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克伟
摘要:《齐民要术》从实事出发向实践求证,开中国古农书体例之先河,为后世农书竞相参考与模仿的典范,书中除了深刻记录我国古代朴素农业思想外,还蕴含着科学管理、质量管理、生态管理、精细管理、综合管理等丰富的管理思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中国现代农业管理实践依然有积极启示意义。
关键词:《齐民要术》;管理;思想
贾思勰编撰的《齐民要术》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记录北魏之前农业水平的代表作。不但内容丰富,吸引了大量学者参研其中,还将诸多农业科学知识广播至亚欧多国。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该书除了强调“农本”思想和体现了务实精神外,书中还深藏着的科学管理、质量管理、生态管理、精细管理和综合管理等思想理念至今仍然适用。
1、科学管理思想
科学精神是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的思想坐标,也是该书农学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与突出特征,至今依旧是我国和世界农学史的珍贵财富。在《齐民要术》中,贾思勰异常重视以“科学”态度对信息进行记录,体现了农学活动中的科学管理思想。《齐民要术》在序言中指出,书中资料数据来源主要是通过“摘录古代农业文献、引用农耕谚语、请教有农业种植经验的老农、亲自耕种实验”等,通过这几个方面确保了所著的科学性。
此外,它还强调农业创新的管理和促进使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贾思勰通过该书主张对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加以重视与总结,对先进的科学知识进行观察、研究与实践。然后,贾思勰把这一科学精神以技术再现、规律呈现以及特性总结的形式,针对不同生产领域内的科学技术予以了详细记录。例如种葵,对一年内适合种植节点诸如季节、月份、节气、日子等都有详细记录,种植者按照交代的时间节点和方法进行种植即可。《齐民要术》还以科学的态度,对之前中国社会先进的农业科学知识予以了全面而系统的记载,涉及领域之全面、内容之广泛、结构之完整,都是其他农书所不及的。倘若对《齐民要术》文本进行深入分析,还能够发现贾思勰的论证逻辑十分严密和精炼,这不但是贾思勰科学精神的体现,更为其苦心经营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正是由于这种科学管理思想的原因,才让《齐民要术》在农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地位。
2、质量管理思想
贾思勰不但主张“不仕则农”之“治生之道”,还提出了農业经营决策的关键原则。他认为,但凡经营耕种田地的农家,都要对自身力量进行准确估计,即便要少种一些庄家,也要将其经管好,期间不可贪多,否则就会让其经营绩效下滑,即经营规模需要和“己力”保持适应性。这一“质量管理思想”的提出,源于贾思勰对农业经营规模和家庭自身条件的深入考察,源于对两者彼此关联的科学界定,更与其在农业经营方面所坚持的正确态度直接相关。
《齐民要术》中的质量管理思想主张放弃农业生产的粗放经营和广种薄收的习惯,转向精耕细作和集约经营的模式,这不但可以视为当时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更能够借此体现贾思勰的管理思想。因此,贾思勰建议农业生产者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由此可以看出,贾思勰已经对当时农业生产形成的正确认识,尤其对土地经营规模和经营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掌握,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管理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3、生态管理思想
贾思勰强调,农业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是国家治理确保安全稳定的基础,故而将农业之事放在国家各项事业前面。农业与一个国家的兴衰、生存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关。贾思勰十分重视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关注各个物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转化利用情况。农业生产必须顺应天时,并尊重自然规律,要顺应自然条件的变化,充分利用土地地利情况,就会达到用力少成功多的效果,否则则会无功而返。他要求人们掌握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土壤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和管理。强调要利用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考虑天时、地利、人和因素。在发展农业过程中,建议要合理利用好农业资源,做到土地的利用与维护、养护结合;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注重优良品种的选育培育,促进新品种的不断优化;注意防治预防农业自然灾害,及时解决灾害,减少灾害对农业所造成的损失。其实质是实现生存与发展。我们还必须重视保护自然生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体现经济和生态农业的重要性。他倡导和谐、自然的观念,深刻地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阐明了物,人,资源与世界的和谐友好的生态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农业生产,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
《齐民要术》将农业生产放在了生态体系之中,主张农业生产不但要关注生物和环境以及不同生物间的彼此关联,还要关注其中的相斥相克的关系。贾思勰认为,农业生产须尊重天时,合理利用土地,尊重农作物生长规律,不破坏自然平衡法则。它既满足了人类生活,又保护了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前国家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贾思勰的生态农学非常契合。目前农业投入主要使用大量农药、化肥、除草剂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能力,但是这种高消耗高污染导致农业生产危机四伏。目前的种植方式导致土地对化肥形成了依赖,因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地碱化、板结。再加上农药的大规模使用造成土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现象严重,对人们安全造成威胁。近年来国家也日益重视建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确保生物种群及土壤能力多元化,将化肥农药对环境及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高产量,需要先进的耕作方法,同时确保土地肥力,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结合土地利用和土地复垦相结合的农业发展方式,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系统,维护土地营养平衡,实现生态发展。
由此可见,《齐民要术》认为需要最大限度的借助外部环境从事农业生产,按照土地之肥沃程度与类型之差异,在不同的种植时机、选择适当的作物品种,实现农业和生态间的和谐统一,很好的体现了生态管理思想。
4、精细管理思想
中国自古就有精耕细作、集约耕作的优良传统。贾思勰所提倡的农业思想主张以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为基础,来提升农业单产绩效,还在集约型农业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充分反映了当时较为先进的精细管理思想。
《齐民要术》主张人们应该在遵守作物生长规律的前提下掌握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按照不同的季节、气候、土壤特征进行合理布局和管理,借助生产活动对土壤性状加以改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更高的作物产量并且实现了更好的质量。从精细管理的理念出发,《齐民要术》提出了土地贫瘠者可以用粪加以改良,希望提高土壤肥力。为更好地利用土地,《齐民要术》中提出了轮作、复种、间种和种植绿肥作物等精细化农业管理方法。认为谷子、水稻等不能连作,否则就会让杂草和稗子丛生;而大麻也不应连作,否则会产生茎叶夭折之病害。实行轮作,可以防止杂草,减少病虫害。尤其是豆谷轮作,在《齐民要术》中作了深入细致探讨,豆类作物含有丰富的氮素营养,能够肥沃土地。汉代就开始间作套种,贾思勰则总结了当时新的发展情况,他认为间作套种的目的是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地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齐民要术》还主张多种种植绿肥之法,按照此法不仅可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和产量,还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齐民要术》引用谚语“顷不比亩善”来进一步阐明其精细管理思想,对土地如果不能精耕细作,即便一倾的土地也未必有一亩地的产量高,提倡种地要精耕细作,以丰产粮食。对于耕地,贾思勰系统总结了秦汉以来北方旱地抗旱保墒理论和技术,总结了垄作和翻耕法相结合、垄平作结合、翻耕免耕结合的经验。
5、综合管理思想
《齐民要术》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虽内容繁琐复杂,但贾思勰通过精心构思对相关内容予以了科學叙述,期间既有主次之分,也有详略之分。书共有十卷内容,按照“农本”思想,以种植为初始,针对农作物栽培中的蔬菜栽培、果木栽培与畜牧养殖以及食品加工等顺序展开,尤其是前六卷内容更是以详细叙述之编写方法,对每篇内容均进行诸多注释。从第七到第九卷以看似简单的编写方法进行,但是无论是内容还是介绍的方法既直截了当又深入浅出。
《齐民要术》虽然内容庞杂,但安排合理,秩序正确恰到好处。在每一个部分中又分总论和各论,在各论中先主要后次要[3]。贾思勰创作《齐民要术》时对编撰体例的科学布局与整体谋划也充分体现了其综合管理思想。《齐民要术》全书共十卷92篇11万余字,从种植栽培到酱醋生产,凡是与农民生产生活有关的内容基本全包含在内,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农书。编写上按照总论——分论特点进行编排,每一部分先是总论然后分论,如“耕田”“收种”
“园篱”“栽树”是植物栽培的一般总论,“涂瓮”“黄衣”为副业总论。每一部分先有总论,然后详细介绍各类下面的内容。每一篇的基础知识基本也由三部分组成:解题、本文和引文。除编排外,内容安排遵循农民生产生活规律,与现今农林牧副渔的分类不谋而合。谷类作物历来是主食,先讲农业生产中的谷物、蔬菜、果树种植,然后讲林业,再讲畜禽养鱼等,最后讲述副业生产,主次分明,自成体系。有关货殖方面的内容,《齐民要术》中虽然没有收录,可在多篇中都涉及到了这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虽不是本书重点,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贾思勰的综合管理思想。
结论:
中国是以农立国之文明古国,农业具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历经天灾人祸考验无数,但并未因技术指导上的失误而导致重大失败。其中缘由除了说明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具有较强优越性外,那些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农书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但记载了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经验和生产知识,还涉及到古代农业管理中科学管理、质量管理、生态管理和精细管理、综合管理等思想,这些管理思想对当代农业发展仍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兴军. 《齐民要术》农学思想科学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J]. 古今农业,2016(5):40-43.
[2]颜玉怀,惠富平. 《齐民要术》农业经济管理思想探析[J].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8):20-21.
[3]郭文韬.严火其.《贾思勰王祯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