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12月15日,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综合展示40年中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全面展现40年中风景园林开拓创新、走向国际、影响世界的重要历程,园林学院举办“第四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论坛暨园林学院师生国际获奖作品展与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本次活动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共同主办,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杂志社联合协办。
今天提出的要坚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风景园林在新时代发展的方向,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如何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风景园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传承、发展、创新是我们这一代风景园林人所要担负的最重要的责任。所以今天,希望嘉宾们能从各自的视角来探讨一下对于中国风景园林的艺术价值和精髓的见解,以及在大的国际视野下如何看待传统园林文化,如何传承、创新、发展,如何兼收并蓄和国际同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质,从而达到十九大以来我们所提倡的文化引领的新境界和新高度。
六位嘉宾、同一个问题、三个层面,每位专家的背景各不相同,希望能从不同的视角得到答案。
首先感谢母校,之前一直在被点评席,今天坐在点评席不太适应,谈不上点评,只谈谈感想。
第一,之前的项目甲方都会选自然条件相对完好的地方,现在大都恰恰相反。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需要运用技术和设计手段进行解决。诸如此类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设计,已经在整个设计领域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目前国外备受瞩目的设计方向。
第二,会议介绍的项目都非常有特色,对整体场地的把握和植物应用是与建筑院校和艺术类院校在教学体系上的最大区别。北林的强项应该突出其综合实力、多学科的融合,特别是在植物造景方面应该做到极致。其实,植物本身能够非常好地塑造空间,王向荣老师介绍的岩石花园(南宁园博园采石场花园)就很有特色。植物造景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也将成为设计行业最强劲的风向标之一。另外,园林是一个传统的行业,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它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艺术是核心。
首先,我认为现在风景园林行业中过度强调视觉上的宏大气势和景观冲击力,而忽略了设计的本体条件和以人为本的使用功能。掌握设计分寸、体量应适度得体是设计师的原则,而不应为了甲方的要求过度投入在视觉化设计上。
其次,孟先生一直强调“人与天调,而后天地之美生”,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格局中贯穿所有设计的灵魂和精髓就是“和谐”,宜居环境的前提也是“和谐”。同时,设计作品要传承老庄思想、传统诗画的精神追求,追求中国传统园林的山水文化、山水精神。
另外,风景园林行业在注重传统园林学习的同时,还要补充土建工程等弱项。在欧美的景观设计院,土建工程的要求等同于中国专业的土木、市政工程设计院水平,我们应该在园林设计院和教学体系中大幅提高工程设计的精度、水平和要求。同时,我希望保持北林园林学院的植物设计特色,延续北林风景园林设计院的园林植物种植品牌优势。
最后,我们应该从全球环境视野、气候问题视野看风景园林,与国际一流的生态学、地理学专家合作,形成一个真正国际化、高水平的园林设计团队。
首先,孟先生讲的传递了3个信息,第一,风景园林学科应该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核心理念;第二,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一定不能丢;第三,从业者应该自律,不要做非主流、违背行业规则的设计。
其次,继承和创新的核心要义,其实就是20多年前孟先生反复强调的“继承不离骨,创新不离踪”。吴良镛先生在清华大学景观学院成立10周年时,提出风景园林学科在当今形势下还有再探讨的必要,园林规划设计已经不是单单把美带给大家,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重整山河的责任。改革开放40年,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江河的污染程度令人担忧,而“重整山河”的目标恰好在会议演讲的3个作品中都得以充分体现。
但是我们紧跟时代的同时,一定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即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体现在作品之中。今天的园林设计是多学科融合,并且讲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品质塑造,使人民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到最高的享受。习总书记提到的公园城市,也是想让人民在有品质的环境下诗意的栖居,而不只是视觉化的享受。
首先,汪菊渊先生把风景园林分了3个层次:传统园林、园林绿化及大地景观。另外,园林的同志们要有生态、工程和艺术的功底,现在国家强调的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发展建设,就是对我们的功底的挑战。我们在新时代中必须坚守自己行业的内涵,同时开放包容,向大家学习。园林不仅是一个冰冷的生态,也有文化和艺术的需求,这恰好是风景园林人能够给予的。如果能够在谈生态和工程的时候,把我们对于美好艺术和社会价值的认同融入进来,就是对风景园林更好的诠释。
今天的项目是传统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园林,但同时也是广域绿色生态空间、生态修复、城市双修中的重要内容。坚持传统并顾开放,才能够回应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还有一个短板————研究的不足。我们以往更多关注的是设计和创意,基础研究、科学积累和理论梳理还有所欠缺,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强化。希望各位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真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去学习和工作,为园林行业添砖加瓦。
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作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甲级园林设计院,36年来一直坚守着中国优秀传统园林文化,作中国优秀传统园林营造技艺的坚定传承者,作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走向世界的勇敢创新者,但是传承和创新是不易的。
如果没有研究中国园林的文化思想不知道“天人合一”,没有研究《园冶》不了解“因地制宜、精在体宜”,那就谈不了传承。所以传承首先是要研究、要实践,既要把园林艺术与山水诗歌融为一体,保持传承的原汁原味;也要勇敢创新,在国际语境下让西方人由衷热爱和接受我们的园林;还要了解人本思想,知道人民内心对美好园林的各方面需求。
另外,创新是当今的首要任务。如果说过去一直觉得苏州园林是最美的,那么现在我们更要认真思考如何面向全世界宣传和继承中国园林文化。以中国优秀传统园林作为主根,运用科学技术解决不同生态环境问题,在科技转化过程中深入接触每一块场地,脚踏实地把现代科技和人的感受融入园林之中,做出的园林才可能是新奇、有温度、有灵魂的。愿与大家共勉,努力在传承创新中国园林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当今国际视野背景下,技术推动全球一体化加速发展,地域本身的文化特色产生反冲的动力,地域特色也显得越发重要。因此我们在思考,继承的同时能否实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创新,继往而开来,体现出中国文化的精髓与特色。
首先,传承非常重要,任何经典的东西必须是那个时代的典范。现在是前所未有的好时代,过去不美的断壁残垣成为我们眼中荒野化的美景,这就是当今我们对美的新诠释。
其次,是技术对风景园林的影响。设计类的第一属性是技术,第二属性是艺术,艺术与技术相辅相成,而技术决定了艺术的大走向。现代建筑和风景园林设计的诞生得益于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革命,四大建筑师的时代也是基于技术革新产生。所以现在的风景园林,也应该回应互联网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影响背后人的行为和设计语汇的变化。
最后,我认为北林园林今后的发展不再需要去强调以什么为特点,而应该并且有底气发展成拥有最先进技术、囊括整个风景园林体系的航母编队的代表。
听完各位专家的发言,希望补充以下2点。
第一:传承。中国传统园林对空间的诠释过程中意象比实体表现更重要,赋予空间形态更深层次的含义————意境。但是以西方设计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景观(modern landscape)对空间是不赋予含义的,两者呈现截然相反的思维方式。而且在空间构成上前者要求空间的差异性,一个大空间里存在许多完全不同或者说是独立的小空间,后者则要求在一个大空间中的所有变化,均保持相互关联的、从属的空间,并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但是“后现代”(postmodern)又开始兴起赋予空间一定的含义,所以说越乡土就越国际是大趋势。
第二:技术与艺术的问题。技术是引领,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最终也无法取代艺术的核心地位。
感谢6位嘉宾的发言,6位嘉宾都是北林的校友,大家都表述了对母校迫切的期望。北林设计论坛在不断凝练北林园林的特征和特色的过程中已发展到第4届,刚才几位嘉宾也给予了宝贵的建议。胡洁教授讲到多学科大背景交叉的研究思路,袁总提出大的航母体系、全盘发展推进,都使我们受益匪浅。我在想,坚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设计观是我们的基本出发点,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中国传统的三省精神是我们应该坚持的,诗画情趣、精炼铭心的表述手法也是我们非常优秀的传统。刚才各位对北林的园林植物景观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期许,我们一定会把大家的意见融汇到北林园林学院的学科发展之中。我们风景园林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不停地反思强调,为人民创造文明诗意的栖居,这即是中国风景园林各位同仁的责任,更是北林园林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