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竹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包括语言要素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的文化教学过程中常把影视资料、纪录片等作为学习的素材。自《舌尖上的中国》开播以来,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笔者希望通过对《舌尖上的中国》中体现的文化因素的分析来引发对外汉语教师对其教学价值的关注,希望笔者所作能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对外汉语;文化教学
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努力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要素,却忽略了文化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很多人虽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但在和中国人的交流中仍会遇到很多困难。
美国《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明确了把文化理解纳入外语教学课程的要求,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五个目标:交际、文化、贯连、比较和社区。由此可见,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学习中国文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询问中国人的年龄为例,由于中国存在着长幼尊卑的等级文化,问老年人时为了表达我们对其的尊重,要说“您高寿?”。如果问“你几岁”则不得体,可能会因此而招致对方的反感,从而造成交际的失败,而这也预示着语言学习的失败。
既然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们很有必要探究《舌尖上的中国》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因素。
二、《舌尖上的中国》中体现的中国文化
祖晓梅女士在《跨文化交际》中把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分为了三类: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客观文化、主观文化。在这里,我们主要探究《舌尖上的中国》中体现出来的客观文化和主观文化。
截至目前,《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推出了三季,每季7-8集。第一季的主题分别为:“自然的馈赠”、“主食的故事”、“转化的灵感”、“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第二季的主题分别是“时节”、“脚步”、“心传”、“秘境”、“家常”、“相逢”、“三餐”。第三季的主题分别为“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为我们展现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贯穿始终的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地理环境造成各地饮食文化不同,另一条是春、夏、秋、冬四时气候不同导致各地饮食文化不同。
(一)《舌尖上的中国》中体现的客观文化
作为宣传介绍中国饮食文化的系列纪录片,它记录的不仅是美食,而且还有中国的地理与环境、人口与民族、家庭和婚姻、传统思想及宗教、文学、艺术、风俗习惯和休闲生活等诸多方面。
从南方的梯田到北方的平原,从东南沿海的捕鱼业到西北内陆的畜牧业,从东部的农耕生活到西北的游牧生活,《舌尖上的中國》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而又欣欣向荣的地理画卷。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餐桌上的人间美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气候的不同使中国形成了“鲁、川、淮、粤、苏、浙、皖、湘”八大菜系。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展现了中国的烹饪艺术,还展现了中国的建筑艺术、服饰艺术、雕刻艺术、编织艺术、中医艺术、铁锅铸造艺术、制刀艺术、舞龙舞狮艺术等。煎、炒、蒸、炸、汆、焖、炖、煮等烹饪技法让人叹为观止。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食材的营养价值,又完美地诠释了中餐的“色、香、味”俱全,让人垂涎三尺。同时,从苏州的徽派建筑到云南的丽江古城,从河南陕州的地坑院到广东梅州的围龙屋,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韵。第三季第四集的“食养”中,将中医艺术与饮食艺术完美结合,让观众切身感受到中医艺术不再神秘,它就在我们的身边。第三季第六集的“点心”中分别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结编织艺术、石雕艺术与烹饪艺术的结合。第三季第二集的“宴席”中展现了中国的舞狮艺术。
(二)《舌尖上的中国》体现的主观文化
1.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
勤劳,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中国人的民族特质,也是世界对东方这个古老民族的永恒记忆。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为了生活,村民每天凌晨三点就出发去寻找松茸(第一季第一集),开面馆的孙竹青每天天不亮就去采购新鲜的猪骨(第三季第五集),养蜂人老谭和妻子每年有十一个月奔波在外。《舌尖上的中国》系列中,每个中国人都在为自己的“一日三餐”忙碌着,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的勤劳与踏实。而孙竹青在做面时坚持用传统的摔面方法,用传统方法熬制骨汤而不用任何的调味剂来传承最原汁原味的摔面体现了中国人的朴实。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类似的场景还有许多。
2.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儒家思想使中国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中国人来说,家庭关系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节目中讲述的事物背后的故事,折射了中国人以家庭为核心、注重和谐的精神品质。林囧放弃自己电气工程师的工作来继承家业,成为餐馆的新任掌门人就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家庭的和谐,注重对父母的孝顺。身患癌症的扣扣为了自己的父母和孩子决定坚强的活下去也体现了在面对困境的时候,中国人往往能从家庭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
集体主义还表现为团聚和尊卑等级。无论是在庆祝春节等传统节日时还是在举办生日宴会、族宴等活动时,中国人都讲究家人的团聚。尽管是最普通的家庭饭菜,也要讲究落座的顺序和朝向。最年长的人坐在正对院门的位置,这是中国传统长幼尊卑的秩序。
三、对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建议
(一)选择合适的时机
文化教学的内容应与学习者的汉语水平相适应。“Byram认为,文化教学的内容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原则”(《跨文化交际》)。
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掌握的表达方式还比较少,这时的文化教学的内容应选择通俗易懂的。由于《舌尖上的中国》中的解说词文化气息浓厚,引用的诗词会给学习者造成理解的障碍,所以这时不建议教师大量使用这一素材。即便要运用,也要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解释难度大的词语。在中级阶段,随着学生语言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对客观文化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这时可着重对《舌尖上的中国》中反映的客观文化进行介绍,如中国的地理、建筑、雕刻艺术等。在高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应侧重对《舌尖上的中国》中展现的主观文化的介绍。
(二)紧扣教学目标,选取典型材料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对外汉语教师在运用《舌尖上的中国》进行教学时,要牢牢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截取恰当的视频资料,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锦上添花。相反,如果我们在讲中国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时,却播放了体现中国人勤劳的视频,就会适得其反。
(三)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选取合适的素材
由于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很深的情感,所以他们很难接受与本民族文化背道而驰的文化,因此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为了避免因文化冲突而导致课堂失控,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所取舍。例如在班内学生普遍是穆斯林时,对外汉语教师要尽量避免为学生播放烹饪猪肉的视频片段,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用影视资料、纪录片来辅助文化的教学。文化教学涉及很多方面。本文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国》中展现的中国文化,希望汉语教师在文化教学过程中能与时俱进,学会收集和加工已有的教学素材,让更多的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爱上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2]朱勇.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钱漳颖.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的文化内涵[J].视听,2016 (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