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佳滢
内容摘要:纵观宋代词人柳永一生之作品,其词作中有大量描绘“秋”这一意象的词作。柳永似乎对于“秋”意象有偏爱之嫌。“秋”意象背后,隐含着词人对宋玉悲秋母题的继承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内涵。本文即从“悲秋”母题以及情感立场入手探究柳永词作中的“秋”意象意蕴。
关键词:柳永 宋玉悲秋 情感内涵 作用
柳永作为宋代著名词人,其词作无疑具有品读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写道:“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1]由此可见柳永词作流传之广。柳永现存于世的二百余首词作中,含有“秋”意象的词作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如此便以此文来深入探究柳词中的“秋”意象。
一.悲秋之历史来源
中国文学历来强调心灵与自然、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统一。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言:“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2]人的感情会由于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文辞则由于情感而生发。就词学角度来说,词人的主观情感受到所见的客观物象的影响,心摇神动,由此生发出特定的情感,寄托于词作之中。在众多意象之中,“秋”这一时间意象可以称得上是最能触发文人情感的意象之一。《文心雕龙·物色》又言:“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秋天,似乎极能使文人生发沉郁深远之心志,感发凄怆哀伤之感情,堆积于心从而诉诸笔端。
悲秋这一主题,就其来源来说,可以追溯至战国。战国时期的宋玉称得上是“悲秋之祖”。他的作品《九辩》的发端部分是赋秋的千古一绝。“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雍雍而南游兮,鵾鸡啁哳而悲鸣”[3]等句皆体现宋玉之悲秋。由此,“秋”这一意象开始受到文人的关注,逐渐成为历代文人抒发内心伤感悲凉之情的载体。在宋玉的基础上,一些带有秋天特色的意象如秋雨、寒蝉、秋雁等逐渐出现于文人的创作之中。到唐宋时期,悲秋主题得到了发展。唐代文人的悲秋由于时代状况可以分为慨然壮阔之气和悲观忧虑之思,呈现不同的况味。而宋代更是出现了许多饱含悲秋意味的词作,李清照、欧阳修、柳永等词人都曾将“悲秋”主题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至元曲、明清小说,其中又不乏悲秋之名篇名句。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便是历代以来广为传诵的悲秋作品的代表。“悲秋”母题对于历代文学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二.柳永对宋玉悲秋的继承
柳永似乎受这一悲秋母题的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在柳永的羁旅词中,“秋”这一意象多次出现。“清秋”“秋风”“秋声”等意象皆常见于柳永的词中,将词人的悲秋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曲玉管》:“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少年游》:“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等
在柳永所有的词作之中,提及宋玉的共有六首。[4]分别是《击梧桐·香靥深深》“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词赋”、《玉蝴蝶·望处雨疏云断》“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雪梅香·景萧索》“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玉蝴蝶》五首其四“忆情牵。粉墙曾恁,窥宋三年”、《戚氏·晚秋天》“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爪茉莉(秋夜)》“更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须下泪”。柳永在词作之中对于宋玉的多次提及,无疑可以表明其受宋玉悲秋之影响深遠且对宋玉的悲秋母题的继承。
三.柳词中“秋”的情感内涵
现实在柳永看来充满了矛盾和痛苦,郁结在心,无法纾解,就不得不寄寓于自然界的意象之上。在柳永的词作,尤其是羁旅时期的作品之中,“秋”这一意象多次出现。长时间的漂泊他乡;官场上的郁郁不得志;与心爱之人分别两地;“秋”本身固有的凄凉氛围等因素,都构成了柳永偏爱“秋”意象的原因。柳词中的“秋”意象的情感内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思乡怀人、怆然仕途。
1.思乡怀人
柳永自小就有志于仕途,但他的科举之路却历经数次失败。自他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到最后进士及第的几十年间,他始终为了功名和仕途而到处奔波,常常寓居他乡,辗转各方,驱驱行役。[5]纵使晚年取得功名,却依旧受宦游之苦,漂泊于他乡异地。这也是他的词作中羁旅词占了大多数的重要原因。在含有“秋”之意象的柳词中,思乡之情与怀人之忧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以《倾杯·鹜落霜洲》为例:
倾杯·鹜落霜洲
鹜落霜洲,雁横烟渚,分明画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苇村山驿。何人月下临风处,起一声羌笛。离愁万绪,闻岸草、切切蛩吟如织。
为忆。芳容别后,水遥山远,何计凭鳞翼。想绣阁深沈,争知憔悴损、天涯行客。楚峡云归,高阳人散,寂寞狂踪迹。望京国。空目断、远峰凝碧。
此词是柳永在远游之后归程之中所作。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中如此评价这首词:“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脉络甚明,哀感甚深。起三句,点秋景,‘暮雨三句,记泊舟之时与地……‘想绣阁三句,就对方设想,念人在外边之苦,语极凄恻。……末两句,以景结束,惆怅不尽。”这首词起始三句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秋景图。“暮雨”三句虽未直接写出景色中的人物,但由小舟引出舟中游子。上片后几句借悠远的笛声来感发游子内心的凄凉之感。下片则就绣阁内的佳人的角度来设想,烘托出游子心中那佳人无法了解的忧愁。愁深望远,目之所及,人事苍茫。以景结情,境界开阔而深远,将词人自身漂泊异乡的孤寂之感与相思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2.怆然仕途
柳永的经历仕途可谓坎坷。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柳永初试落第,作一曲《鹤冲天·黄金榜上》表达对于结果的愤懑,但他依旧希望能进入仕途,一展抱负。直到五十岁时他终于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并被授予睦州团练推官的职务。[6]但是他却始终未得到一展抱负的机会,他的内心无疑有怆然与无奈之感。以《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为例:
迷神引·一叶扁舟轻帆卷
一叶扁舟轻帆卷。暂泊楚江南岸。孤城暮角,引胡笳怨。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天际遥山小,黛眉浅。
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异乡风物,忍萧索、当愁眼。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芳草连空阔,残照满。佳人无消息,断云远。
这首词是柳永在五十岁后宦游时期所作。柳永宦游时经过楚江,于一叶扁舟之上望见异乡茫茫秋色。上片秋景萧索,茫茫然秋色;下片羁旅愁苦,怆然于遭际。“旧赏轻抛,到此成游宦。觉客程劳,年光晚”一句将作者概括作者内心苍茫凄凉之感。异乡漂泊多年,年华逐渐老去,仕途几经坎坷,面对苍茫秋色,作者感怀一生际遇,不免忧愁怆然。“帝城赊,秦楼阻,旅魂乱。”帝城望不见,秦楼无处寻,只剩一缕羁旅之魂在风雨江山之中飘摇。
四.柳词中“秋”意象的作用
1.清冷之美
自古以来,“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凄清萧索的一个代名词。秋季,草木零落,花残粉褪,其本身就氤氲着一种萧瑟静谧的氛围。而柳永的羁旅词中多次描写“秋”之意象,不仅为其抒发内心忧怆苍凉的情感营造了氛围,也使他本就苦闷的情绪蒙上了清冷幽远的气息。以《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为例: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的这首《八声甘州》是历代以来不少名家推崇的经典之作。词一开篇格局就很开阔,“洒”和“洗”兩个动词体现出秋意在天地间的铺陈。暮雨、霜风、残照等意象烘托出清冷残败的秋日景象,衰败的物华与东流的长江水形成鲜明的对比,显现出鲜妍的短暂与山川的永恒,更增人事苍茫的凄清之感,清冷怅惘氛围就此奠定。下片重在写词人自身的活动及感情。故乡渺邈,佳人何在。倚着栏杆远眺,触目凄清的秋景触动内心愁绪,“凝愁”之上,又被清冷之气所包裹,沉郁秋意与内心感慨悄然融合,尽显悲凉。
2.时空之感
秋作为四季中分隔酷暑与寒冬的季节,其自身呈现了时间的迁移与空间意境的变化。柳永多次使用“秋”意象,使原本静态的山川之景添加上了季节变换,时空流转之感,作者的情感抒发也更有历史变迁、时空变换的立体之感。
以《少年游·参差烟树灞陵桥》为例:
少年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柳永在清冷的秋季时节怀想前朝历史,追忆前朝景致,感慨“风物尽前朝”“憔悴楚宫腰”,前朝已经湮灭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只剩衰杨古柳历经百年的沧桑憔悴地诉说前朝旧事。这几句明显地体现一种时空流转,历史更迭的苍凉意味,这与秋季本身独有的萧索凄清的特点无疑是极为符合的。“秋光老,离思满”,柳永思古事、虑今朝、伤离别的愁绪笼罩上了时空变幻之感,年岁流逝之殇。
综合本文所述,宋玉的《九辩》开创了悲秋的母题,柳永受宋玉悲秋的影响可谓深远。柳永将自己思想怀人之情、怆然仕途之忧寄托于“秋”意象之上,情感与秋景结合在一起,以“秋”表蕴藉,以“秋”增殇情。秋日溶溶,清冷凄凉,时空更迭,山河无言。
参考文献
[1]叶梦得.避暑录话[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8.2
[2]刘勰,王志彬注.文心雕龙[M].中华书局,2012.6:519-520
[3]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2-184
[4][日]宇野直人,张海鸥,羊昭红译.柳永对宋玉的受容[J].中国韵文学刊,1997(1):67-74
[5]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8:192-193
[6]薛瑞生.柳永别传·柳永生平事迹新证[M].三秦出版社,2008.12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