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 刘畅
摘要:当前中国在各设计领域间缺乏统一的基准尺度,产品数量和种类的增长反而加剧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城市拥挤、收纳困难、资源短缺等问题,深入探析日本的解决方案对改善中国面临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从基准尺度的角度,分析榻榻米对日本设计和大众生活的影响,以及日本通过设计解决上述社会问题的方法。结合当地的历史发展、人文地理和人机工程学数据,制定相对统一的基准尺度,形成跨设计领域的系统,有利于各设计领域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关键词:榻榻米 基准尺度 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9) 03-0117-03
引言
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落后的生产力难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求”的日子已经不复存在,物质生活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出现了急剧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然而,城市快速、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导致了“城中村”的出现;越来越多的生活物品增加了收纳难度,长期保持整洁劳心劳力;工业、生活用品更新换代速率的加快也导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日本作为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的国家,从设计的层面对上述问题已做出长久地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以“榻榻米”为基准尺度,涉及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领域的设计系统。就当前中国的设计而言,虽不乏对小空间进行的探索,却各自为政,未形成统一的标准。鉴于日本与中国在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其建立的设计系统对中国具有参考价值。
一、基准尺度
目前中国各设计领域未形成系统化的原因之一是没有适宜的基准尺度。
现行基准尺度通常是以数字的方式来量化的,这与现行通用的度量体系有关。使用较广的是公制度量体系和英制度量体系,其存在的缺陷主要有以下两点:1.公制单位以地球尺度为参考,脱离了人体数据,在实际运用中并不直观,在三维空间中因为透视的存在,人们很难把控具体的长度尺寸。在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准确指出1米的实际长度,对5米或10米等更长尺度的把控更加模糊。2.英制单位以盎格鲁一萨克逊的人体尺度为基准,克服了公制单位的缺点,却无法在全球范围内通用。因地制宜设定适合本国的基准尺度便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日本设计的基准尺度分析
日本设计将“榻榻米”定为基准尺度,并成功地将其运用在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等不同设计领域。在此将对其历史可溯性、设计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榻榻米”作为基准尺度的历史可溯性分析
“榻榻米”是日语中“置”的音译词,指一种由蔺草编织的草席,具有床、地毯或凳椅的功能,从古至今,广泛存在于日本民居中。现代“榻榻米”的标准尺度是1820mm x910mm,长宽比例为2:1。设定“榻榻米”的尺寸为基准尺度与日本人的身体比例有关:在日本,每个僧人坐禅、吃饭和起居的空间就是按照1叠“榻榻米”来设定的,有“起身半张榻榻米、睡下整张榻榻米”的说法。[1]设定“榻榻米”为基准尺度,与“榻榻米”的广泛使用有关:一开始,“榻榻米”只为权贵者使用,进入安土桃山时代,随着日本町家置置的普及,使其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江户时代,市民阶级开始分化,形成不同的社会阶层,货币经济开始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人们对榻榻米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从此榻榻米作为具有规格化的手工制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日本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对“榻榻米”的尺寸有着熟悉而清晰的认识。
(二)“榻榻米”作为基准尺度的设计可行性分析
为何以“榻榻米”作为基准尺度,还与“置割法”的诞生有关:历史上曾出现过京都间、中京间、江户间等不同尺寸的“榻榻米”。在尺寸统—之前,日本的建筑都是先定柱间距,然后再定做与之相匹配的“榻榻米”,称之为“柱割法”。由此导致“榻榻米”规格大小的不统一,不易于规模化生产和使用。为解决这个问题,便产生了“柱间”这一极其合理的方式,与“柱割法”相反,先定需要铺设的“榻榻米”的数量,由此再计算出柱间距,称之为“置割法”。从“柱割法”到“置割法”,促使“榻榻米”尺寸的相对统一,也彻底改变了日本建筑的设计方式,这也为“榻榻米”成为跨设计领域的基准尺度提供了先决条件。同时,由于计算的方便,“榻榻米”也成为日本建筑税收的衡量标准[2],这可以说是—次革命性的变化,也是日本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
三、设定基准尺度对日本设计的影响
(一)便于快速估算长度和面积
因“榻榻米”具有统一的尺寸,符合本土的人体工程学数据,千百年来的使用又使其融入了每个日本人的生活。使得人们可以通过“榻榻米”来辅助对长度的估算,更加便利也更加准确。加之其独特的2:1的比例,纵向对折后是标准的正方形,在横竖方向上可进行不同方式的拼接与组合(如图1),也使得人们可以快速地通过“榻榻米”的敷设张数来计算面積。
(二)改变了日本建筑的设计方式
“置割法”的诞生,影响了日本传统民居的格局。茶室作为茶道修行者的活动空间,是日本古建筑中参照“榻榻米”进行建造的典范。茶室的占地面积往往以“榻榻米”为单位,标准茶室的面积约为四张半“榻榻米”[3]。茶室内的功能分区往往也以“榻榻米”的尺度作为参考依据,如日本三大国宝级茶室之一的待庵,仅两张“榻榻米”大小,空间虽小,使用却极为讲究,一张为烧水沏茶使用,一张是客座。 设定“榻榻米”为基准尺度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INAR1之家”是由建筑师Kenrak Tokmoto设计完成的现代公寓。一楼采用现代的水泥做基础,二楼的房间则采用全木结构和旧时“榻榻米”式的布局。整个二楼由13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网格构成,主体呈现为3x4的形式排列,第13个正方形位于中间的一侧,作为一个小的方形花园,每一个方格的面积是4.5个“榻榻米”(如图2)。建筑师认为这种对于“榻榻米”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运用“榻榻米”不同方向的拼接与组合,使得起居室与卧室的面积相同,体现了娱乐与休息同等重要的设计思想。他不仅运用了“榻榻米”进行房屋设计,还将其向更远的一步迈进,让现代的建筑去适应这种传统的形式[4]。
(三)改变了日本家具的设计方式
“榻榻米”作为基准尺度并未被限制在建筑设计领域,在工业设计中同样为之所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物质生活逐渐丰富起来,据统计,2008年家庭平均面积达到70.83平方米,是1951年的1.8倍,人均居住面积倍增。[5]然而即便如此,生活物品的数量还是超过了预想的收纳面积。为解决日益困扰的收纳问题,无印良品从“榻榻米”的铺设方式中得到启发,将其2:1的比例关系简化为1:1,创造了等比例的模数化设计。以组合式木架为例,其以正方形格子作为基本单位(如图3),横向、纵向都可自由扩展。采用lx5的连接方式,可将其放置在狭窄的空间,延伸纵向的储物能力,这也是众多解决小空间收纳问题的方式之一;采用2x3的连接方式,可将木架作为床头柜使用;无背板的设计,促使5x5全尺寸的木架还可放置在饭厅与客厅之间充当隔断。这既能满足大空间的功能需求,也能解决小空间的收纳问题。
综上,设定“榻榻米”作为日本设计的基准尺度,影響了日本的建筑设计方式,也推进了日本家具设计的模数化进程。这种模数化设计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其较高的可维护性使得每个基础单元都能单独进行维修和替换,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木材的消耗和使用成本,这对于中国和日本等资源困乏的国家而言是极其重要的。
四、设定基准尺度对中国设计的启示
2017年中国城市人口统计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四座城市的城区总人口约为6377万人,源源不断涌进的人才加速了城市的发展。与繁华的都市、宽阔的街道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口密度极高的“城中村”,这里汇聚了大量的城市建设者。极高的人口密度与有限的居住空间存在巨大的矛盾,租户们面临的收纳问题比普通家庭更加严峻。当走进这些“被浓缩的居住空间”时,杂乱的生活物品充斥着整个空间,根据当地人的描述,“普通家具无法放进他们的家中,很多沙发甚至都无法通过老式楼房的楼梯”[6]。—方面,除了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师有责任为高密度居住者的生活进行设计。另一方面,自20世纪通用汽车公司提出“有计划废止制度”以来,消费主义盛行,大量工业、生活用品在达到“物尽其用”前便被无情地抛弃,当代设计师也有责任为此做出改变。
从设定“榻榻米”为基准尺度的日本设计中得到启示:制定适宜的基准尺度,促进跨设计领域的模数化设计,有利于设计领域的系统化,从而有利于设计行业本身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如图4)。
(一)设定基准尺度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更加便捷的度量衡工具。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曾在《模度》中创造新的度量体系,试图兼顾英制单位和公制单位的优缺点,创造了“红蓝尺”的度量工具,却也限于法国成年男性的人体比例,并且模度的计算方式相对复杂,柯布西耶承认在图解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谬误。柯布西耶在模度上的探索毋庸置疑,但什么样的尺度更适合作为基准仍然值得探究。前人大量的探索表明设定适合全球所有国家、所有性别、所有年龄的基准尺度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基于全球通行的公制单位,根据本国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更具有现实意义。“榻榻米”作为日本设计的基准尺度的成功,正是因为“榻榻米”与日本历史发展、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人体尺度密切相关。
回顾我国历史,秦朝便统—了度量衡,当时设立的基准尺度相当于如今的23.1厘米;出土的西汉时期的长度测量工具,大多在23.0至23.3厘米之间;东汉时期的尺度基准在23厘米至24厘米之间,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可将23.5厘米作为东汉时期的度量衡基准单位。另外,中国古代度量衡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时期是新莽时期,新莽铜卡尺的长度也为23.1厘米。[7]由此可见,将23.1厘米设为中国设计的基准尺度具有历史可溯性。
(二)跨设计领域的模数化设计
制定相对统一的基准尺度后,更重要的是赋予其一定的比例,促进跨领域的模数化设计。仅仅将23.1厘米的基准尺度作为测量工具,对于测量大尺寸物品而言并不方便,因此还需要对基准尺度进行适当的放大。具体的做法是,将基准尺度大小的物件作为基础模块,通过不同比例的扩大或缩小形成新的尺寸,这些尺寸间又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便于组合成新的尺寸,类比于“1”、“2”、“5”的不同加减方式可组成“1”至“10”的所有数字。
根据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为167.1厘米,成年女性的平均身高为155.8厘米,在这两个值中取一个数值作为基准尺度更具有普遍性。161.7厘米正好是23.1厘米的整数倍,因此将23.1厘米及其与之成整数倍的161.7厘米设为基准尺度具有更大范围的设计可行性。
(三)设计领域系统化
在不同设计领域间建立一套相对统一的基准尺度,如上文提到的“23.1厘米-161.7厘米”,再结合模数化设计,有利于促进设计行业的系统化。如在建筑设计领域,可将大尺寸161.7厘米作为设计的参考基准,门窗的位置、空间的布局可以此为设计依据;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可将23.1厘米及其整数倍作为设计基准。如此设计,可以在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间搭建起“尺度”的桥梁。
1.促进设计领域的协调发展
目前中国设计行业在整体上仍落后于欧美国家,除经济因素外,还因不同设计领域各自为政,设计行业发展不协调。早在20世纪,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便提出了“系统设计原则”[8],强调设计构思要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而在具体的细节设计中则要将大而复杂的系统分解成相互配合、有固定模数关系的单体。制定基准尺度、推进模数化设计正是不同设计行业在设计系统中沟通的桥梁,以便充分考虑产品在不同使用环境下的弹性使用和空间安排,促进设计领域的协调、健康发展。
2.推进城市化进程
设计领域的系统化在一定程度上能推进城市化进程。遵循“系统设计原则”,便于用最简单的加工方式、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和制作,便于用最少的材料、最方便拆卸的方式进行包装。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日常生活,都能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减少浪费。
结语
不同历史时期总有不同的设计主题和设计风格,时至今日设计应更多地关注城市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过度消费等社会问题。设定统一的基准尺度、结合模数化设计、促进设计领域系统化是其中的一条思路,如何实现“物尽其用”应作为当下的设计主题。我国作为人口大国,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愈发严峻,更增加了用设计改变生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参考文献
[1]无印良品张钰,译无印良品的生活研究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8
[2]藤井惠允玉井哲雄蔡敦达,译图说日本建筑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143-146
[3]西和夫,穗积和夫李建华,译日本建筑与生活简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149-153
[4] Yumi,vIgo“榻榻米”创造网格布局的Inari之家EB/OL] .http: //www.iarch.cu/thread-31909-1-l html
[5]无印良品张钰,译无印良品的生活研究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8
[6]李魔,徐雪晴“城中村”这个话题这么复杂.一个双年展可以为它做些什么?[EB/OL] http: //www.qdailycom,articles/48509 htinl
[7]姜波秦汉度量衡制度的考古学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4,(4):27-32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84-386
[9]陈嘉欣,邓学雄提升家具品牌竞争力的探索与实践[J]设计,2017,30 (1):46-47
[10]丁燕基于现代设计回纹纹样应用与研究[J]设计,2017,30 (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