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位被文学耽误的地理学家

2019-04-01 07:22公子羽
畅谈 2019年5期
关键词:山海经百草园学堂

公子羽

谁是鲁迅?这个问题似乎有一个标准答案:“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从小学上语文课本开始,我们就与他结缘。文学并非鲁迅一开始的梦想,老师们一般会讲,他在日本留学期间树立起了“弃医从文”的志向。

鲁迅不止一面。关于鲁迅的多识、多才、多艺,很多人已经撰文提到,尤其是在美术和设计方面的才华。

鲁迅渊博的知识体系中,地理也没有缺席。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位被文学耽误了的地理学家。

百草园:少年的乡土地理

我们初识鲁迅,几乎是从他笔下的百草园一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许并非我们最早接触的鲁迅的作品,但很可能是印象最深的一篇。相比其他烧脑的杂文,这篇回忆童年妙趣生活的笔记式散文,显得通俗易懂。

所谓百草园,是鲁迅对少年求学私塾“三味书屋”的一片后花园的称呼。从11岁时遇到百草园到后来46岁时文章出炉,隔了35年:“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多年以后,鲁迅对院中的动植物依旧如数家珍。文章开篇短短的300多字,提到了6种植物一一皂荚树、桑、菜花、何首乌、木莲、覆盆子,7种动物一一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这些只是随机描述,百草园带给少年鲁迅的博物学启蒙远非这些。

当博物知识与地域结合时,就又有了“地理学”的参与:百草园里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世界,是宁绍平原上的一个浓缩标本。鲁迅脑海中的地理知识,从百草园开始,慢慢延伸出越来越大的地理空间。

一篇短短的小文,是鲁迅的乡愁,也是属于他的“乡土地理”。

山海经:“国家地理”的启蒙

少年鲁迅上的是私塾,那里教授的是农耕社会的四书五经教育。他反感“之乎者也”的道德文章,却对“怪力乱神”的《山海经》魂牵梦绕。

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同一年(1926年),鲁迅还写了一篇叫《阿长与<山海经>》的文章:“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少年鲁迅央求女佣阿长给自己买的《山海经》,是一部地理记述与神话传说交织的奇书,反映了先秦及其以前对中原及周边地理空间的认知。

《山海经》就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之一。严格来说,最偏重地理记述的,是它的《山经》。《山经》之外,山海经的《海经》《大荒经》《海内经》则充满了荒诞离奇的想象。

《山海经》的文字和图像,为尚未离开过绍兴的鲁迅,打开了一个更大的空间一一那是古人的地理世界,也是鲁迅脑海中的第一版“国家地理”。對于少年鲁迅而言,百草园是“乡土地理”,《山海经》是“国家地理”。

科班地质人:弃医前另一个救国梦

百草园、《山海经》,是鲁迅接受传统耕读教育时期的地理启蒙。随着他进入更大的殿堂,新式教育为他打开了不一样的视野。

在文学青年、医学青年之前,鲁迅最早的身份是“地质青年”一一而且,他接受的是正儿八经的科班教育。这段经历,让鲁迅接触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地理知识教育在内的多种领域:“终于到N去进了K学堂了,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出自《呐喊》自序。N指的是南京水师学堂,K指的是路矿学堂。)

1898年鲁迅首次离开家乡,考入了南京水师学堂,一年后,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这些引入了西方教育方式的新式学堂,是清末洋务运动的成果。

少年受传统教育,青年接触新式教育一一鲁迅那代知识分子的经历基本如此。

鲁迅费尽心思转入的学校既然叫“路矿学堂”,顾名思义,它是一所培养跟地质、矿物、道路工程有关的新式人才的学堂。显然,鲁迅当时接受的是刚刚起步的地学新式教育。路矿学堂的学生,是中国首批正规系统学习地学的人,该学堂实际也就招生了一届(1898年10月至1902年1月,共24人)。三年时间里鲁迅学了《矿学》《地质学》《测算学》和《测图学》等课程,考试成绩优秀,毕业时获得金质奖章。鲁迅的毕业执照(毕业证)写道:学生周树人,现年廿一岁,身中面白无须,浙江省绍兴府会稽人,今考得一等第三名。期间,鲁迅不仅学到了扎实的地学知识,还有深切的实践经历:到第三年我们下矿井去的时候,情况实在颇凄凉,抽水机当然还在转动,矿洞里积水却有半尺深,上面也点滴而下,几个矿工便在这里鬼一般工作着。(出自鲁迅散文《朝花夕拾》)

南京路矿学堂毕业后,鲁迅东渡日本留学。在那里,他先是在东京接触文学熏陶,中途一度去仙台学医一一日本的见闻,很快让他“弃医从文”。

代表作“一论一志”

不过,鲁迅并没有跟地学说再见,反而有许多出色的建树。多年以后(1927年),他在广州的演讲中曾说:“我首先学的是开矿,叫我讲掘煤,也许比讲文学要好一些。”(《而己集》之《革命时代的文学》)

包括鲁迅在内的一批晚清洋务人才,多数成了腐朽王朝的掘墓人。就像古代弄潮、当代从商一样,江浙人总是敢为天下先,包括鲁迅在内的浙江留日人士创办了宣传先进思想的刊物《浙江潮》。

《浙江潮》几乎是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杂志,鲁迅最早的关于地质、地理的作品就发表于在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论一志”,即《中国地质略论》《中国矿产志》。

他1903年发表的《中国地质略论》,以笔名“索子”发表。《中国矿产志》则是在前者基础上形成的著作,与路矿学堂同学顾琅合著完成。

鲁迅的这两部作品,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人写的最早的地质专业论文。(此说法最早出自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他曾评价鲁迅是“第一位撰写讲解中国地质文章的学者,《中国地质略论》和《中国矿产志》是中国地质工作史中开天辟地的第一章”。)

随着更多史料发现,鲁迅之前数月,还有人创作了更早的地质文章一一尽管如此,鲁迅对近现代中国地质科学所做的贡献,依然光芒闪耀。

按照现代地质学的标准,《中国地质略论》这篇论文,算不上深入的学术文章,但绝对堪称近代地质学的启蒙之作。这篇近万字的文章,凝练而全面,分为绪言、外人之地质调查者、地质之分布、地质上之发育、世界第一石炭(石炭,即煤炭)国五个部分,并介绍了康德一拉普拉斯星云说,论述地球与宇宙的起源。

《中国矿产志》则是晚清首部用当时先进的科学知识全面介绍、分析中国矿产资源状况的专著,展示了中国18个省份的矿产资源及地理分布,且附录、翻译了日本人调查的《中国矿产全图》,并罗列《中国各省矿产一览表》。此书被晚清、民国初期的教育部门指定、推荐为“国民必读书”和“中学堂参考书”。

发表于1903年的《中国地质略论》中,鲁迅作为先驱,较早使用了地质、地层、地壳、猿人等今天地学领域常用、通用的中文词汇;几乎最早使用了石墨、石灰、花岗(文中称为花刚)、石炭(即煤炭)等岩石类术语;大量使用太古代、古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第四纪等中文地质年代名称。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明确提出了“地质学”一词,并为它下了一个简约的定义:“地质学者,地球之进化史也,凡岩石之成因,地壳之构造,皆所深究。”

鲁迅还拥有高超的地图制作水平。地理与地图如影随形,电子制图技术产生之前,手绘地图是地理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_,

留日期间,鲁迅接触到日本农商省地质矿山调查局的秘本《中国矿产全图》,发现后赶紧借阅出来进行描摹、复制。“放大十二倍。付之写真钢版以供祖国。图中并附世界各国构造图二张,尤便于学者之参考。”今天,我们可以在影印版《中国矿产志》中看到这张出自鲁迅的手绘地图。

1990年,一篇鲁迅未发表的5000字左右文章被发现,没有标题,文章以“地壳第二”开头,是他留日期间写的地质论稿。鲁迅在地矿领域,也许还隐藏着其他未知的秘密。

猜你喜欢
山海经百草园学堂
如果《山海经》里的神兽被唤醒了?
游百草园
山海经夫诸
多元训练 实现读写转化——以部编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仿句为例
《山海经》中的奇兽
寻找百草园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我的“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