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神秘中国人

2019-04-02 09:59裘伟廷
寻根 2019年1期
关键词:纪念章世博会开幕式

裘伟廷

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中国官方并没有派员参加,但在这届世博会却有中国人参与,其中一位中国人甚至被邀出席了开幕式。

第一届世博会上的“中国展室”

19世纪中期的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1851年,伦敦举办了第一届万国工业博览会,并专门在海德公园建造了著名的水晶宫。中国展室位于水晶宫侧廊的南面,左边是突尼斯展室,右边靠近水晶宫KENSINTON路门口,与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相比,中国展室所占的面积很小。

在保存的1851年万国博览会全景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关中国部分的参展内容。这幅画也成为记录中国参加第一届世博会的一件珍贵史料。画中间的上半部分,有一块小小的匾上清楚地标示着“CHINA”字样。匾额下面的画面真实展示了博览会期间中国展室的情景。中国展室中展品的品种和数量都不多,包括:广口大对瓶、穿官装的中国官员像、青铜器、中国瓷器、屏风、椅子、象牙雕刻、大理石群像等。显然,画面显示的只是展室中的大件物品。实际上,从1852年伦敦出版的《万国工业博览会评委会关于30类展品的评审报告》来看,当时中国展室的展品还包括:上海荣记行的丝绸样品、景德镇制瓷原料、植物蜡、棉花、木材、翡翠制品和珍珠雕刻、蜡烛、蜜饯、雨伞、拐杖、茶叶、文具箱等。

《伦敦新闻画报》在1851年11月制作了一幅世博会中国馆的版画,还原了中国展室的情景,但却有点不伦不类。比如,室内挂着的宫灯和展室右侧的大理石雕像很不协调,而裸体的大理石雕塑显然完全不符合中国的社会伦理规范,醒目的中国官员画像给人的感觉也无以名状。这种种疑点都叫人迫切想知道,究竟是谁提供了中国展品?这些展品又是谁组织和陈列起来的?

1850年的六七月间,英国官员和商人们为筹备中国展确实开过两次会议,并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但之后,1850年12月14日,英国侨民在上海编辑出版的英文报纸《北华捷报》报道说,广州成立的委员会突然停止工作。主要原因是英国的筹备会认为,应该由中国政府、商人出面組织参加,不应由外国机构和代理来代表中国人参加世博会。1850年12月21日《北华捷报》刊登消息说,本报呼吁上海商界为博览会选送展品已很久了,但只有英、法、美三国领事和少数商人响应,大多数人对此漠不关心。不过翻遍1850年至1851年的《北华捷报》《中国丛报》等,并没有发现在华的英国官员和商人们组织参加世博会的记录。

一些英国商界人士就越俎代庖,为第一届世博会推出了一个“中国展览”项目,代替中国政府选送展品去参展,后来在万国博览会上看到的“中国展室”及其里面的展品就是这样来的。至于中国的“荣记湖丝”在这次世博会上得了奖,那湖丝展品是徐荣村寄到英国去的,老板徐荣村并未亲自去英国参加。

世博会开幕式出现的神秘中国人

清政府第一次派官员出国是在1866年,而第一次在世博会上派官方代表是在1876年美国费城举办的世博会,那个代表叫李圭。可是,很多史料都记载了,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曾出现过一个中国官员,而且这位中国官员还受到英国方面的隆重礼遇。

1851年5月1日的开幕式上,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在台上致辞,台下则是衣着富丽的嘉宾与各国使节。英国画家亨利·塞鲁斯根据1851年伦敦世博会开幕式,绘制了一张巨幅纪实油画《女王在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重现了这一万众欢乐的宏大场景。画面显示,在开幕式上的各国来宾中,一个头戴红顶花翎、身穿蓝色袍褂的清朝官服打扮的中国人,处于显要位置——站在维多利亚女王附近,神态昂然,引人注目。

1851年5月10日出版的《伦敦新闻画报》,以大约半版的版面刊登了一幅版画,报道在伦敦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开幕式——在摄影还没有普及的19世纪中期,版画依然是报纸制作图片新闻的主要方式。作者描绘了各国嘉宾交谈的场景,右起第三位是个身着清朝官服的中国男子,他侧身而立,似乎在侃侃而谈,神态有几分昂然,在一群穿燕尾服、戴礼帽的西方绅士中间显得很醒目。版画的标题取为《中国官员在开幕式》,显然,这个“中国官员”,应就是油画《女王在开幕式上接见各国使臣》里那个中国人。

当年曾有人写信给《北华捷报》,说此人是中国的“亲王”。《北华捷报》1851年7月19日刊登了这封信,不过该报同时表示对此说法严重怀疑,并希望读者不要轻信。“亲王”之说连在华的英国人都不相信,因为在“人臣无外交”的清朝社会,亲王出国办理外交不可能没留下任何记载。

根据清朝故宫外交档案编写的道光、咸丰朝《筹办夷务始末》及后来的《补编》和《清史稿》,均无中国派官员参加1851年世博会的任何文字记载。可见,中国政府当时确实没有组织参加伦敦世博会,也没有派代表出席。显然,开幕式上的中国人不会是筹备中国展室的人。这个神秘的中国官员是谁?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人是五品官员。但也有人认为,他不可能是朝廷命官,有可能是花钱捐官的民间士绅。后一种说法,似乎较为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关于这个出现在伦敦世博会开幕式上的神秘人物,英国学者约翰·戴维斯的说法比较可信,他认为这个中国人是当时停泊在泰晤士河畔的中国帆船“耆英号”上的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名叫Hesing,翻译成中文是“希生”。一些参加开幕式的英国人说,他们事前事后曾在“耆英号”上见到过这个中国人。据说,“耆英号”于1846年12月从广东出发,于1848年3月抵达英国伦敦,船上的中国工艺品及中国船员吸引了众多当地人上船参观。在首届博览会上,“耆英号”船上的希生作为嘉宾被邀请出席。

不过,下述一些说法似乎也符合情理:当时,希生由于穿着中国的官服来参观博览会,被英国方面误认为中国的重要官员,而将他拉入等待英王接见的各国外交官之列。或者是,可能博览会举办方希望有中国人出席开幕式,他们找到了正在伦敦的中国人希生,于是邀请他作为嘉宾出席了开幕式。中国虽然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战败,但在许多英国人的眼中,中国依然是一个神秘的大国,在世博会开幕式上,“之所以把中国人排列在突出的位置,完全是为了强调中国的参与,并没有侮辱或不尊重的意思”。

希生在首届世博会上的活动

希生在首届世博会上活动的重头戏就是参加开幕式。1851年5月1日中午的开幕式上,头戴红顶花翎、身穿蓝色袍褂的希生,在开幕活动中与其他外国显要站在一起,而且从他从容的神情上来揣测,显然他很欣赏水晶宫举行的开幕式。在水晶宫主会场的穹顶下,维多利亚女王为开幕式致辞完毕后,唱诗班唱起了优美的合唱曲。这时,站在前排嘉宾中的希生,在众人的注目下,径直走到女王维多利亚面前。在5月22日的《匹茨菲尔德太阳报》文章中,有一段关于希生在世博会上活动的精彩描述:“当唱诗班唱起亨德尔的《弥赛亚》哈利路亚合唱曲时,希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突然从外国使节、达官贵人中走到女王面前,优雅地向女王行了礼,他的举止非常得体。”这是将希生与世博会联系起来的见诸当时文字的重要证据。

其实,1851年5月2日出版的伦敦《纪事晨报》中,对希生在世博会上的活动,有更详细的记叙:“在君主周围的贵族圈中,中国皇家帆船‘耆英号的中国士绅希生,异常显著。他乘坐马车,由秘书陪同,于10点半到达水晶宫。一进来,他就立即被引入特别为国家重要官员、皇室成员和外国高级代表保留的区域。在庄重地回应了女王和女王的丈夫代表皇室的致辞后,希生绅士被女王特别注意到了,他走近女王,用一个庄重的礼节,对女王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女王也以最庄重的礼节作了回礼。在女王的提议下,阿尔伯特王子殿下很高兴地向希生绅士转达了邀请他加入到在环绕水晶宫巡阅的皇家队列中,他于是站到了坎特伯雷大主教阁下和女王家族的审计官的中间,陪同皇室队伍一起从头到尾完成了典礼仪式的巡阅。”

由此证明,希生在1848年3月27日抵达英国后,一直待在停泊英国伦敦的“耆英号”上,等到1851年5月世博会开幕时,他在当地已经有了一定名气,就作为中国嘉宾被邀出席世博会开幕式。万国工业博览会需要中国的参与,由于中国官方并无代表出席,英女王遂下令将希生编入外交官行列,随行巡视水晶宫。希生在开幕式上受到的隆重礼遇,在当时成为新闻的热点。据说伦敦世博会开幕后,希生与一些广东老乡还常在博览会的中國展室露面,甚至他大着胆子四处宣扬自己是大清国的代理。有人认为,希生他们这是作为“演员”兼“推销员”的角色,被参展商“借用”展示中国人的形象,有利于推销商品。

希生的身份

那么,希生的确切身份是什么呢?希生与“耆英号”帆船密切相关,他在这艘帆船上生活了好几年。据说在“耆英号”上,希生因为来自广东,而他留着长长的辫子,穿着长袍马褂,看上去文质彬彬,给其他船员的印象比较好,所以被人称为“广东老爷”“希生老爷”或“希生广东老爷”。

在哈达德的《中国的罗曼史》一书中,对19世纪的中外交流有详细的描述,尤其对“耆英号”远渡重洋有较为详尽的研究,文中提到了希生。据哈达德等人的研究,“耆英号”三桅帆船于1846年在广州建成,并以签署《南京条约》的清帝国代表钦差大臣耆英命名。同年8月,凯勒特等几个英国商人购买了这艘帆船。这些英国商人想利用西方对中国的好奇,把“耆英号”打造成一个流动的陈列馆,沿途通过售卖参观门票来谋利。为了这次航程,船上带了很多用于展览的中国工艺品;除了有20名外籍船员外,还特意从广东招募了38位中国船员,其中就有希生。

当时中国实行海禁,中国船只不准出港,凯勒特贿赂主管官员将船驶离。1846年12月从中国香港出发,1847年3月30日,“耆英号”绕过非洲好望角,从印度洋进入大西洋,到1847年7月9日到达美国纽约,最终于1848年3月27日到达英国伦敦。为了制造声势,英国船长凯勒特将希生扮演成“中国特使”,称他为“广东老爷”。据当年纽约报纸的报道,1847年这艘船在纽约停靠3个月,有近10万人上船参观,凯勒特入账约2万美元。

凯勒特开始时欺骗中国船员,说“耆英号”只是一次短途旅行;后来凯勒特又一直拖欠中国船员的工资,于是“耆英号”抵达纽约后,中国船员和凯勒特打了一场官司,要求凯勒特支付工资以及他们从纽约返回广州的旅费,这场官司以中国船员的胜利告终。之后,大部分中国船员选择从美国直接回广州,但希生以及另外两三个广东老乡选择了留下,随“耆英号”前往英国。

到达伦敦后,“耆英号”成为伦敦著名的旅游景点。广告词宣扬,“如果你是美国人或者英国人,你可以登上甲板,与真正的中国人进行交谈”,以及“用一小时就能了解中国”,吸引了成千上万人来参观这艘“流动的中国博物馆”。从1848年开始到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开幕前,3年多来“耆英号”一直停泊在泰晤士河上。

希生穿上清朝的官服,与同伴就像演员一样,为游客表演中国人的生活起居。现有的资料无法明确认证希生在“耆英号”上担当什么角色,但毫无疑问,他是“耆英号”上的代表人物。

此后的1853年5月14日,展览了六七年的“耆英号”帆船才离开泰晤士河,被蒸汽拖船拖到默西。当年10月,希生还曾离开默西河,访问过其他港口,其后他又返回默西(具体日期不详)。再后来,在“耆英号”帆船完成展览使命后,大约在1855年,英国人以研究为名,在默西河畔将“耆英号”帆船拆除。至于希生,此后也没再见报道,失去踪迹。

不过关于希生的生平,尽管我们所知甚少,但还是有零星资料出现。希生是广东人,而且很可能是广州人。一般认为他官居五品,也有报道说为四品或三品。其突出标志是帽子上的一个水晶扣(顶戴、花翎)。也有说法认为,“希生老爷”其实并非清朝官员,他只是扮演了这么一个角色,其身份大概是商人或买办,也可能捐了低阶官员的身份。据说,希生出席伦敦世博会时,年龄大约46岁。与他接触过的人们,评价他是一个聪明、可亲、具有绅士派头的人。还有,从希生参与的一些活动来看,他应该会讲英语。

至于希生的形貌,在塞鲁斯画的伦敦世博会开幕式的油画上,那个穿清朝官服的中国人形象,对应当时的报道,应该是希生。但是此人的形象和1848年制造的纪念章上的希生形象不一样,对于有写实传统的西方油画来说,这确实是一个可以探讨的话题。当然不排除塞鲁斯没有见到过希生本人,蓝本没有依据。从对人物深入细致的刻画,以及明确署名上(纪念章的人像旁写有“希生”)判断,纪念章的形象应该是希生本人。

希生纪念章

1848年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为纪念“耆英号”商船到达英国,还专门铸造了纪念章。正面浮雕一位身着清服的华人半身像,头戴瓜皮小帽,留长辫,像的两旁刻着“希”“生”两个汉字。章沿刻着“MANDARIN HESING OFTHE CHINESE JUNK”(中国帆船希生老爷)。纪念章背面有一段英文书写的文字,翻译成中文为:这引人注目的船舶是一艘最大吨位的平底方帆船,也是由中国人建造的第一艘到达欧洲,甚至绕过好望角的船。这艘船于1846年8月由一群经商的英国人在广东购买,1846年12月6日从香港出发,1847年3月31日绕过好望角,1848年3月27日到达英格兰。

关于纪念章正面的浮雕人物,由于中文“希生”和英文“Hesing”的铭文,故和第一次参加世博会的人物联系了起来。此章的出现,对研究参加1851年世博会的中国人有很大的帮助。纪念章正面“希生”两个中国字,为由左往右排列,按清朝书写习惯应从右到左读写,但从“希生”的读音与英文的发音“Hesing”相对应来看,拼音是相符的,应是该设计者的排列错误。另外,有一幅与纪念章如出一辙的版画可以印证,同样形象的版画下面明晰地写着“希生广东老爷”。此画与章上的形象别无二致,此画发表于1848年,可以推断此希生纪念章与此版画关系密切,也完全有可能是纪念章的雕刻蓝本。

在查阅关于希生和首届世博会的大量资料中发现,在许多插图和其他艺术品中都有中国人的形象,并放在突出的地位。除了“希生老爷”被英国画家塞鲁斯画进了根据开幕式场景绘制的巨幅油画(作品现收藏于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另外如在大卫《世博会》一书插图中的中国人形象;又如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购买的世博会纪念品中,有一开幕式的场景就有两个中国人的背影。在中国嘉德2009年秋季“世博会藏品专题拍卖”中,有一件1851年英国制造的彩瓷,器物正中也有“希生老爷”的背影,这是中国人参加第一届世博会的珍贵实物。也许中国人的形象与西方人差异较大,这在当时就是一个新闻的热点,也就成为艺术家的创作题材。但不管怎样,中国参加了第一次世博会,中国人参加了世博会的开幕典礼,是不争的事实。

而希生本人,尽管对于他有各种说法和猜测,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从未离开过故土的广东人,已到中年,敢于搭乘帆船,不畏艰险漂洋过海来到美国,而当大多数中国籍船员选择回家时,他和另外几个再到英国伦敦,参加第一届世博会,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在庄严盛大的开幕式上,他神态自若,应对从容,显示出来自中华礼仪之邦的温文尔雅的绅士风度,受到了皇室的礼遇和媒体的赞扬。希生那渴望了解世界的好奇心、探索和冒險的精神,直至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猜你喜欢
纪念章世博会开幕式
寻找一枚纪念章
喜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省科技厅举行“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
我珍藏的四枚国庆纪念章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二方案
那些年,我们参加的运动会开幕式
运动会开幕式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部分国家馆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题目:好……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