对今天还存在深远影响。
关键词:群众路线;延安时期;宣传;组织
在延安时期,群众路线作为一个重要的组织原则被提出。毛泽东同志曾将群众路线上升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教育全党,他认为,真正的思想改造并不能仅依靠宣传,还要通过被宣传者亲自参加运动,在实践中体会改变带来的效果,从而改变自己的立场和感情。在运动中,不仅宣传的受众得到了改造,对于宣传者本人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活动。本文从三个案例出发谈谈延安时期群众路线的制度化贡献。
一、唤醒大众:土改中的“诉苦”与运动式宣传
柯鲁克夫妇的著作《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生动地记录了晋绥日报工作人员1948年在河北十里店村如何发动积极分子,让他们带动胆怯的大多数,最终在分配现实利益的运动中,改变农民原有的传统意识和宗族思想,接受“翻身”“革命”思想的过程。在土改宣传中,宣传者们发明了“诉苦”的方式,让宣传对象参与到宣传内容的建构中。通过诉苦,下层农民不仅分到了地主的田物,在物质上得到了实惠,而且打破了传统制度对身心的束缚,形成了“穷苦人”的道德优越感和主人翁意识。在二元对立的叙事中,下层农民建立起强烈的身份认同与阶级意识,同时将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与更为抽象的阶级、国家等陌生的现代观念联系在一起。
诉苦运动作为群众路线在宣传战线上的表征,不仅随着土改运动扩散到各地,而且在彼时被作为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引入军队。毛泽东在对西北野战军前委的讲话中说:“你们部队经过两个月整训,从农民那里学会了诉苦运动,提高了觉悟,增强了团结。如果我们两百万军队都通过诉苦运动团结起来,就没有打不败蒋介石的道理。”诉苦运动在东北野战军的群众动员和新兵培训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改和历次社会运动中,诉苦和忆苦思甜都是群众运动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在土改宣传中,新闻工作者通过参与土改运动,也学会如何与群众沟通,如何进行基层调查,最后学会成熟地进行宣传与鼓动。在一次次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仪式性的运动中,下层农民不仅获得了土地,同时通过集中的开会、讨论,了解了全村的情况,学习了党的政策,学会了如何划分成分,如何相互监督。最重要的是树立了平等、敢于革命的意识,在运动中掌握了新的社会规则。这是抽象的宣传无法达到的效果。《晋绥日报》的经验,也确立了中国比较独特的“既当记者,又做工作”的记者角色。这种打破职业分工的新闻职业定位也与现代西方强调专业分工与独立的新闻专业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二、全党办报:从组织精英到基层组织的报刊功能
在毛泽东之前,列宁的宣传观念中就已经出现了关于报刊的组织功能的论述。列宁认为,报刊是集体的组织者,党报是建党的重要途径。不过列宁强调的是一定要办一张全俄党报而不是无数张地方党报。列宁设想的全俄党报的宣传具有双重目标:一是通过报纸的内容进行面向大众的宣传鼓动,二是通过职业宣传活动,将宣传者组织成革命先锋队。列宁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发现了宣传运动对于宣传者自身的教育组织功能。
而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发展了列宁的“报刊是集体的组织者”理论,这一发展的思想助力正是来自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鼓励各级基层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宣传,毛泽东提出的“全党办报”口号在列宁报刊组织功能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命题:报刊不仅是用来组织精英的,也是用来组织民众的;报刊不仅可以由党内精英来组织,也可以由各级基层来组织。从组织精英到基层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这一组织方式事实上把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人际传播联系起来,努力使多数人成为宣传家,日后被证明在建立一个高效、统一的国家组织的过程中成效显著。
毛泽东对基层宣传活动和群众运动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1929年他对红军宣传的指示中,就提出了传单、布告、宣传言、壁报、革命歌谣、画报、化装宣传、俱乐部、口头宣传、红军纪律、群众大会、对俘虏的待遇及宣传、邮寄宣传品等多种方式和媒介进行宣传。在延安时期,他还提到了春联、歌曲、秧歌等宣传方式。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每个人都变成了宣传者中的一员,不仅扩大了宣传的影响范围,同时也提高了宣传者自身对于所宣传内容的认同感,达到了团结全党思想的组织目标。
三、行为宣传: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一切传播皆宣传”
在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并且号召文艺工作者改造自己,向群众学习,为群众创作。这一方针与“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路线十分契合,预示着群众路线开始深入文化艺术领域,从此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文艺始终呈现出浓烈的行为宣传色彩,其最高境界就是将革命意识与受众的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对于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改造表达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艺工作者自我改造的过程。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的《西行漫记》里评论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红军占领一个地方以后,往往是紅军剧社消除了人民的疑虑,使他们对红军纲领有个基本的了解,大量传播革命思想,进行宣传,争取人民的信任。”
在延安的文艺革新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对陕北秧歌的改造。秧歌是陕北传统的民间舞蹈,起源于原始巫术的祭祀舞蹈。延安的知识分子们选择了秧歌这个过去难登大雅之堂的形式,注入新的内容。从宣传边区大生产开始,逐渐按照革命的艺术要求,秧歌的主题和形式都悄然发生着变化。尽管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秧歌元素,但是新的秧歌取消了丑角的脸谱,除去了调情的舞姿,全场化为一群工农兵,打伞改用镰刀斧头,创造了五角星的舞形。
无论是“诉苦”运动式的宣传模式,还是全党办报的党报方针、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宗旨,无一不受到群众路线思想的影响。在上述这些逐渐走向制度化的宣传、组织、动员活动中,群众不仅是被宣传、组织、动员的对象,也可以成为自我宣传、自我组织、自我动员的主体,并相互合作和监督。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宣传观念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此之前,对于中国革命来说,宣传是第一个可以使用的政治工具,组织则是在此基础之上夺取政权更加直接有效的手段。宣传造就有利的舆论环境,争取更多的同情者和参与者;组织将同情者中的精英用更紧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采取政治行动。如何将宣传和组织有机地结合、更好地动员民众,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为党的宣传观念和组织制度提供了很好的答案,同时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也为中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形成提供了一套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J].党的文献,1994(9).
[2]张淑芳.社会主义价值观仪式化传播研究[D]. 兰州: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4.
[3]向德彩.论社会运动中的歌谣[D]. 上海: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3.
[4]林志友.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农民动员模式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