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娜
内容摘要:读与學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并没有重视读与写的结合,使得学生整体的学习能力并不理想。就算是部分教师运用了读写结合的方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接下来笔者就当前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着重探讨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供交流。
关键词:读写结合 初中语文 问题 应用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存在的问题
1.忽略学生个性化阅读。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想要实施读写结合,就应该重视个性化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个性化阅读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学习,观察、发现,从而实现读写结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容易受到自身思维的影响,以自己的角度去知道学生学习与阅读。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中就失去了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机会,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2.教学活动过多无法实现读写结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积极的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为了吸引学生的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方式,但是其效果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活动过多,形式重于内容,因此整个课堂看似热闹但实际上效果却不理想。同时,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展过多的活动也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从而降低读写结合的效果。
3.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深。从初中教材内容来看,课文的难度并不大,但是部分教师由于自身能力问题,对教材的理解不深,因此也就形成很多问题。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过分的依赖工具书或者是多媒体,并未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与解读教材。这就使得在此情况下教师给学生讲解的文本学生也不能接受与理解。
二.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重视以点汇线,遣词造句重视推敲。语文教材内容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确定的,因此每篇文章都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同时在遣词造句等方面都是独具匠心,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具有很强的作用。课本无非就是一个例子。这是叶圣陶先生说过的一句话,这也就是说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其实就是一个点,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由个性退出共性,同时以点去汇线。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抓住文章中描写得比较精彩、细致的句子,引导学生反复的推敲,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美绝伦,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运用这些优美的句子,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比如说在教学《海燕》时,文章将燕子的外形特点描写得出神入化,作者抓住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等特点,再运用拟人、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燕子的形象。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受到作者用词的精妙。之后在引导学生仿写文章中的句子描写他们喜欢的小动物,这样一来可爱的小白兔、小猫、小狗等就在学生稚嫩的笔下诞生了。
2.结合教材内容,重视读写结合教学。纵观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可以说每一篇都有其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首先,品味文章中重点的词句是相当必要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重点阅读与研究重点词句,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妙处,指导学生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日后的写作中。比如说在课外阅读学习《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其中有一句描写的特别细致:“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幸福中去。”教师要让学生细细的品味这句话提到的两个“幸福”。学生在自己独立思考与分析后,认为第一个“幸福”主要指小女孩临死前看到了她的奶奶,看到一切美好的想象,因此她死的时候是没有痛苦的,也是幸福的;后一个“幸福”主要指的是小女孩已经死了,从此她不用忍受寒冷与饥饿。可见,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赏析经典的段落,让学生试着模仿练习,这样也能有效的应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3.曲尽其妙,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我们读一篇好的文章,其实就像是品了一杯醇香的茶一般回味无穷。好的文章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会引起读者的无线想象。在语文教材中很多作者在结尾处给读者留下悬念,让读者意犹未尽。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以将结尾作为学生练习写作的切入点,切实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在续写作者没有说完的话与故事,不仅符合了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个性化阅读要求,同时也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读与写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王艳萍.读写结合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
[2]周放叶.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的教学案例研究[J].读与写,2017,14(20).
[3]丁璇.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探究[J].亚太教育,2016(23):195-195.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大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