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锐
【摘要】企业年金制度作为我国现代养老金体系中的第二支柱,对于我国的国计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有助于保障企业年金的长期保值增值,但是如果现阶段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策略进行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企业年金 资产配置 管理
企业年金制度是我国企业以及企业员工在现有的养老保险体制框架下,本着自愿原则依法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可以将企业年金制度理解为我国现代养老金体系中的第二支柱。我国早在2004年便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在2006年第一支企业年金正式投入运作,在企业年金运作初期,其资产投向非常单一,主要包括股票、存款以及债券等。此外我国还从国家层面对企业年金的比例上限进行了明确,因此,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管理并没有引起人们充分的重视,也直接导致了在企业年金运行的前五年,先后出现了两次行业性的亏损。第一次亏损后企业年金的委托人和受托人才真正开始对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管理进行关注,我国人社部于2013年将信托计划、银行理财以及养老金产品等多项内容纳入了企业年金投资管理的范畴,为企业年金从计划层面开展资产配置管理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已经经过了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经济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基于企业年金的特性来从计划层面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水平和质量,实现我国企业年金资产的保值增值,是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资产配置主要是指为了有效保障资产的保值增值,基于投资需求将投资人的资金在不同类别资产之间进行合理分配。而资产配置的结果值将影响各类投资基金的收益以及风险。据相关数据统计,对基金投资收益变化的影响因素中,资产配置因素所占比例高达90%,企业年金作为一种特殊的资产形式,具有不同于一般投资基金的资产特性和运作模式,进而对资产配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现金资产的特殊性,要求开展资产配置管理
企业年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我国企业员工退休后对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完全不同于我国社保基金的统筹运作管理模式,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主要采用个人账户累积制,而且我国并没有对企业员工开放个人选择权。在这种情况下,一是我国企业员工的企业年金积累周期较长,按照我国现有的劳动制度,企业员工整体的年金积累平均周期大于30年,在长达30年的积累过程中,需要实现企业年金长周期的保值增值,要求企业年金资产投资回报率能够跑赢通胀;二是对企业员工个人而言,其个人账户企业年金的积累数值将受到计划净值波动的影响,所以企业员工个人特别是那些快退休的企业工作人员,对于企业年金资产的短期波动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基于上述分析,企业年金资产既需要长期的保值增值,又存在显著的短期兑付压力,直接决定了企业年金資产的资产特性为高度安全和适度收益。这就要求在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中,既可以保证期间年金资产长期的保值增值,又要防止短期净值波动对企业年金资产的影响。
(二)企业年金的运作模式,要求开展资产配置管理
按照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管理办法,通常情况下每一个企业年金计划都包括多个投资组合。同时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管理办法,对企业年金的投资以及资产比例限制进行了明确统一规定,在企业年金投资过程中权益类资产投资不能超过总投资的30%,创新类产品投资不能超过总投资的30%。基于我国企业年金的特殊运作模式,现阶段我国企业年金不能像社保基金一样,通过多种不同类型资产的组合,来开展大类资产的分类配置和管理。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下,需要按照公允价值估值法对企业年金资产重要构成的债券资产进行估值,从而无法采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对债券资产的估值进行有效调整。因此企业年金必须采用资产配置管理方式,通过在整体资产中构建一定比例的成本计价类资产,在波动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将企业年金的净值波动稳定在合理的范围内,同时采用安全垫的方式对外部市场波动进行平滑,从而有效保障企业年金资产的长期保值增值。
二、我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资产受托人在落实资产配置方面没有足够的动力及相应的条件
第一,资产受托人落实资产配置的动力不足。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年金委托人关于企业年金的投资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位和清晰的认识,也没有与受托人之间开展充分的沟通交流,从而导致受托人无法有效了解委托人的意愿,难以对企业年金资产进行有效配置管理;二是在我国现有的复杂资本市场环境下,对企业年金开展资产配置管理未必有理想的效果,由于现阶段我国并没有出台相应的企业年金投资管理法律法规,也没有对委托人进行实质性约束,这就导致资产委托人没有足够的动力对企业年金资产进行有效的配置管理。
第二,在我国现行资本环境下,资产受托人履责条件受限。虽然按照企业年金管理办法,资产受托人具有选择、监督以及更换投资管理人的权利,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受托人必须要在委托人的同意下才能履行相应职责。此外,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要求资产受托人能够深刻理解市场上的各类产品,并且能够持续跟踪企业年金计划资产配置情况,这就要求在先验资产配置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能力以及管理工具作为基础,但是我国在该方面的建设相对滞后。
(二)委托人不具备推进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的认识和条件
在现阶段我国资产受托人不能充分,履行职责的情况下,委托人对于企业年金资产的配置管理就显得特别重要。但是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年金资产委托人对企业年金资产的配置管理并没有去深刻的认识,也不具备推进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的条件。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在2017年第一季度共有7.7万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其中单一计划企业仅有1432家,单一计划中理事会受托的企业有178家,法人受托的企业有1254家。可见,我国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是将企业年金运作管理授权给受托人,而委托人对于资产配置管理认识相对较浅,并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撑和人员支撑。
三、我国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探索
(一)由委托人对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模式和投资目标进行明确
明确投资目标和管理模式是开展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的前提条件。投资目标包括风险目标和收益目标两个方面。企业年金投资目标在充分考虑自身风险偏好的基础上,需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在收益目的方面应该保障企业年金资产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企业年金的长期保值增值;二是在风险目标方面要强调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尽量降低业绩波动,采用分散性的资产结构确保安全稳定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要超过高波动率资产所占的比重。因此委托人只有明确企业年金的资产配置模式和投资目标,才有助于形成一致的投资理念和风险共担的责任文化,更好的推动企业年金资产配置管理的落实。
(二)动态确定资产配置方案
根据投资风险和收益特性,企业年金可投资资产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类,分别为权益类资产、稳定类固定资产、波动为固定资产以及货币资产。其中稳定类固定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理财、特定资产管理计划、非公开发行债券、信托产品以及成本计价型养老金产品等,稳定类资产不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基本不具备流动性,具有很高的安全性。波动的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债券、债券基金以及具有固定收益型的养老金产品等,这类产品流动性较低,可以采用公允估值法进行估值,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权益类资产主要包括股票以及股票基金的等,这类产品就较好的流动性,但是也具有最高的公允价值波动性,具有较高的收益,但是风险性也较大。货币类资产主要是用来满足企业年金资产的流动性需求。基于上述不同资产类型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资产配置方案,对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优化。企业年金资产配置方案制定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听取托管人对市场走势的判断以及对各类型资产的投资建议,受托人在各方建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判断来制定相应的企业年金资产配置方案;二是受托人与委托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进而确定最终的资产配置方案。
(三)对不同类型资产配置目标进行落实
对于稳定类固定资产应该整体规划布局,加强风险管控。在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优质资产明显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基金以及保险等不同类型的投资管理人在风险控制能力以及资产获取能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委托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通过采取多种措施来有效实现稳定类固定资产目标。对于波动类固定资产,应该本着自主操作的原则,有效防止信用风险。一是对各种产品的准入标准以及投资标准进行严格审查;二是逐渐提高信用评级要求;三是不断加强对投后的信用风险控制。对于权益类资产应该对收益回撤幅度进行有效把控,充分发挥投资管理人的比較优势,一是以安全稳健投资为主;二是对投资管理人的权益仓位上限进行差异化设置;三是建立系统完善的风险预算制度,严格把控投资风险。对于货币类资产应该开展现金流精细管理,最大程度降低闲置资金比例,进而有效提高资金投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