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饭碗不粗粝

2019-04-03 03:17展爷
做人与处世 2019年4期
关键词:粗粝温饱饭碗

展爷

经常给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课,学生的提问五花八门,我都能侃侃而谈逐一解答。 “老师,为了谋生,该不该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我闻言一怔,这个问题让我猝不及防。他的眉宇似乎锁着浓雾。我笑了:“你能不能讲得具体一些?”

研究生毕业后,他成了一名乡镇公务员。本以为这是一份体面的工作,然而时常加班,披星戴月,夜以继日,穿梭于田间地头,苦不堪言,他的自信逐渐水土流失,倍感困惑。远离父母,收入低微,买不起房,也没女友,所从事的工作与专业背道而驰,他内心焦虑烦躁。进了中青班,往往是提拔的前奏,他也高兴不起来。常常扪心自问:“我这是干吗,难道只图解决温饱?”教室里鸦雀无声,他的话让很多学员陷入沉思。在这种焦灼泥潭里疲惫挣扎的青年干部不在少数。

我在南宁一所高校上过一节课,讲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园区发展问题。那天兴致很高,课堂互动频繁,我顺便来了一番忆苦思甜:“多年前,还在读中学的我们,周末就到乡里的集体企业去帮工。滚滚东去的红水河畔,一群学生挖渠引水,开沟填土,劈木砍柴,铲煤烧砖,推着独轮车来回奔跑,忙得不亦乐乎,一脸灰土像个泥猴。真羡慕现在的你们,衣食无忧,不用受苦。”没想到台下的90后却听得满脸憧憬,啧啧惊叹,离开学校的管束,不受父母监督,没有作业累身,置身广袤农村,无拘无束,想啥干啥,这是何等美事啊!

嫩草带歪了一群羚羊,老鼠迷走了一只花猫。本想回忆苦难启迪众生,却不料演绎成自由浪漫的往事。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未曾涉足的岛屿开满鲜花。这种浪漫,不知让多少人心游神离,电视媒体更是深谙其道,爸爸去哪儿、明星下乡村、大腕摆地摊、美女玩湿身……形形色色的明星综艺节目,堂而皇之连连霸屏,收视率扶摇直上,无非是满足窥探欲望,博人眼球,少男少女看得如痴如醉,遐想连连。

“生活在别处”,这是法国诗人兰波的名言,1968年被叛逆学生写在巴黎大学的墙上,宣泄渴求自由的愿望。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又将这句话作为自己小说的题目,写出了经典。时光荏苒,数百年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乡月圆”成了触手可及的企求。为了生计,人们如无根浮萍四处奔波,“生活在别处”犹如一道疤痕刻上每个人焦灼的额头。农村矮房陋屋,厅堂上往往张贴香车美女,而城市豪宅里,墙壁上却挂有牛角和草帽;节假日回乡收割稻穗的,经常是企求减肥的富人,而村民却成群结队进城,在超市排队吃肯德基;上市公司焦头烂额的白领,时刻梦想逃离写字楼,无时不在向往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而一身泥汗的农民工,在金碧辉煌的大厦前高山仰止,蹲在旋转玻璃门前蹭了半个小时的空调,也是美得不能说的事儿……于是,好像人人都不满意自己当前的工作,抱怨之声此起彼伏。

谁的饭碗不粗粝?理想丰腴圆满,现实瘦骨嶙峋。那位课堂上的学员连声叫屈,他说我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现在天天下村搞农业,简直南辕北辙。我给学员们讲了美国大学鼓励“对牛弹琴”的事情。斯坦福大学最先意识到学生毕业后“学非所用”问题,制定了一条特别规定,答辩委员会主席必须由一位非专业教授担任,而且现场至少提一个问题。这就如突然闯进一头牛,博士要有足够耐心,绞尽脑汁想出办法,让外行听懂你的论文主张。实行之后,外行内行思想激烈辩论,撞出智慧火花,效果立竿见影,经历“对牛弹琴”大考的博士,很多成为学以致用的真正牛人。

专业是教你干事创业的方法,职业是供你衣食温饱的饭碗。这个饭碗往往粗粝,并不柔美,但不影响专业淋漓尽致地发挥。智慧来自书本,书本又源自生活,独到见识融入广袤天地,自然风生水起。最先悟出这一道理的是陶渊明,他的专业和爱好无疑是弄文写诗,职业是做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就是把这件不喜欢的事做出了乐趣和诗意,成为千古绝唱。英国作家查尔斯的稿费难以养家糊口,十几岁就开始做小职员,一直干了33年。恰恰是坚持不懈的业余创作,将他从沉闷的工作压力下解放出来,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退休者》。查爾斯在书的扉页里写道:“我努力做到最好的职员,也努力写出最好的文字,临近退休,蓦然回首,惊喜发现,面包和鲜花兼而有之。”

目前,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捧着这个不怎么喜欢的粗粝饭碗,坚守一辈子的爱好。说不定哪一天,爱好解决了温饱,你就志得意满。当然,到时你会有更高愿望,还得坚守另外一个粗粝饭碗。

(编辑/张金余)

猜你喜欢
粗粝温饱饭碗
粗粝野味
数说70年
标准保“温饱” 特色促“小康”
就业“饭碗”端得更稳了
端牢国人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
陶在我们生活中——“瓷饭碗”
联谊会辨认人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