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建宏
内容摘要: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可见,动态生成是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那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本文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低年级 语文课堂 口语表达 互动生成
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语文学习的评价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可见,动态生成是课堂具有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那么,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动态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我个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如下几点:
一.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引导生成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以往我们课堂中的生成往往符合教师期望的标准答案,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是被压抑的,久而久之,学生课堂上并不是享受学习的过程,而是学会了察颜观色,根据老师的神态去判断老师心中的标准,学生被人为地剥夺了就一个问题而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和自己交流、谈心。
在教拼音j q x 时,j q x和ü相拼时ü的两点要去掉,这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是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環节:
师:小朋友们,j q x 他们除了和I是好朋友,他们还和……(老师的话还没说完)
生:ü!(有几个学生高兴得喊了起来)
师:哦,原来小朋友都知道了,(几个学生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那就请几个小朋友把j和ü手牵手的样子写出来吧。
(学生们纷纷踊跃举手上黑板写,有人写成了ju也有人写成了jü,下面的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争论开了)
师: 到底谁对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会告诉大家j q x是怎么和ü手牵手的。
(学生们听到要讲故事,马上瞪大了双眼,双眼中充满了好奇)
有一天,j q x三人去找ü玩,ü看见他们来了非常高兴,马上出门迎接,可是ü觉得自己戴这眼镜迎接朋友很没有礼貌,于是ü就摘掉眼镜牵着j q x三人的手把他们领进了家门。
生:哦,我知道了j q x和ü牵手时应该把ü的两点去掉。
生:就像陈老师每天给我们上课前总是先把她的太阳镜摘掉一样。
生:我们也要像ü那样做个有礼貌的人。
生:如果我没有礼貌就没有人和我做朋友了。
……
“对话”是人的一种基本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
教学本身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教学对话就是建立在这一原理之上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作为“文本”的教材之间的一种精神上的相遇,通过两者之间对话式的相互作用,达到学生自主和自由的发展目的。这个片断师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对话,学生畅所欲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二.在群体的智慧中创设生成
这学期我所带的班有点特殊,因为有两个学生是靠戴助听器来维持微弱的听力,声带等发声器官一切正常,一般的读音难不倒她们,碰到有些读音时,由于他们的耳朵不能区分细微的差别,发音困难比较大。
特别是在教声母zh ch sh r时,从口型看,基本相同,所以这四个声母从她们口中发出来根本没有什么区别,怎么办呢?如果一直帮她们俩纠正,浪费了别人的时间,不及时纠正又影响了后面音节的学习。这时一个经常和她们在一起玩的学生指着其中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学生说:“老师,××会说‘柿子。”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不能将‘柿子中“柿shì”的发音和“sh”联系起来呢?这样不仅帮助她们俩区分了读音,而且对其他学生进行了组词这一技能的训练,积累了词语。于是我发动全班同学用zhi chi shi ri这四个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组词,学生很快组出如“zhíchǐ zhīzhū shìzì rìchū……”之类的词。在这些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词语启发下,两个学生较清楚的区分了这几个声母的发音。表面上看是其他同学帮助了这两个学生,其实所有学生都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得以升华。
三.在倾听学生意见中促进生成
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进行,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儿童时代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受孩子们的启发,凡是今天的教学,我们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了。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沉香救母》教学中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一点,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赞扬了沉香为救母亲不畏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课堂上突然有学生举手提问:“为什么沉香的爸爸不去救沉香的妈妈,要等沉香长大后,这不是浪费了时间吗?可能沉香的妈妈早被华山压死了。”其他学生也像灵感突发似的,许多问题接踵而来,“这件事为什么天上的神仙不管呢?”“我在其他动画片看到二郎神不是好人吗?怎么到这里就变成坏人了呢?”“他的亲戚朋友为什么不帮他?”……课前在和部分学生的交谈中我感觉到学生可能问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置之不理,于是我说:“是呀,编辑叔叔也想到了这些问题,可他后来还是没有把这些写到我们的课本里去,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接下来,我让学生开展小小组讨论,在组合小小组时我让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搭配组合,讨论开始了,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一些学生摸不着头脑,有些学生知道,可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这时候,我也作为小小组中的一个成员,参与他们讨论。一番讨论过后,大部分学生基本明白,这篇文章主要表现沉香不畏艰难、勇敢、坚强的精神,编辑叔叔就要围绕着一中心选用相应的事例,其他的事例与文章中心关系不大,在这里可以不用。所以我们写作文也要选取能有力说明文章中心的材料。至此,教师由原来的提问设计者变为现在的引导提问者,让学生乐于提问,善于提问,以问促思,以问促学,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动态生成就是课堂教学艺术性、创造性的结晶,它让学生对课堂有好奇感,并永远保持对课堂教学的新鲜感;它让学生有灵气,勇于探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要促成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可塑性非常强,也许他们会被塑造成一个个敢想、敢做、有活力、有创造力的人,也许他们会被塑造成一个个标准答案的制造者,考试的机器。作为教师应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充分自主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处理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学生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文系2016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儿童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S[2016]GHB0034系列文章。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中川镇高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