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4-03 11:14毛晓清
求知导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理论依据大学生

毛晓清

摘 要:人的一生中要与不同的人接触,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亲密程度的关系。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形成良好的人际信任基础的关键时刻,因此,研究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问题是极为重要又具备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理论依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也由因为亲密而相信的模式变成了因为利益相近或者价值观念、世界观念、人生观念相似而相信的模式。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一部分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社会进步也提供了帮助。本文从社会文化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个人因素角度分析解决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较低,伴随年级的升高变得越来越低的问题。

二、人际信任的含义及理论依据

1.人际信任的含义

人际信任,顾名思义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另一个群体的信任。按层面来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认为信任是一种信念,是一种意愿,是一种行为,是双方对彼此的相信程度;第二个层次认为一个人对对方信任并对对方持有积极的态度,以及相信对方,愿意为对方做出一些事情方叫信任;第三个层次认为信任是一种风险状况,具体应该在两种难以选择的困境中作出选择,这样的程度叫作信任。从普遍意义来讲,这里我们所研究的是第一层次的信任,又叫一般信任[1]。

2.人际信任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际信任,不同的学者都作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主要有预测理论、意图理论、能力理论三个种类。

(1)预测理论认为交往双方在交往了一定时间之后都掌握了彼此的一些习性、做事习惯和风格,一方便可通过对另一方以往的了解,预测对方下一步的行为动作,当被预测者与之前的行为高度吻合的时候,双方之间的信任就更容易深化。

(2)意图理论是指一方对另一方动作行为的意图进行观察研究,确定对方的意图是否自己可以接受,这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经历,或者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两者之间的共同经历越多,或者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越高,双方之间的信任度就越高。

(3)能力理论即一方对另一方的履行诺言、实现约定事情的能力的肯定程度,例如,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更愿意对熟悉这方面的人产生信赖感[2]。

三、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现状及问题

1.人际信任水平较低

(1)社会文化因素。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性或者生活方式的差异性,不同国家的人际信任水平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在绅士文化较为突出的国家,如英国,人际信任水平较高,而在军事文化著称的德国,人际信任水平较低。宗教信仰的差异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人际信任水平差异,如信奉犹太教的人群人际信任水平高,而信奉天主教的人群人际信任水平低,还有因为社会的差异性和历史上的社会歧视遗留问题,黑人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水平要低于白人青少年的人际信任水平。

(2)个人因素。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处事方式,从接纳社交的程度和速度上来看,大体上分为内向与外向两种性格,对于内向的人来说,其与人交往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交往双方逐渐熟络起来,信任水平也会随之加深,但信任水平并不仅仅因为交往时长而加深,有时还会随着双方的逐渐深入了解,脾气、性格、爱好的不同而建立不同程度的亲密关系。因此,在双方建立信任度的过程中,信任程度的加深会随着不同的因素而逐渐变化,另外,獨立个体若在交往过程中出现失败的经验,则会对后期的交往产生很大的影响。

2.信任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越来越低

据调查,在大学里,大一大二的学生通常比大三、大四的学生人际信任程度高,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纪的增长,升学压力、就业压力、与人交流的挫败经历所产生的焦虑等都随之而来,导致他们的人际信任程度低。而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大一的学生,因为刚脱离高中时代艰苦求学的日子,迈入大学这个相对轻松的环境,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渴望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希望自己可以体验丰富多彩的事情,因此就更愿意与人交流,更容易对人产生信赖感[3]。

四、解决大学生人际信任问题的对策

1.从社会中的各个因素出发解决人际信任问题

(1)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从国家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弘扬绅士文化,加强国民素质的培养,建立契约精神,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软文化对个体的人际交往理念产生影响。同时,不断完善国家的教育体制,对学生多一些人文方面的关怀,不仅仅从固定的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发展,也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交活动、实践活动,让他们自身在实践中建立起与人交往的信心。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影响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最终使大大小小的家庭中也充满此种积极因素,并将与人交往友好的观念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从而达成提升人际信任水平的目的。

(2)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人际交往。人是复杂的、立体的。对于个体来讲,身处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中要积极面对与人交往的磨合过程,理智地面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内向者来说,可以让自己先以一个倾听者的身份与他人交流,通过倾听逐渐和他人建立联系,逐步深化自己对外界的信任。此外,人们还应该加强自身的抗打击能力,不因为偶尔的人际交往失败而失去人际信任的信心。

2.在大学课程中加入相关的心理课程

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学校要专门设立一些有意义的课程,通过课程去培养他们与人交流的信心和抗打击能力。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校要更加丰富课程内容,让课程更有趣味性,以此鼓励他们更多地与人交流,建立深层的人际信任感。

五、结语

目前,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经济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经历破碎重建。虽然他们经常会表现出不羁、自由、个性的一面,但他们的内心却是柔软易碎的,他们需要时代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与包容。另外,我们的社会也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入手,让他们有足够的承受力去面对人际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信任危机,鼓励他们多放开自己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接纳更多不同的事物,由内到外全方位地为当代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发展做一个良好的铺垫与准备,使其人际信任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志雄,骆祥添.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6(24):208-209.

[2]张瑞青,马蓉仙.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3):62-65.

[3]黄毅.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际信任的相关性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理论依据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讲授法简析
浅谈高中英语阅读课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受控主体合法预期保护的理论依据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某车载信号源的热设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