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史料教学的历史课堂重构

2019-04-02 10:52杨珺珺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课堂

杨珺珺

摘 要:历史课堂教学从“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再到“素养立意”,需要进行课堂重构。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史料的合理呈现和问题的设置,有效拉近了学生与历史人物、事件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综合素养。

关键词:史料教学;历史课堂;课堂重构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3-082-2

笔者现以《抗击八国联军》一课为例,浅析基于史料教学的历史课堂重构。

一、背景分析

《抗击八国联军》是部编《中国历史》八上第二单元第7课,上承维新人士发起的戊戌变法,下启革命党人领导的辛亥革命,主要包括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三个内容互为因果,环环相扣。义和团运动及其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是本课教学的基础,而对《辛丑条约》的分析是本课的重点。教师需要结合条约的具体内容,指导学生逐条分析它对中国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影响,让学生在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同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全面掠夺的本质。

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理性不足,感性有余,他们对义和团运动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对其中的细节以及当时的历史大势却不清楚。因此,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对历史史料的分析,引导学生透过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得出结论,在自主探究中感受义和团的爱国精神,认清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吸取弱国无外交的教训。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地图、漫画等多元史料,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来激发思维,激活课堂。

二、过程设计

导入:引用史学家唐德刚的一段文字: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可恨的惨剧,莫过于一百年中我们的首都竟三度为敌国占领。在占领期间,敌军的奸掳焚杀之残酷,也是世界文明史上所少见的。

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将已有知识与新课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联系的眼光学习、分析历史事件,从而引出课题。

第一幕:怒!瓜分豆剖中的奋起——义和团运动

先请学生来介绍一下义和团,初步了解运动兴起的时间、地点和主要构成。再出示史料,布置学习任务:阅读揭帖,说说你获得了哪些重要信息?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升黄表,敬香烟,请下各洞诸神仙。仙出洞,神下山,附着人体把拳传。

折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萧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节选自《义和团运动揭帖》

关于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课本描述过于简略,学生较难理解。此时可结合史料,从清政府转变态度的背景、目的等方面去分析。

材料一 一开始的时候,官方对其是全力围剿的,……都是在打义和拳或义和团。——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清政府致各省督抚电文

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清政府招抚义和团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统治,从而认清清政府的本质。

接着出示《义和团运动形势图》,引导学生提取地图信息了解运动的发展情况,将“山东”、“直隶”等地名用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培养学生必要的读图能力,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提升历史学习能力,同时引出下节内容。

第二幕:哀!实力悬殊间的相搏——抗击八国联军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史实,教师适当补充强调。接着出示《义和团运动时期反帝斗争形势图》,学生通过读图获取八国联军侵华路线、义和团抗击联军的重要地点等信息,进一步分析形成认识:此次侵华路线与前几次的相同之处是都从海上发动侵略,不同之处是联军兵锋直指京津,直接危协清政府的统治中心。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同时形成比较学习历史的能力。

然后出示慈禧太后“严行查办,务净根诛”的上谕,进一步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最后,呈现当时联军在北京杀烧抢掠的场景照片,让学生清楚直观地认识列强贪婪、残暴的凶恶本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三幕:叹!危局到残局的沉沦——《签订《辛丑条约》

首先,用“前”、“禁”、“兵”、“馆”、“外”五个字帮助学生记忆条约内容,再呈现史料,通过对材料的分析逐条分析条约所带来的危害。

巨额“赔款”的勒索及其担保条件,不仅使清政府的财政命脉几乎完全被帝国主义所控制,还因为它最终要通过各种苛捐杂税由广大群众所负担,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遭受到了空前的浩劫。侵略者驻军北京并控制北京到山海关沿线战略要地,使清政府从此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军事控制之下,而盘踞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公使团则成了清廷的“太上皇”。至于外务部地位的提高,实际上是为列强的对华侵略开辟了一条更平坦顺畅的外交通道。一句话,通过这个条约,帝国主义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中国的剥削与压迫,而清政府则因在这一纸“卖身契”上的签字,彻底堕落为“洋人的朝廷”,心甘情愿地变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庚子国变》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危害是本课的重点,需要学生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重点识记。这就需要提供充分的史料,在对史料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条约的具体条款深入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就自己的理解阐述了各自的想法,并最终成功总结出《辛丑条约》对中国的严重危害。

第四幕:思!历史与现实的回响

在总结提升环节,教师可借用史料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近代中国屡战屡败的原因,并用史实说明材料中的中国群众“尚含无限蓬勃生气”。

中国文化在四百年以前,常有若干方面比较欧洲为优。但自彼时以后,遂成停顿不进之象。尤其是对于火车、轮船所引起之世界巨大变迁,未能加以理会。而且数世纪以来,未有外敌严重压迫,以致养成一种不能战争之民族。所有上流阶级,对于世界情形毫无所知,只是骄傲自大……至于官吏人员,则为腐败之气所充塞,毫无精神之可言。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具备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及守法易治。——《瓦德西乱拳笔记》

在这过程中,学生表现得兴趣盎然,他们不再是教鞭下归顺的奴隶,而是充满活力的教学资源,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思维的火花在激情迸射。事实说明:只有解放学生,才能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创造性、积极性,最终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和启迪。

最后,再借用瓦德西的一段话结束本课:

倘若中国方面将来产生一位聪明而有魄力之人物为领袖,更能利用世界各国贡献与彼之近代文化方法,则余相信中国前途,尚有无穷希望

通过这段史料,引出第三单元,为下节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埋下伏笔,学生带着对这节课的意犹未尽和对下节课的期待结束了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启示

本课在设计时,运用了文字、照片、地图、漫画等多种史料,对史料教学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丰富的、多元的史料,激发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拓宽了学生对教材的认知和理解,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了历史、评价历史,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史料实证意识。在本课中,如何正确评价义和团运动局限性,如何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造成的危害,是教学的两大难点。以史料为媒介,可以使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深度感受和体验历史的精彩;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探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判断与思考,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這节课,笔者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围绕文字、照片、地图等多元史料,设计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小组合作,完成了对重要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并构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这种以“史料”入课的方法,打破了传统灌输式的说教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历史课堂
强化科目特色,创新教学设计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浅析中职历史课堂中情境教学的运用
以史料促教学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探析
引多维思考创灵动历史课堂
试论新课改下史料教学的作用及运用原则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重点的思考与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