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分课堂的《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研究

2019-04-03 01:39张雷
现代计算机 2019年35期
关键词:内化程序设计案例

张雷

(运城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运城044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和不断深入,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逐渐成为衡量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1]。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地方高校开始转型提质,提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2]。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自主内化吸收,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最后再以课堂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共享、探讨[3]。该教学模式不但可以发挥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的特点,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和思”有机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C 语言程序设计》是本科阶段一门重要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程序的编写及运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可以独立分析、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计算机思维,让计算机成为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4]。然而,在很多《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将对分课堂应用于《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仍然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程序演示+编程实验”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每节课的基础知识、重点、难点、语法规则、算法分析、程序编写等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能很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由于转型提质的需要,导致课时减少。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为了提高本科培养质量,提出了转型提质的新要求。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充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增加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因此,《C 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课时需要压缩。在此情况下,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则面临课时不够、内容讲解不完等问题,这与转型提质的本质相违背。

(3)教学案例多数只是为了讲解某个知识点而设计,不具有很好的应用性。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案例,多数只是为了讲解某个知识点而设计,没有很好的延展性。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虽然可以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但不能很好地利用其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违背。

(4)课程考核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应用过程。在学期末的课程考核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期末考核方式,而《C 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单一的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课程成绩也不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2 基于对分课堂的《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方法

针对在《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对分课堂将讲授式课堂和讨论式课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将其应用于《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2.1 课程安排

每次课共2 小节,第1 次课的第1 小节课主要进行课程介绍和对分课堂相关内容介绍,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学时学分、考核方案,以及对分课堂的主要特点、应用过程、注意事项等内容。第2 小节课开始讲解课程第1 章的主要内容,并预留2-3 分钟布置学生课后内化吸收的主要内容。课后,学生自主进行内化吸收,自主学习并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第2次课开始,第1 小节课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和集体交流,教师进行引导和流程控制,第2 小节课教师讲授新的知识。在最后1 次课,第1 小节课仍然进行组内讨论交流和集体交流,第2 小节课教师进行课程总结。课程总体安排如图1 所示。

2.2 教学内容重构

传统的《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主要由“多媒体教学+课堂程序演示+编程实验”三部分构成,其中以教师讲授为主,侧重于算法思想、算法原理、运行过程、语法规则、注意事项等的介绍,教师将整个程序的实现过程和细节都一一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有效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根据对分课堂“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的教学过程,将该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重构。

图1 课程安排

将教学内容碎片化,对每章教学内容进行区分和梳理,确定需要教师详细讲授的内容以及需要学生自主内化吸收的内容。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对每节课知识点进行重点难点区分,分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讲授知识点和内化吸收知识点。然后,根据讲授知识点,设计相应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讲授,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相应知识点,而且还可以为内化吸收知识点的理解奠定基础。根据内化吸收知识点,设计相应的讨论案例,通过该案例的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对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具体过程如图2 所示。例如,对于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讲授知识点主要包括:循环概念;while 语句格式及执行过程;do while 语句格式及执行过程;for 语句格式及执行过程。设计的教学案例包括:屏幕输出10 次“I love programming!”;计算1 到100的累加和;1 到100 之间偶数之和;输出所有的水仙花数等。内化吸收知识点主要包括:循环语句与分支语句的嵌套;计数式循环程序的实现;标记式循环程序的实现等。设计的讨论案例主要包括:判断输入的整数是否是完全数;输入10 名学生的成绩,计算平均分,并统计不及格人数;统计输入的英文句子中包括的大写字母、小写字母、数字字符的个数;输出1000 以内所有的完全数。

图2 教学内容重构

2.3 课堂讨论组织

在传统的《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参与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在对分课堂中,设置了以学生为主的讨论环节。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发挥作用。因此,根据对分课堂特点,课堂讨论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学生分组。根据学生性格、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3 到4 人为一组进行分组,并确定小组长,负责收集每次讨论的话题,组织课堂小组讨论。通过分组,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讨论环境,使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通过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讨论形式。课堂讨论环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小组内部讨论,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体会和观点,达成共识,形成小组讨论意见;第二阶段是将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全班集体对话、交流,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与教师的沟通讨论,获得解决。

(3)教师角色。教师要对讨论的过程进行监督和把控,进行有效地引导,使组内讨论和集体讨论有步骤地进行,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及设定的教学目标,开展一系列讨论,并得出有效的讨论结果,避免散漫、沉闷、跑题等效率低下的讨论。

2.4 课程考核方式

在《C 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期末考试这一单一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学习,期末临近考试开始突击学习,死记硬背程序,以求达到考试通过的目的,显然与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违背。因此,基于对分课堂的特点,本门课程主要采用过程性考核。学生期末成绩由几部分构成:

(1)内化吸收学习笔记成绩。内化吸收学习笔记主要包括:学生在一周的时间内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查阅的相关资料、问题的解决方法、准备的课堂讨论问题等。

(2)课堂讨论参与情况成绩。课堂讨论考核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根据平时课堂讨论的参与情况,对每个人进行打分,最后取均值。

(3)期末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主要是期末考试中学生的原始卷面成绩。

为以上3 部分成绩设置不同的权重,课程最终成绩由这3 部分成绩分别乘以相应的权重求和得到。学生获得的最终成绩可以客观地反映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让成绩也“按劳分配”,避免学生“临时抱佛脚”,有效地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促使学生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3 需注意的问题

(1)在正式实施教学过程之前,应提前对C 语言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筛选、整理、分类,形成初步的讲授知识点库和内化吸收知识点库。然后组织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反复讨论论证,确保知识点的划分更加科学合理,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正常实施。

(2)精心设计教学案例和讨论案例,构建面向应用的案例库,使案例不仅要体现蕴含的知识点,而且能够反映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同时需要注意教学案例和讨论案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案例侧重于基本语法和算法,并对讨论案例有一定的铺垫作用。而讨论案例则是教学案例的升级版,既包括对基本语法和算法的巩固,又包括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

(3)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注意对讨论氛围的掌控。教师需要对课堂讨论进行全程全局监控,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讨论环境,既不能使讨论氛围枯燥乏味,又不能使之过于喧哗吵闹,背离讨论的初衷。

4 结语

在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背景下,《C 语言程序设计》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通识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使其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对分课堂引入《C 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讲授+内化吸收+讨论”的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软实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尊定基础。下一步研究考虑将雨课堂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内化程序设计案例
医学专业“Python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总结与思考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基于Visual Studio Code的C语言程序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从细节入手,谈PLC程序设计技巧
思辨:儿童哲学促学生道德内化的教学实践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