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茹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被认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步骤。图为北京通州核心区。《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摄影
近期,事关北京通州区和河北的廊坊北三县地区未来的3个规划,即将露出真容。
据首都之窗消息,目前《通州区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下称“《通州区总体规划》”)法定审查程序已经完成,待修改完善公示后,将以市政府的名义批复。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京市规委”)同时表示,为了快速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8年还完成了两个与通州相关的重大区域级规划:一个是《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以下简称“《整合规划》”);一个是《北京市通州区与河北省三河、大厂、香河三县市协同发展规划(讨论稿)》 (以下简称“《协同发展规划》” )。
这三大规划,对廊坊北三县地区的未来将有何影响?
《通州区总体规划》明确了通州区的战略定位,优化功能体系,实现全区功能联动发展,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引导城乡发展建设,实现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整体品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
这将成为北京市第一个以市政府名义公布的区级规划。
对此,坊间有观点认为:通州区会被正式确定为北京行政中心区,其城市发展地位将仅次于东西城合并后的中央行政中心区,宣告北京城市发展将正式进入“双核”驱动模式。
这个传播甚广的观点,有学者并不认同。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李国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首先,东西城合并为中央行政中心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大家仅认为未来有合区的可能性。其次,即便通州作为北京市政府所在的一个区,该区的地位未必就比别的区地位高,这并没有先例,“双核”驱动模式也就无从谈起。“打个比方,很多省份省级政府所在的区域,其地位就比同一个城市中的其他区域地位高吗?”
通州和北三县地缘相近、人脉相亲。从地图上看,北三县被京津包得严严实实,虽受河北行政区管辖但不与本区毗连,成为河北名副其实的“飞地”。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里成为北京市的“后花园”。而《整合规划》和《协同发展规划》的编制,更是让通州和北三县“血肉相连,须臾不可分离”。
《整合规划》由北京市规委与河北省城乡住房建设厅共同组织编制。《整合规划》的详情目前并未公开披露。不过,整合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却可以计算出来。根据此前公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显示,城市副中心规划范围155平方公里,加上拓展区覆盖通州全区约906平方公里。如果加上廊坊北三县总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整合规划》涉及的区域约2000平方公里。
为什么需要一部整合规划?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职副主任田学斌分析认为,通州区作为北京市的行政副中心,要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和人口,在此基础上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特别是京冀交界地区。
在李国平看来,《整合规划》是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处理好副中心与通州区、廊坊北三县地区关系的需要。“应当先编制整合规划,做好包括轨道交通等各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保方面的整合安排。只有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定式,积极稳妥做好交界地区规划建设管理,才能更有利于通州和北三县的发展,毕竟通州和北三县挨得实在太近了。”
但是,仅有规划推动,区域系统发展依然只是纸上谈兵。关键在于,能否打破区域行政壁垒,实现多项制度的一体化发展。而这正是《协同发展规划》着力于解决的问题。据记者了解,《协同发展规划》其核心就是要推动通州区和北三县地区在人才、医疗、养老等方面政策的统一。
“《协同发展规划》就是落实通州和北三县统一规划、统一政策和统一管控的三统一,主要包括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协同,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的协同等等。相比之前发布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个《协同发展规划》就是一个缩小版。”李国平说。
在田学斌看来,与通州协同发展规划将利好北三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北三县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将明显改善。“从过去主要依赖小汽车为主,转向依赖于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为主,将大大地缩短北三县和北京市民的互动通勤时间。”
其次,有利于北三县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与通州的错位发展。“把廊坊本身的产业优势发挥出来,实现部分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北京同质化竞争的产业要逐步地退出,转向发展养老、康复和休闲产业。”
第三,将大幅度提升北三县的公共服务品质。“在相关的规划中,有一个要点就是促进北京的公共服务资源向河北转移。因为京冀协同发展,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保障,没有公共服务的保障,人才很难进入我们河北,也包括北三县。”
这给了市场极大的想象空间:如果北三县和通州的医疗政策统一,是否意味着两地将执行医保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检查结果互认,联合办医,协同养老等多项政策?
如果住房政策统一,是否意味着住房政策全面对接通州区?
在住房政策统一方面已有新进展。据《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目前北三县个别项目已经执行了面向北京户口及社保的不限购政策。
近期,香河大爱城已经解除限购的消息,被房地产中介热炒。香河久居地产销售主管刘星告诉记者,这是一个承接京冀的养老产品项目,也是特批的共有产权项目。该项目对购买人资质和入住人資质都做了严格限制。比如,在购买人资质上要求北京、廊坊户口,也可以满足在两地连续3年社保或者完税。此外,有北京工作居住证,也可以购买。在入住人资质方面,要求必须是年满55周岁(女士)或60周岁(男士)的老人。
“除了这个项目,其他房地产项目都没有对京放开。”刘星说。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中北三县能否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完全实现与通州的均等化,观察者们的态度依然谨慎。
“一定会有微细的差异,毕竟北三县跟通州还不是一个行政区域,如果各种标准完全统一了,就是一个行政区了。所谓的统一政策,肯定会有很多前提条件。”李国平说。
他举例称,如果提高北三县公务员待遇,与北京看齐,那么钱从哪儿来,财政上怎么解决,这就涉及到财政体制问题。“也就是说,北京的财政通过什么途径能够给到北三县。当两地的财政没有统一,政府管理就不会完全统一,北三县的公务员和北京的公务员工资水平就不会看齐。”李国平说。
对于舆论所猜测的行政区划调整,记者注意到,“十三五”规划中没有关于京冀行政区划调整的内容。在2015年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没有提及行政区划的调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同样没有提及。
“北三县”的“入京梦”,一直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话题。
尽管当下无任何信息表明北三县划归通州,但仍有不少学者表示,未来“北三县”划归北京的可能性很大。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者分析认为,“北三县最终是要划归北京的。你想想,站在通州新建的市委办公楼会议室,一抬眼就是河北。未来把北三县合并到北京市管理,无论从哪个方面对双方都是有利的。”
按照此前规划,到2035年,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30万人以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分析认为,随着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未来的通州很有可能达到四五百万人口的规模。以现有土地面积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届时将有可能把周边河北的北三县并入北京的行政版图。
中国现代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胡长顺也建议将廊坊市北三县划归北京,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目前对通州和廊坊北三县实施的“三统一”政策,并不能完全解决跨区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北三县划归北京,能够让三统一政策更好地得到落实,更好地推动协同发展。
胡长顺还有一个更为大胆的设想:当北三县划归北京之后,可以考虑设立“北京新区”。毕竟目前重庆有两江新区、上海有浦东新区、天津有滨海新区,北京是我国4个直辖市中目前唯一没有新区的。
在胡长顺看来,这是北京经济战略布局的需要。由于北京向西北方向靠山,受山地制约和环保要求,缺乏经济布局合理展开的空间;而向东南方向发展,可以贴近天津面向海洋,振兴相对落后的北京南部地区,经济布局合理展开的空间巨大。
“建议将廊坊市北三县划归北京,瞄准环渤海湾首都经济圈,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争取在以天安门为中心,东南方向三环到六环甚至七环这个扇区构建‘北京新區。廊坊北三县部分区域可以划入北京新区中,为北京新区预留合理的发展空间。”胡长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