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与古琴结缘并非偶然,从小酷爱音乐的他13岁开始学习萨克斯,后来考到武警天津总队政治部文工团军乐团成为一名专业萨克斯演奏员。20多岁时,回到家乡山西创办了一所乐器培训学校。
27岁那年,张浩在去北京的一次展会中初次见到古琴,谁知一见倾心,当时就对这种高雅的传统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向前询问,才知道那时市场上还没有古琴的销售。在七八十年代,全国弹古琴的不足百人,在山西更是寥寥无几。”回忆起20多年前在展会的情景,张浩记忆犹新,而真正开始想要了解古琴是在2008年。
“2008年是我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听到陈雷激演奏的《太古遗音》,源于自己一直从事音乐的经历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种声音。琴声听来余味重、有韵味,被古人那种含蓄表达情感的方式所吸引,后来才知道那张琴是师旷式古琴。”
据张浩介绍,师旷式古琴相传是古代大音乐家师旷所制。师旷是山西洪洞人,春秋时期著名乐师,为晋国大夫。据考证师旷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盲人乐师,被后人尊称为“乐圣”。曾有《阳春》《白雪》《玄默》等琴曲流传于后世。原来山西是古琴的发源地之一,这样的历史渊源更加坚定了张浩要学琴的想法。
古人讲,“擅弹者擅斫。”所以要先学会弹琴再学斫琴。奥运会之后张浩便开始四处奔走拜师学艺。当时弹古琴的老师不多,想找到合适的人来教不容易,最后几番周折,张浩终于在北京找了一位古琴师。
问及学琴的初衷,张浩坦言:“当时只是闷头学习,想去了解古琴,没想怎么样,学了之后才感受到古琴的好,很契合自己内心的追求。学完之后就想找一张琴的声音是自己喜欢的,但挑了一些都不太合适。能入了眼的价格太过昂贵,价钱上能接受的质量上又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所以我想着干脆自己做一张。”
学琴不到一年的张浩着手为斫琴做准备,一边寻找斫琴老师,一边购买所需的工具和材料。“那时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也买了一些书研究斫琴流程,确定斫琴的方向。准备了将近三年的时间,觉得自己条件成熟的时候,就跟着北京的一个师傅开始学。”张浩说他真正动手斫琴是在2009年左右。
谈及从弹琴到斫琴的转变,张浩说:“弹琴的时候觉得琴只是一个乐器,但是斫琴就不一样了。斫琴需要的知识储备更丰富,对弹琴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斫琴师的生活阅历决定着琴日后声音的方向。”
在张浩看来,古琴原本的声音是低沉浑厚的,弹琴的过程就是在倾诉一个人内心的情感或者说像一个老者在讲述他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
“古人讲‘曲终百病消,是说一个人听了乐曲之后会安静下来,自然百病不侵。古时‘乐写做‘楽,最早以前琴弦的震动频率和人五脏六腑的频率相一致,琴声与人的身体产生共振。琴养人,人养琴,人琴共振。所谓的‘天人合一,人琴合一就是这个道理。”
回想最初做琴时的心态,张浩告诉记者:“刚开始自己急于求成,每天晚上熬到十一二点,就想着快点出琴。等一年之后合琴的时候才发现,之前的步骤太快却埋下了隐患,有太多瑕疵,第一批琴做了七八张全都废掉了!”
相比之初,张浩现在的琴越做越慢。“斫琴的时间越长琴越稳定,第二批做了六七张,其中有4张做成功了,当时非常兴奋。斫琴师对琴声音的预判是一个经验,预判将来琴音会是什么样的,但你没法完全控制。这个经验别人没法教你,这是自己废了这么多琴之后从中总结出来的。”在张浩看来,一张琴难以完美,但应尽量去完美,斫琴的时间尽量长一些。
新琴做出来以后要退火,经过两三年退火之后就变得和善了。琴的声音两三年是一个变化,10年之后又是另一个变化,声音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好。人也一样,斫琴这些年,张浩说自己慢慢变得不着急了。
弹琴亦斫琴多年,在时间的磨砺中张浩对古琴有了更深的感悟。“什么是斫琴师,不是随便做做琴就可以,你对琴的理解不一样就会呈现出不一样的东西。首先你得会弹琴,会弹琴时寻找琴的一种音色,也就是琴声的方向。我学了琴以后,是琴改变了我,而不是我改变了琴,这也是古琴最大的魅力。很多人会误以为弹琴的时候是人在驾驭琴,其实完全错了,是琴在驾驭你,它用它深厚的底蕴来滋养你。”
“琴的声音和斫琴师对琴的理解有关,琴在你初开始做时你是否用心了,其决定了琴日后的方向。做琴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补的过程,倾注了一个斫琴师的所有。什么叫所有,就是你一个人一生具备的所有素质全都体现在了琴上。”对于张浩而言,斫琴其实就是斫心,心强大了,有了方向,琴自然就有了方向。
张浩是最早一批进入小窑头非遗文旅小镇的非遗人。“刚来这里时只有一个入驻的非遗项目,我是第二家。小院是我一手建起来的,那时毛墙毛地,雇人花销太大,索性买了材料自己建,2017年建好之后,把先前成立的斫音琴社搬到了這里。”张浩告诉记者,为了斫琴他辞去了原来的工作,10多年来都没有什么经济收入,举债来做琴。
虽然这些年过得清贫,但张浩从来没有想要过放弃斫琴。问及原因,张浩说:“这辈子能够得到古琴的滋养是一件非常大的幸事,我离不开琴。”
熬了这么多年,张浩开始得到外界的关注,不断有政府领导、各类媒体和古琴爱好者远道而来,参观他的斫音琴社,沉寂了许久的小院变得热闹起来。斫琴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宣传下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这让苦心经营多年的张浩感到了些许欣慰。
“这些年埋头做琴感觉自己都和社会脱节了,做琴的头五六年都不上街。每天一大早去了工作室,晚上十一二点才离开,中间也不出去。这座城市变化太快,有一天我去太原柳巷逛街,竟然迷路了!”张浩告诉记者。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浩目前一共收了六个徒弟,把古法手斫古琴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同时把斫音琴社作为一个推广平台,集古琴斫制、琴学交流、文化传承等为一体。有时间的时候,张浩就准备一些古琴课程,在斫音琴社免费授课。张浩说,日后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学校,进行古琴义务教学,以此来推广、传播古琴文化,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古琴,成为古琴的传承人。
张浩,生于1975年,山西太原人,当代古琴斫琴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手斫古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2010年创办斫音琴社,任社长。2018年,张浩被评为太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手斫古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立足古法手斫古琴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倡导将古琴文化及古代文人生活方式的精髓融入到当代大众生活中,加深当代文人对古琴文化的理解,将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