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宇明
人是需要感恩的。别人帮了你,你觉得理所当然,那些帮你的人内心里难免会产生不快。不过,感恩这东西就像天气一样复杂,绝不可一概而论。
朋友的母校一百周年校庆,他一直为是否回去参加校庆而纠结。回去吧,“优秀校友”们都是被单独邀请的,会场有位子,宾馆有名单,晚会现场有影像,而他只得到过一张笼统的面向所有校友的邀请函,名不正言不顺的;不回去吧,又觉得母校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使自己能够有不错的工作,内心里有一份感激需要表达。我对他说:“你的母校培养了60多万人,健在的起码有三四十万,不可能一一邀请。有头有脸的校友被邀请回去参加校庆,给母校捐钱捐物、向母校汇报自己的人生成就,固然是一种感恩;一般校友未被邀请,没有亲临现场,你愿意表达对母校和老师的祝福,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宣传校庆的盛况,其实也是一种感恩。”
现在一些人总喜欢将感恩物化,在他们看来,一个人得到某个组织、某个人的帮助之后,必须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进行回报才算数。殊不知,物质的感恩是需要条件的,假若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深深地关注有恩于自己的人或组织,用心灵化的方式向他们表达感激,也未尝不是感恩。
我认识一对乡下的年过八旬的老夫妻,小儿子在外经商,每年至少给他们30万元钱,不要说生活在一个小县城,哪怕是生活在二线城市,过得都非常舒适了。他们的大儿子、二儿子是农民,一年给父母千儿八百不成问题,再给多一点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这当大儿子、二儿子的很会做人,他们知道自己在经济上无法帮到父母,于是有空就往父母家跑,陪他们说说话,千方百计解除他们精神上的烦恼,还不时通过视频将父母的近况告诉远方的弟弟。这样一来,弟弟安安心心做生意,做兄长的也觉得自己尽了责任。
是的,关注也是一种感恩。有时,我们关注的对象,未必缺少物质条件,甚至也不需要我们付出其他的帮助,他们缺的只是别人发自内心的理解,只是忧郁时的温馨开导、快乐时的真心共享。
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感恩则是以自己“优质”的思想反哺恩人。曾国藩当年考上同进士入京做官后,家里的一切都是大弟曾国潢操持,不仅大家庭的事是这样,小家庭的事亦是如此。曾国藩在家书中多次对大弟的辛劳表示感谢。然而,曾国藩是一个立志做清官的人,最初做京官本来就清贫,常年要靠借款度日,没有多少钱寄给家里。后来做了外官,手中攥着大把白花花的银子,但曾国藩不想乱来,给家中寄去的金钱依然很少。他始终如一地做的是非常勤快地给家人写信,将自己的人生理念传达给他们,本本分分地教育子侄如何做人处世,最后曾家的子孙都非常优秀,代有才俊。曾國藩对大弟的感恩不是金钱上的,而是优良的家风。
每个人的感恩理念、付出能力相异,需要感恩的人处境也千差万别,希望用一种模式感恩,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一个人时刻记着别人的好,以适合自己生活状态的方式进行报恩,我们便可问心无愧。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