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选》出版始末
——以徐中舒、郑天挺先生往还书信为主的梳考

2019-04-03 07:19
郭沫若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郑先生徐先生左传

何 刚

(乐山师范学院 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 乐山 614000)

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高等院校开始进行有计划的文科教材建设,其中就包括有“中国史学名著选”的编写计划。该套丛书由南开大学郑天挺先生任总主编,选定编选《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6部史学名著,其中,《左传选》的编撰由四川大学徐中舒先生负责。“中国史学名著选”的编选工作推动了高等院校历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郑天挺、徐中舒等先生对中国史学作出的一项重要贡献。然而迄今学界对此关注较少,只在对他们生平、学术的介绍时有所提及,无法全面反映事件的前后始末、牵涉其间的人事交际,以及体现出的老一辈学人们的学术担当和学术交谊等。本文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史学发展为背景,以《左传选》为例,以徐中舒先生和郑天挺先生的往来书信为主要凭借资料,试图对此作一初步探讨,并就教于方家。

1960年以后,高等教育调整工作逐渐展开,高校教材建设工作日益迫切。中共中央书记处在1961年2月10日专门讨论高等学校的教材问题,并作出重要指示。1961年4月11日至25日,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和艺术院校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即通常所讲的文科教材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文、史、哲、经、政、教(育)、外(语)七大领域及音乐、戏曲、美术等专业的教材编写工作。周扬在会议上发表讲话,论述了教材编写中几大关系的处理,包括红与专、论与史、书本知识与活知识、古与今、中与外等,提出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有全面的观点。此次会议的历史组以翦伯赞先生为组长,郑天挺、周一良先生为副组长。此外,齐思和、邓广铭、杨向奎、黎澍、陈翰笙、白寿彝、杨生茂、唐长孺、方国瑜、蒙思明、金应熙、何兹全、傅衣凌、黄云眉、韩儒林、尹达、马长寿、冉昭德等著名学者与会。

此次会议决定在全国文科专业范围内进行有计划的教材建设。其中,历史教材的具体编写计划任务是:黎澍主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历史科学》、《史学概论》,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范文澜主持修订《中国通史简编》,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郑天挺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选》,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吴于廑主编《外国史学名著选》,白寿彝、吴泽主编《中国史学史》,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参考资料》和《外国史学史》等。

可以看到,“文选”类的课程教材是此次文科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此次会议上,学者们就总结出自1949年以来大学文科教学活动的经验教训,在于“以往教学,偏重学科课程,注重书本知识的讲授,导致大学生‘不会读书’。于是,决定在本科各专业专门开设‘文选类’课程。”其实不惟如此,当时不仅是“不会读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不读古书、不读古史的问题,因为随着50年代学术界“左”倾思潮的发展,尤其自1958年的“史学革命”以来,“打破王朝体系”、“打倒帝王将相”、“厚今薄古”,甚至是简单的“只要今、不要古”等,对当时的历史教学和研究带来很大冲击。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文科教材会议的召开,以及包括“历史文选”和“中国史学名著选”在内的教材建设,就是翦伯赞、郑天挺和全国一批著名历史学家对50年代以来的非历史主义错误所作的一次反拨。例如,文科教材会议之后,翦伯赞先生很快发表了《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目前史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等文。其中,《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教材编写中涉及的阶级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发展观点、全面观点、人民群众与个别历史人物、政治经济与文化、理论史料与文章等问题的处理意见。该文虽然是翦伯赞先生对《中国史纲要》提出的编选原则,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当时历史教材编选的纲领性文件,“后被许多高校历史系师生广泛传颂,誉之为史学界的‘高教六十条’”。而在和缪钺先生通信讨论《三国志选》内容时,郑天挺先生也坚持要求选入刘备、孙权、姜维、吕蒙诸传。郑先生的考虑即在于:这些人均是三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可以反映刘备入蜀前后、蜀后期、东吴等历史情况,更能“可以稍正读史规避帝王将相之偏”,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并不排除个别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所起作用,个别人物包括帝王将相。不是提倡而是不要规避。”

具体到《中国史学名著选》,1961年8月15日,郑天挺先生作《关于编选〈中国史学名著选〉之意见》,就该套名著选的要求、任务分配、进行情况、存在问题等等一一进行说明,现照录如下:

在教材会议分定任务后,各负责单位都很认真,各开出选目及编例,但目的要求还不一致,经与各校函商,初步意见如下:

一、要求

1.定名:中国史学名著选(大名)某某书选(小名)。坊间选本多称某某书选,为了区别,原想定名某某书选读,后以书名用选读似不甚好,改为今名。大小名并举,自可区别。

2.对象:在教学方案中是三年级课程,是在学习通史和历史文选以后学习的学生。(一般是三年级)

3.目的:通过这“中国史学名著选读”课程,我们想达到三个目的:

①了解祖国的史学传统;只是想到这一要求,如何具体化,尚无把握,请指示。没有想好。

②扩大历史知识;

③培养读古书习惯。

还不是专门化的专书研究。

4.内容:与文学选本不同,不能只选名作。重点地选录足以反映这些名著叙述时期的:

①特定内容:如春秋时代的列国争霸;

②主要制度:如叙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食货志》;

③重大事件:如商鞅变法选《史记·商君列传》;赤壁之战选《三国志·周瑜传》;农民起义选《史记·陈涉世家》;

④突出的生产技术和科学贡献:如《三国志·华佗传》;

⑤哲学文学的成就:《汉书》选《董仲叙传》,《后汉书》选《王充传》;

⑥少数族事迹:《史记》选《匈奴列传》,《三国志》选《诸葛恪》传;

⑦历史人物:代表这一时期的,如项羽、汉武帝等;

⑧特有体裁:如《史记》世家、十二诸侯年表。

不是以上各类平均的选,而是有重点的,可选可不选。

5.体例:名著的体裁不同,时代不同,所以选本也不要求同一形式。三种是:

①纪事本末体:如《左传》选;

②按原书次第选:如《三国志》选;

③抽印连续的一部分:如《通鉴》选。

6.注释:必要的简单注释,旧注可用的吸收,除《三国志》外不全录,用易懂的,不必有据的(仿梁启勋、关锋)。

7.底本:尽可能采用新整理标点本。无新标点本的用较好版本,加校记。

8.格式:直排,繁体字,注在一篇之末,如“毛选”。尽量用全文,少删节。或在每页之末。

二、任务分配 本年先出六册(61.4.22)

1.《左传选》五万字川大徐中舒

2.《史记选》十万字山东卢振华

3.《汉书选》十万字西北冉昭德

4.《后汉书选》六万字华东师大束世澂

5.《三国志选》十万字(包括裴注)川大缪钺

6.《通鉴选》二十卷山东王仲荦作说明,用中华标点本抽印180-200卷。

三、进行情况

第6册《说明》已寄来,经审查(早经函商),已交印。

第5册《说明》已寄来,经审查(早经函商),正文到即可交印,约在八月内。用中华标点本。

第4册《说明》及选本已寄来,正在审阅中。凡十五万字。希望九月中旬付印。如有改动则须稍迟。

第3册《选目》及《说明》提纲已函商定,尚未寄到,寄到审阅后即可付印。用中华标点本。

第2册《选目》商定。正在联系交稿日期。建议用中华标点。

第1册《选目》及《说明》提纲已函商定,尚未寄到,审阅后即可付印。用相台本为底本,以日本《左传会笺》校。希望八月内送来,九月上半月付印。

总之:八月付印5、6两册,九月希望付印1、3两册,九月后付印 2、4两册。

四、存在问题

1.体例不求划一,势难划一,百花齐放,也打算不要求划一。是否可行。

2.内容要求似应一致,史学选本与文学选本有所不同,应有代表这一时期历史人物。最初思想上有些顾虑:

①怕选帝王:《史记》、《汉书》都不选汉高祖,《三国志》只选曹操,不选刘备、孙权。

②怕选贵族将相:《后汉书》不选窦融、马援(怕有功的外戚),外戚选了梁冀。史、汉不选萧何、韩信,其他书也都不选名将名相。

③怕诬蔑少数族:后汉选例,在标准的第一条就是“少数族历史另有专辑,不录”,实则并无此专辑。

④怕犯错误:《史记》不选《伯夷叔齐列传》,实则经过批判的人更应知道他的历史。

现在大都解除了这些顾虑,《汉书》选了高帝纪,《三国志》选了刘备、孙权传,《汉书》选了萧何传。《史记》已建议加伯夷列传。

3.注解来不及作的问题,不注学生不懂,不起作用。《左传》不好懂,必须加注。徐中舒先生原欲于杜注外略事补苴,但势必延缓交卷日期。

4.分量史学史问题

在当时历史学界“厚今薄古”、“打破王朝体系”、“打倒帝王将相”等一系列“左”倾错误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史学名著选》却要学生“了解祖国的史学传统”,“扩大历史知识”,“培养读古书习惯”,在内容编选上解除了“怕选帝王”、“怕选贵族将相”、“怕犯错误”的顾虑,事实上是在用行动抵制“左”倾错误。这体现了总主编郑天挺先生以及任各书主编的老一辈学者们的学术担当。事实证明,各卷主编基本上都是按照郑天挺先生的意见进行编选的,每一种选本都根据原著和时代特点,编选其中重要篇章,作了简要注释和必要的校勘记,对于选录的名著都介绍它的内容、体例、作者和成书经过等。有了总主编郑天挺先生和各选本主编的通力合作,这套史学名著选本具有了较高的权威性和适用性,凝聚着编选者们的辛勤付出和学术交谊。这在郑天挺先生和徐中舒先生围绕《左传选》的往还书信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郑先生在上述“意见”中提到的《左传选》“用相台本为底本,以日本《左传会笺》校”,“徐中舒先生原欲于杜注外略事补苴”等信息,应缘于1961年7月25日徐中舒先生去信之内容,现照录如下:

毅生吾兄:

顷由缪彦威同志转来手教,关于《左传选读》工作指示明确,至为欣慰!

《左传选读》名称与内容相符,以此命名,至为恰当。书前说明,《左传》存在问题较多:(1)作者为谁,(2)成书年代,(3)与《国语》关系,(4)与《史记》关系,(5)评价问题。现在只能就自己水平加以阐述。现去七月底只有数日,而《左传》入选的内容又须有所涉及,如果再加注释,势必要延缓交卷日期,注释也只能在杜注外略事补苴,杜注即不再抄入,藉省篇幅如何?

字数问题不大,可压缩至六万字左右,版本拟以相台本为主,如有时间再以日本《左传会笺》本雠校一过,如时间不够即作罢。

此复,并致

敬礼!

弟徐中舒 七月廿五日

同年8月15日,徐中舒先生再次去信:

毅生吾兄:

……弟返川后瞬已三月有余,而参加省级会议,又将及一月,以此《左传选读》,迄今尚未能完稿,远劳关注,无任歉仄!关于《左传》工作,系中指定罗世烈同志协助,本年上期罗实际上还须参加教学,因此也不能全力以赴,现在注释工作已进行至襄公,得来书后已加紧进行,预计必须至九月底始能蒇事,此事已与系总支商竣,系又加派资料员一人前来协助,除整理清缮外,注释方面亦难插手。弟年来体衰,晚间工作亦不能支持过久,白天也不能闭门抓紧工作,以此稽延迄今。今后当力改此习。关于前言部分,曾写了《孔子与春秋》及《左传作者及其年代》两篇讲稿,看来都不很通俗,《历史教学》方面亦尚未寄去。兹先将原稿寄请斧正!如有不当处请多指示,以便为前言做好准备工作。关于《先秦史纲要》须待《左传选读》完成后始得着手,预计《左传选读》初稿九月底完成,清缮整理成为定稿,仍须一个月,即十月底准可寄奉。先秦史方面从前有一研究生缪文远曾协助工作,缪现在兰州专科师范任教,此校闻将缩减,曾由川大去函商调,尚未得复。便中请向部中提一下,缪如能来则将来工作就更顺利,此致

敬礼!

徐中舒 八、十五

此信涉及两个主要方面,一是介绍《左传选》的进展情况;二是关于《先秦史纲要》的问题。关于《左传选》,徐中舒先生主要讲到了任务重时间紧的问题,自己“体衰”,晚上不能工作过久,主要协助者罗世烈老师需要参加平日的教学活动。川大历史系虽然也支持此项工作,加派一名资料员前来协助,但只能做些整理清缮的事情,无法进行最核心的注释工作,最终的定稿时间估算在十月底;选读的过程中,徐先生已经在思考、准备前言部分的撰写,此前已经完成的《孔子与春秋》及《左传作者及其年代》两篇讲稿随信寄给郑先生,请其斧正。其中,第一篇应是为第二年上半年山东史学会和中宣部共同组织召开的“孔子讨论会”而准备。第二篇最终脱稿于1962年9月16日,并在《历史教学》1962年第11期上发表,题注为“本文是作者负责选注的《左传选读》的叙论”。关于《先秦史纲要》,文科教材历史组同时有编写中国断代史的计划,并在1962年4月确定了九种断代史纲要的撰写计划,即《先秦史纲要》(徐中舒)、《秦汉史纲要》(翦伯赞)、《魏晋南北朝史纲要》(唐长孺)、《隋唐五代史纲要》(汪篯)、《宋辽金史纲要》(邓广铭)、《元史纲要》(韩儒林)、《明史纲要》(傅衣凌)、《清史纲要》(郑天挺)、《民国史纲要》(邵循正)。郑先生很快就将编写计划去信告知各位主编。而根据徐先生此信可知,在1961年讨论选读“中国史学名著选”时,郑先生就已经在和徐先生商请撰写《先秦史纲要》一事,并且得到徐先生的同意。所以,1962年6月21日,郑先生致信徐先生表示感谢:“……《先秦史纲要》一书,荷承惠允撰述,告之同仁,均深感慰。倘蒙于大著《左传选》定稿后即赐着手,尤所殷望。资料、时间、助手等,如安排需此间代为商洽,仍乞随时函示,以便请部中联系。”

回到《左传选》编撰的梳理。1962年1月30日,郑先生致信徐先生:

承示《左传选》在七月可以完成,闻之极为兴奋,字数稍有超出,自当遵照,请释念。《左传选》拟请加录经文,不知与高明原意相合否,尚请卓夺见示。

根据信中内容可知,徐先生告知的完成时间已推迟到1962年7月。但是,到了7月,书稿并未如期完成,加之各地教材之需迫切,此时的郑先生心情不免有些着急,所以在7月28日写给徐先生的信中,郑先生希望能尽量在暑假完成,并且已致函川大,请秋季开学后给《左传选》的编撰老师们酌情补假:

月前寄呈一函,计蒙赐詧。大著《左传选》至深驰念。暑假伊始,重劳吾兄埋头撰述,至感不安,惟各地对教材需用殷切,催询甚亟,不得不利用假期,争取完成,以免秋间开学又有新任务。事非得已,务祈亮詧,并向参加同志婉为说明。此间亦函商校中,请于开学后酌予补假,俾资休息。兄处有无其他困难,如估计八月底尚难完成,是否可多请几位助手,统请见示,以便由此间函请川大特别设法。不情之请,不知尊见不以为罪否?

然而,《左传选》还是未能在暑假期间完成,徐先生再次告知的完成时间已推后到11月份。但是,毕竟胜利在望,郑先生获信后仍感到十分高兴,他在1962年10月8日致徐先生的信中说:

手教拜悉,大著《左传选》于十一月寄下,不胜雀跃。承示缪文远、冉光荣两同志工作事,已将大札转高教司胡沙司长,极愿代为尽力。惟请由川大写一书面文件径寄教育部。吴晗同志不日出国,极忙,尚未晤及。容再函详。

郑先生在信中所说的“缪文远、冉光荣两同志工作事”,应该就是徐先生1961年8月15日的信中所讲的商调缪文远,并请郑先生“向部中提一下”之事。显然,郑先生对此事是很上心的,不仅将徐先生的有关信件转给教育部高教司相关领导,并建议川大写一书面材料直呈教育部。后来的事实是:1959年川大先秦史研究生毕业后在兰州工作的缪文远先生,于1964年至1967年间借调到川大,1970年正式调入,后成为著名的《战国策》及战国史研究专家;而1962年在川大先秦史研究生毕业的冉光荣先生,或许也是某种程度上缘于徐、郑二位先生的此次帮助,即留校工作,后成为著名的藏区历史与藏区社会发展研究专家。

大约在1962年底或1963年初,《左传选》稿终于寄到了郑先生手中。1963年1月17日,郑先生致信表示感谢,并就体例、书名、序文、标点、注释等一些具体问题,与徐先生相商。

前奉手教并大著《左传选》稿,拜读一过,甚佩甚佩。日内即交中华付印,大约春间可以出书。书中一切均照原稿,惟间有牵于名著选全书体例之处,不知可否稍加改动,谨分陈于下,尚请卓夺见示,以便遵循。

一、选本现均称某某书选,不用选读字样。尊选亦拟定名为《左传选》。是否可行。

二、各选本序均改称说明,以不超过万字为度,大著叙论约两万一千余字,分量较多,且文极精辟,万不宜删节,不知可否作为后序,列之卷末?或将叙论第一部分作为说明,其余十章用“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标题,以“左传选后序”作副标题附之卷末?两种办法,不知以何者为宜,尚请核示,如有他法更好,尤盼。目前先照第一种办法付排,俟奉函后再改。

三、罗世烈诸同志在吾兄指导下标点注释工作极为细致清楚。稿中标点极好,特别是层次(如吕相绝秦)、对话(如鄢陵之战)极清楚。惟其他选本均以顿点(、)表两个平列词的间隔号,不用作逗点。逗点仍用逗号(,)。如

“其虞、虢之谓也。”

“虢,虞之表也。”

“夫君,神之主而民之望也。”

“兵,民之残也。”

“蔡叔,康叔之兄也。”

“秋,颓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师伐周。”

“下,拜;登,受。”

尊选最好一致。又冒号(:),其不表对话、成语、诗文者,亦从省(如其子曰胜)。凡此类为争取时间计,〇者似可不用。稿中已暂为代改,如吾兄意有不同,仍可改回。

四、稿五二,伍员谏伐齐“使赐之属镂以死”,属镂为剑名,似不宜标人地名号。

五、原稿第二册凡注年代均加公元,三册以下有漏者,已补上。注文有待证者,悉仍原文之旧,如赵襄子及韩魏丧知伯,注①“鲁悼公四年,公元前四六四年”,注⑨“鲁悼公十四年为公元前五四〇”,两相歧异,仍候裁定。

六、稿四一,注②“少数民族部族”,稿四三,注(18)“边疆少数民族”,在他节少数民族均称兄弟民族,应否划一,请酌。

七、原稿 27,中行献子伐齐,注(36)“以枚数阖”,依注则当解为“用门钉数门板”,与“言数门扇上的乳钉”不相应,请再加说明。

以上所陈,容多误解,尚祈指正。其中间有已在原稿上改动者,好在排印清样仍当送请吾兄作最后之审定,仍可改回也。川大想已放寒假,吾兄辛苦经年,尚请多多休息。

可以看出,郑先生对《左传选》书稿的阅读是十分认真仔细的,提出相商的问题都是细微具体的,体现出了总主编严谨负责的态度。同时,他对徐先生及《左传选》书稿是十分尊重和钦佩的,表示“一切均照原稿”,即使已在原稿上改动者,徐先生仍可在审定清样时改回。后来的事实是:郑先生此前在1962年1月30日的信中提出的加录经文的请求,未能得到满足。此次信中郑先生提出的改动“一”、“二”,均得到徐先生同意,《左传选读》改名为《左传选》,徐先生二万一千字的叙论,则大致按照郑先生建议的第二种处理方法,将第一部分作为说明,其余的以“后序”为标题,以“左传的作者及其成书年代”作副标题,附之卷末。

1963年2月13日,徐先生很快回函郑先生,赞同郑先生的改动,并就相商之处进行了回答:

毅生吾兄道鉴:

春节中获读大教,深为感慰!《左传选》已经付印,吾兄所提各端,弟完全赞同,已改付印之处即作定稿,至如尚待商榷增补者兹陈述如左:

1、 稿五五,赵襄子及韩魏丧知伯节,注①鲁悼公四年,公元前四六四年,注⑨“知伯灭亡在鲁悼公十四年,为公元前五四〇年”;注⑨应改为“知伯灭亡在鲁悼公十五年,为公元前四五三年。”

2、 稿四一,詹桓伯责晋专弃盟主节,注②“阴戎附属于晋的少数民族部落”,稿四三少皞氏以鸟名官节,注(18)“边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并应改为兄弟民族。

3、 稿二七,中行献子伐齐节,注(36)“枚,门上的木钉形如乳。阖门扇。”应改为“以,连词,与而同。枚,个,指阖上如乳形的木钉。阖门扇。枚数阖,乳钉数目很多,而阖只两扇,此言州绰在攻城战争中还能数门阖上的乳钉,极言其从容不惧的样子”。

4、稿十二,富辰谏王以狄伐郑节,注⑥应改为“二叔,管叔、蔡叔。管、蔡监殷在周公东征以前,下文又以管蔡鲁卫曹滕等并言,因为他们都是文王的儿子,所以又牵连数到他们。”

以上各条仅就来函所提出的,加以订正,是否有当尚希指正。

原稿容有更多的不妥之处,仍希多多指教!将来复校时可能还有所订补。专复,顺颂

撰祺!

弟徐中舒谨上

一九六三、二、十三

《左传选》后序第二段即《左传》是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段“今春秋经一本(公羊谷梁本)记孔子生年,”括号内谷梁二字请删去,因谷梁本《春秋》仅见于传文,未见经文。特此附及。

徐中舒先生在回复中基本上均按照郑先生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如顿号、逗号等标点的统一;“民族部族”、“少数民族”,均统称为“兄弟民族”;知伯灭亡年份重新进行了确定等。但是,徐先生也有坚持,如“中行献子伐齐”,“以枚数阖”之注仍用“言数门扇上的乳钉”之义。同时,徐先生还另有新的修改,如将“富辰谏王以狄伐郑”节中的“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之注,改为“二叔,管叔、蔡叔。管、蔡监殷在周公东征以前,下文又以管蔡鲁卫曹滕等并言,因为他们都是文王的儿子,所以又牵连数到他们。”这些也同样体现出了徐先生严谨细致的编撰态度。

《左传选》终于在1963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书前“说明”交代,“除尽量采用纪事本末体外,仍保存了原有的编年史的体制,以容纳许多不能联系的资料”,“《左传》全书自始至终都在讲霸业兴衰,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概貌。把这些问题搞清楚,对于本书也就更容易理解了。因此,本书所选以关于这方面的为最多,同时采用旧文作标题”,“本书以相台本《春秋经传集解》为底本,同时采用阮氏《十三经校勘记》和日本《左氏会笺》所采用的金泽文库本校勘,择善而从”,“注释方面大部份本于《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左传诂》(洪亮吉著)、《春秋左传旧注疏证》(刘文淇著)、《左氏会笺》(日本竹添光鸿著)等书”,“关于本书注释和标点,由罗世烈同志负责,谢忠梁同志、冉光荣同志和吴天墀同志先后皆有所帮助,并由徐中舒同志作了最后的审核和校订”。

《左传选》出版后在高校历史学专业得到广泛应用,并于1985年3出版了重排版,至1991年8月已印刷13次。学界同人也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它在兼顾时间线索的同时,突出重大的历史事件,较好地反映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面貌。而且注释简要、通俗,适用于一般读者的需要。这本书应当说是《左传》的一部较好的选注本。因此,它不仅成为目前大学古代史专业必读的基础教材,而且为文科其他有关专业广泛采用”;“本书能较好地吸取前人研究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订正了杜注之失。释文文简、言要,有创见性、通俗易懂,可说是目前较为完善的一本注本。”

2009年,中华书局鉴于“中国史学名著选”“出版后,受到高等学校历史专业师生以及其他读者的欢迎,先后多次再版、重印。直到今天,这些选本仍不失为很好的选本”,因此重版了该套丛书。在出版说明中,编辑部特别指出:“《左传选》出版后,徐中舒先生曾进行修订,不久前,徐亮工先生找到了这个修订本,并提供给我们,此次重版,我们据此对《左传选》进行了订正”。可以看出,徐先生在1963年2月13的回信中曾经提出的“将来复校时可能还有所订补”,虽然在《左传选》当初出版时,未能来得及订补。但是,出版后,徐先生确实进行了修订,才使得2009年重版的《左传选》成为了这套丛书唯一的“修订本”。

现将徐先生的注释“订正”之处列表如下,藉以从细微处进一步了解徐先生的《左传》研究,并感受作为“永不停步的史坛老将”的孜孜以求其的学术精神。

篇目 1963年版注释 2009年版注释一王政衰微郑初图霸1郑伯克段于鄢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言《春秋》即用郑史记事原文不言其出奔。难,音男去声(nàn),诘责。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 君子曰,为作者对所记历史事件的评论意见,后来史书中的“论”、“赞”等即起源于此。君子曰,为作者(有些为引述前人)对所记历史事件的评论意见。4郑伯侵陈五月庚申,郑伯侵陈,大获大获,战果辉煌。 大获,俘获很多。往岁,郑伯请成于陈 请成,要求和好。 请成,请缔盟好。陈侯曰:“宋卫实难……” ……难音滥(nān),患难,言宋卫大国,实为陈国之患。……难音滥(nán),难为,言宋卫大国,难与为敌。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悛音全(quān),改正。从,随后。 悛音全(quān),改正。从,当作徒。二众仲论谥与族羽父请谥与族羽父,鲁国执政大臣,又称公子翚。谥,根据死者生平给予他一个或好或坏的名号。族即氏。古代姓氏有别,姓百世不改,氏,是从姓分出来的。无骇的祖父是公子展,父亲是公孙夷伯,他的姓须请求鲁隐公赐予,而他们的姓仍是姬。羽父,鲁国执政大臣,又称公子翚。谥,根据死者生平言行给予他一个美名。古代姓氏有别,姓百世不改,氏,是从姓分出来的。族为通称,姓和氏皆可称族。无骇的祖父是公子展,鲁孝公之后,姬姓,请族(氏)以别于其他的姬姓贵族。

篇目 1963年版注释 2009年版注释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天子建德,建立有德者为侯,根据他们氏族起源赐姓,如周的祖先,生于姬水,就赐姓姬。胙音祚(zuò),赐;赏赐土地作他们的封国,并给予氏名。胙同祚(zuò),世袭的禄位;天子建立有德者为诸侯,因赐其所从生的族类名号(即图腾)以为姓;胙之土,言禄之以土地使得袭其位,指封国言;命氏子孙,即以国名为氏,如《周语》:“帝嘉禹德,赐姓曰娰,氏曰有夏;胙四岳国,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即赐姓命氏的说明。诸侯以字为谥 谥应作氏,诸侯对其卿大夫,根据他们祖父的字(如展),或世袭的官职(如司马),或受封的采邑(如魏)等作为他们的氏。诸侯对其卿大夫不称其名而称其字(如展),这就是美名,子孙即以为氏(族)。邑亦如之 世袭的官职(如司马),受封的采邑(如魏)等也可作为他们的氏。六齐桓公霸业6葵丘之盟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一二晋文公霸业5蒐于被庐民未知义,未安其居一五秦穆公霸西戎1弦高犒师必死其间,余收尔骨焉一六楚庄王霸业5泌之战择楚国之令典一九晋景公霸业3鞌之战且惧奔辟而忝两君陨越,颠坠。陨越于下,言己不下堂就要颠坠,遗天子羞了。陨,坠。越,失;指失礼言。言己不下堂就要失礼遗天子羞了。义,指等级制下君臣相互间的义务。安其居,谓守本分。义,指等级制下君臣相互间的义务。安其居,不迁其业。嘱其必死二陵间,知其死所,乃可收尔骨。必在此间战死,不可在他处死,我好在这里收尔尸骨。择,选择,言有所增损。 择,选择,言择善而行。奔避,奔走逃避。忝音舔(tiǎn),羞辱。两君,齐、晋国君,作战逃避,即为两君的羞辱,意谓事齐君当如晋君。辟同避,逃避。忝音舔(tiǎn),羞辱。两君,齐、晋国君,韩厥欲以齐君为俘囚,托言惧奔避而为两君之羞。臣辱戎士 臣辱戎士,我既为戎士,即不当奔避。 臣辱戎士,托言齐君不以我任戎士为辱。三入三出,每出齐师以帅 三入三出,三次出入晋军企图救出逢丑父。帅退,领先冲击以督帅散乱的齐军进退。三入三出,三次出入晋军企图救出逢丑父。以帅,每出齐师入晋军,皆由齐侯帅领冲击。退,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 狄卒,参加晋军的狄人步卒,冒,拥蔽。狄卒畏齐,故以戈楯拥蔽护送以出。狄卒,参加晋军的狄人步卒,抽,如抽矢抽刀之抽,取物引以向人。冒,犯。二二晋厉公争霸胜楚1鄢陵之战子在君侧,败者壹大败者壹大,壹指君,在战败中,君的安全最是大事。败者壹大,言军大崩溃。我不如子,子以君免,我请止 我不如子,我不如你的能力强。止,留下阻击追兵。我不如子,石首为军右,在君侧,劝其弃车逃走,君免于难。止,御车阻击追兵。初陨师徒者,而亦闻之矣,盍图之 初,从前。而,你。盍图之,逼他自杀。 初,从前。而,你。盍,何不。图,考虑。二三晋悼公复霸2魏绛戮扬干军事有死无犯为敬有死无犯,有以死捍卫其执行军纪的决心,而使人无敢犯其令。军事有死无犯,司驻军事,应严饬军纪,守死执法,使人无敢犯。

篇目 1963年版注释 2009年版注释4郑子驷从楚纾民兆云询多,职竞作罗兆云询多,兆,卜兆,云,语词;询,谋议。言卜谋太多。职,只,语词。职竞作罗,言只是相竞作成罗网,喻谋议多要误事。6郑人谋从晋苟有以藉手兆云询多,兆,卜兆,云,解说兆象之词,询同恂,语词;解释卜兆之词太多,犹如作成罗网,不能自脱,喻众说纷纭要误事。藉手,转圜。 藉手,言少有所得有所荐陈,不至于空手。7晋侯赏魏绛藏在盟府二七齐贰于晋4齐伐晋男女以班二八子产对晋人征朝委诸执事,执事实重图之三二子产戎服献捷授手于我三三晋楚弭兵3叔孙豹不以贿免子会而赦有罪,又赏其贤藏在盟府,赏勋是国家大典,盟府职主记载,应该遵行。藏在盟府,收藏盟誓的官府。男女以班,男女各以班次分列,言将以齐国男女贿赂晋人。男女以班,男女各以班次分列,以待晋命,表示服从之意。委,托付。重,慎重。授手,降服。 授手,言天授手于我,以伐陈罪。赦有罪,承免言;赏其贤,承靖能言,靖与赏同义赦有罪,承免言;赏其贤,承靖能言,同旌,表扬4晏婴叔向论齐晋季世谗鼎之铭曰:“昧旦丕显……”谗鼎,铜器。昧旦丕显,言昧旦即务明德丕,语词。5椒举如晋求诸侯以岁之不易谗鼎,铜器。昧旦丕显,言昧旦即起以务光明大业。岁之不易,连年有难。 岁之不易,言和平岁时难得。6楚合诸侯寡君将堕币焉堕币,剥取兽皮为币以为祭祀之用。 堕,祭名,取兽皮为币献神为堕币。

要之,本文将徐中舒先生主持编撰《左传选》放置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史学发展的背景之中,并以徐中舒先生和郑天挺先生的往来书信为主要凭借资料,详细梳考了《左传选》的编撰出版始末以及涉及其间的人事交际等。文章认为,1961年文科教材会议的召开,以及决定进行包括“历史文选”和“史学名著选”在内的高校历史学科教材建设,是翦伯赞、郑天挺和包括徐中舒先生在内的一批著名历史学家对50年代以来的非历史主义错误所作的一次反拨,体现了老一辈学者们的使命担当。《左传选》的编撰过程,体现了老一辈学人们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在相互信任、通力合作中结下的可贵学术友谊,不失为后来者留下了一段藉以缅怀他们的学术佳话。而在《左传选》初版之后,徐中舒先生又对其进行了修订,使2009年重版的《左传选》成为“中国史学名著选”丛书中唯一的“修订本”,也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作为“永不停步的史坛老将”的徐先生在学术上孜孜以求的宝贵精神。

注释

①据笔者阅读所及,有关郑天挺先生总主编“中国史学名著选”的介绍和研究文字有南炳文先生的《推动历史学科发展的三十年——郑天挺教授在南开大学》、傅同钦先生的《记1961年文科教材会议》、郑克晟先生的《郑天挺与中华书局》等文章(均收录至封越健、孙卫国编:《郑天挺先生学行录》,中华书局,2009年)。而关于徐中舒先生编撰《左传选》一事,除徐亮工先生的《徐中舒先生学术年表》、《徐中舒先生生平编年》等文有介绍外,迄今无专门研究。

②周扬:《关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的意见——1961年4月12日在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上的讲话》,《教育研究》1980年第3期。

③《中国史稿》是一部大型的中国通史,1955年经中央决定由郭沫若主编,尹达具体组织编写,集众多历史学家的智慧,后历时多年完成。《中国史稿》原本是为县团级干部编写的历史读物,在1956年中国历史教科书编辑委员会成立后被纳入高校教科书编写计划之中,在此次文科教材会议上被指定为历史系通用教材。(参见徐庆全:《关于〈中国史稿〉编写的几桩往事》,王兆成主编:《历史学家茶座》第6辑,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11-119页)

④孙卫国:《历史主义对“史学革命”的一次反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⑤陈桂生:《教育学的建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2页。

⑥张灿辉:《翦伯赞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0页。在周扬的建议下,翦伯赞此文先发表在《文科教材编选工作通讯》(内部刊物)第一期(1961年11月1日)。12月22日,《光明日报》正式公开发表,并在编者按中说:“这是翦伯赞同志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编写《中国史纲要》一书的教师作参考用的提纲。全文共分八个部分,其中提出了他对某些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本报编辑部感到这些问题正是当前史学界所关心的问题,发表在这里供读者参考。”

⑦郑天挺:《及时学人谈丛》,中华书局,2002年,第511-512页。以下所引郑天挺文字及与各家往来书信,皆出自该著,不再一一出注。

⑧1962年上半年山东史学会和中宣部共同组织召开“孔子讨论会”,邀请徐先生出席会议。徐先生将《左传选》后序中有关《春秋》问题写成《孔子与春秋》一文的提纲寄与该会,该文提纲由会议组织铅排印出并发给与会者。(徐亮工:《徐中舒先生学术年表》,载徐中舒:《古器物中的古代文化制度》,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428页)

⑨郑先生在信中说:“此间近有编辑中国断代史计划,分九册,每册三十至三十五万字,定名为X X史纲要。内容、论点及编排,全由主编者自定。九册只求衔接,不求论点一致。合之可以成为一套断代史,分之亦可以独立各成一书。期以两年半完成,一九六四年出齐。其中X X史一册,咸推吾兄主编。九册分期如下……如有不妥,尤盼教正。”

⑩彭裕商、舒大刚主编:《川大史学.历史文献学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90页。

[11]苏宝荣:《对〈左传选〉某些注释的商榷》,《山西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

[12]苏仲翔、周干:《〈左传选〉的释义问题》,《图书馆杂志》1982年第4期。

[13]1979年9月26日,《光明日报》用整版的篇幅刊登该报记者冷铨清对徐先生的采访文章“永不停步的史坛老将——记四川大学历史系主任徐中舒”。(据徐亮工:《徐中舒先生生平编年》,载四川大学历史系主编:《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第 366页)。

猜你喜欢
郑先生徐先生左传
从善如流
郑先生的痛苦从哪里来
漂洋过海来爱你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从前从前,有个人爱你很久很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左传》笔法
亲戚合伙被骗7万元 律师支招咋取证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