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旺启
在奥地利有一个小男孩,他从小就对鸡鸭鹅等小动物感兴趣。一天,父亲见他又在观察小动物,劝告道:“你不能总是对着这些鸡鸭鹅,你应该像爸爸一样做个医生。”“不,爸爸,我只对这些小家伙感兴趣,我肯定能从它们身上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我问你,为什么雏鸡孵出不久就能够认出自己的母亲,并且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同伴呢?”小男孩好奇地问父亲。父亲回答不上来,妥协道:“好吧,爸爸支持你研究这些小动物,但是你也得答应我去学医。”
从此,男孩一边学医,一边研究小动物。男孩还建立了一个小型实验室,并找来一些鸭蛋和一只老母鸡来孵化小鸭。不久,雏鸭纷纷破壳,在一旁仔细观察雏鸭的男孩发现,这些小家伙刚一睁开眼睛,便能认识孵化自己的妈妈——老母鸡,并且紧紧地跟着它活动。于是,男孩得出一个结论:雏鸭是根据母鸡的咕咕叫声来判断和认识自己妈妈的。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个结论,男孩又做了一次试验。当雏鸭破壳而出的时候,男孩就把孵化它们的鸡妈妈放在另一间屋子,将他们分开。然后,男孩便对着雏鸭模仿老母鸡“咕咕”的叫声。这时,他发现雏鸭居然被骗了,紧紧地跟在自己身后,把自己当作它们的妈妈。
后来,男孩一直坚持用这种给鸭子当“妈妈”的探索精神去研究各种动物,不仅取得了许多科学研究成果,还出版了《雁语者》等多部科学著作,并于197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没错,他就是奥地利的动物学家、经典比较行为研究的代表人物——康拉德·拆卡里阿斯·洛伦茨。
(編辑/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