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艮娟 龙宇晓 张婧红
摘要: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的环境设计思想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认为道教与环境之间有着相生相灭的关系。根据“道生万物”“道法自然”观念的指引,现代环境设计中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逐步得以发展。道教在“道生万物”思想的基础上衍生出入与自然同根同源的思想、在“道法自然”思想的倡导下生发出入与自然相辅相成的理念。因此,环境设计与道教在根本上是同根同源的。而基于道教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密切关系,运用系统及分类法对其进行梳理,以期实现对道教环境设计思想的进一步研讨。
关键词:道教;环境思想;道教生态;环境设计
道教始祖老子把“道”作为宇宙本体及万物的规律,“道”是超越时空的神秘存在,以“道”为基点建立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其自然思想和环境保护思想所形成的自然主义成为道教的基本信仰。
1 相关研究综述
1.1 道教的环境思想理念
“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他物的平等。把个人作为自然的有机体,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则是从混沌状态逐渐演化为阴阳太极,最终化合为万物[1]。而另一种对老子“道”的解释认为,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道”与“德”的作用,同时将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中的“天人间”“人身中”“人际间”的和谐作为“天之道”的终极和谐。此即庄子所倡导的“太和万物”[2]。时彦茹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地父母”“崇道贵德”等概念出发,提出了道教伦理思想中人与自然相处的法则,同时揭示了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处理原则[3]。李卫朝从环境恶化这一现实状况出发,提出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迫切性[4]。李广义[5]、朱晓琳[6]、尹志华[7]分别从道教伦理规范和道教戒律开始分析环境保护的思想。熊自银倒从人与万物的关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2个方面分别阐述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环境观。王巧玲倒从风水学与美学角度深刻剖析了道教风水、道教风水美学、道教风水美学实践及道教风水美学价值等概念,并解释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转换关系。
总之,道教环境保护包含了天、人、自然及宇宙之间的关系,其内生性与根源性无疑与“道”密不可分,其相互作用与制约因素使得“道”的内涵与外延在思想和理念上得到了扩展。而“道”的深层意义是使人们理解在“天、地、人”的关系中的合理权衡。
1.2 道教的环境设计内涵
关于道教的环境设计内涵,陈连波[10]认为,园林的各个要素构建了道教宫观的发展与延续,而园林中的道教建筑构筑了别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同时,李欣韵[11]、钟冀[12]分别就成都道教宫观环境及其特色进行了分析。从文化学、符号学到环境美学对宗教学——道教[13]进行研究,也是交叉学科研究的一种方法。以当代社会环境为时间节点,以南方道教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为媒介进行了研究[14],呈现了建筑空间环境与道教哲学思想、中国风水学、道教自身精神信仰之间的关系。从空间上(北方)对道教建筑及景观环境进行探讨的还有冯卫平[15]对沈阳市道教建筑整体布局类型、平面形制、单体形态特征、装饰艺术以及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肖东、刘大平[16]将武当山道教建筑环境中的地理要素、山岩洞龛、河涧井泉、生物资源、建筑设施等进行了道教思维层面的解析,同时阐述了武当山道教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
因此,道教环境设计思想研究的广义与狭义的关联和对应,是理解作为道教理想的和谐和作为环境设计和谐的重要视角。
1.3 道教的环境设计实践构思
生态人居环境构建是我国乃至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一个越来越亟待解决的问题[17]。张晓瑞[1]的文章首先分析了道教生态思想在人居环境构建中的价值,认为道教思想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智慧、构建策略。在张晓瑞的博士毕业论文中[18],将目光投向传统道教生态思想并立足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与实践之路。以“天人合一”“天地父母”“道法自然”等具有生态意义的思想要素灌注到生态环境构建的实践之中,使生态环境构建在具有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上具有共同特征,并成为能够正确指导当代人居环境构建的思想依据。毛丽娅[19]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对道教戒律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及其实践进行了探讨。
没有对道教思想纵向的理论梳理、横向的深刻剖析,研究道教的环境设计实践环节就容易陷入虚无主义,而构建的过程正是从纵向的思维链条和横向的思维跨度走向实践领域的过程。
1.4 道教环境设计的现实意义
李裴[20]从环境美学思想史对魏晋六朝道教的环境选择及其美学意义进行了分析。卿希泰[21]将“天人合一”作为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的出发点與文章切入点,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认为道书中对于破坏自然、杀生伤物给予谴责和惩罚的思想具有道教生态伦理的现实意义。李远国[22]就道教理想中洞天福地的形成、发展、内涵及其科学价值进行了探讨。张继禹[23]从自然生态环境分析了道教中的“洞天福地”“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以及维护自然环境的自然本性,提出蓝色空间水体、绿色空间植被、灰色空间建筑、红色空间人文、灰色空间空气与现代人居环境的人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密切关系。
无论是从跨学科研究还是对宗教学本身的探讨,道教中关于环境设计的现实意义重大,而微观环境要素构筑和宏观宗教理念的结合,不管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还是现阶段环境恶化的时间节点上,道教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积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1.5 道教环境设计的思想启示
道教中的环境设计思想无论在历时的发展中,还是现时的运用与实践都有其思想的启示与深层的内涵。从生道合一即从生命角度论证人和万物的平等性,在生态学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4]。刘维兰、赵博[25]从宇宙“造化”论和“三元”和谐思想论对民众生态意识的启发、“三道既宜、三才既安”和“劝善”对乡村生产方式的启发、“诗意栖居”的环境美学思想对民众生活观念的启发分别论证了民众的众生意识、乡民的生产形式、乡民的生活理念。宋林瑜[26]在其论文的第三章中着重分析了道教生态伦理的现代价值。赵晓峰、曾畅[27]从道经中“十洲三岛”溯源,以图形化分析十洲三岛及其景观模式,最后从建筑选址、建筑分布剖析了十洲三岛“仙境模式”对道教建筑环境的影响。张继禹[28]分别从“道法自然”、“仙道贵生”、“济世利物”阐述了道教以《道德经》“上善若水”和“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教义宗旨,阐析了道教推崇的名山重地不仅自然和人文高度和谐,且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与道教致力于建设和保护的行为是分不开的。
综上,道教环境思想研究关乎环境保护理念、环境设计理念、环境设计实践、环境设计的意义与思想的启示,说明了道教的思想到实践、概念本身到深层内涵、具体实物到引申意义的跨越,是人们将道教内涵与外延的转换过程,也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权衡过程。
2 研究展望
2.1 道教环境设计思想的竖向延续
任何一个事物的延续及发展都与其自身的发展、与其有关的人的认知以及与其相关的物的发展有关。就道教环境思想而言,首先,道教的内在延续为环境质量的提升提供思想的铺垫,道教思想中一系列关于环境保护、环境生态的思想内涵——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警示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为“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因而其延续也是必然的,因为“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谷之于江海也。”其次,道教对人的影响,用老子的话即“道氾呵,其可左右也。”现代社会中由于环境的恶化,人们对传统道教思想的认识也在逐步加强,而人们更应积极做到“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从老子到庄子,再到道教,直到今天对自然环境的反思,是道教思想从源头一路走来的竖向思想的发展,是纵向的思想延续过程。
2.2 道教环境设计思想的空间拓宽
道教环境思想的拓展与人对道教环境及道教的认识及道教环境思想在地域、空间上的蔓延有密切关系。首先,道教环境思想不应仅仅局限在“上士闻道,堇能行之。”而应该向普通人拓展。即道教环境思想波及的人应该从上层高端人士向中层及普通百姓传播,因为毕竟上层高端人士是极少数的,而中层及普通百姓占社会的大多数,一旦普通人的思想高度达到“道”的层面,那么道教环境思想的前途必定一片光明。其次,道教环境思想不应仅仅局限在城市的公园里,而应涉及广大的农村及未开发的地域。
2.3 道教环境设计思想的内容扩充
道教环境思想不只局限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洞天福地”“返璞归真”上,而应从源头探寻“道”的最高境界。道教的源头无疑是老子的道德经,而对道教环境思想的执行虽不至于“见素抱朴”,但也应充分认识“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因为“知常,明也;不知常,茫。”道教环境思想作为人和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媒介,或许更能融合人与道——人与自然的关系。另外,道教环境思想与道教其他思想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充分利用其他关系如老子对“道”的认识,对“德”的体察,都与环境思想紧密一体。因为不仅作为思想的“道”是一个整体,自然是一个整体,包含政治、军事的社会更是一个整体。
3 结语
关于道教环境设计思想研究的回顾,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概括,对道教环境设计思想的研究究其根本是充分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现。但是当代社会,道教环境设计思想足以说明对“道”做系统研究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研究道教环境设计思想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梳理“道”的光辉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揭示“道”在环境设计思想中的规律而烛照未来。
参考文献:
[1]邱丹丹.“道法自然”:道教的生态文明理念[J].北方文学:下,2014(12):35-36.
[2]邵文涛,杨立志.道教生态伦理观念阐微[J].资治文摘,2017(6).
[3]时彦茹.道教生态伦理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7.
[4]李卫朝.道教环境保护思想中的人本主义[J].中国道教,2003(5):19-22.
[5]李广义.道教环境伦理规范探究——以《太平经》为例[J].孝感学院学报,2011,31(4):34-37.
[6]朱晓琳.道教伦理与生态保护[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4):64-68.
[7]尹志华.道教戒律中的环境保护思想[J].中国道教,1996(2):33-34.
[8]熊自银.道教与基督教的环境观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41-42.
[9]王巧玲.道教风水与美学[D].浙江大学,2012.
[10]陈连波.北京道教宫观环境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11]李欣韵.成都代表性道教宫观环境研究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4.
[12]钟骥.成都道观园林的道教特色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
[13]李裴.从文化符号到环境美学:论道教视域下“山”的美学特征[J].宗教学研究,2015(2):41-45.
[14]易南君.南方地区当代道教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2.
[15]馮卫平.沈阳市道教建筑及景观环境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8.
[16]肖东,刘大平.武当山道教建筑环境的构成要素解析[J].古建园林技术,2015(1):27-33.
[17]张晓瑞.道教生态思想下的人居环境构建[J].中国道教,2017(6):39-41.
[18]张晓瑞.道教生态思想下的人居环境构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9]毛丽娅.道教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及其实践[J].鄱阳湖学刊,2010(1):98-104.
[20]李裴.从山林到朝堂:论魏晋六朝道教的环境选择及其美学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17(5):115-122.
[21]卿希泰.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39-43.
[22]李远国.道教理想的人居环境及其科学价值[J].中国宗教,2007(2):71-71.
[23]张继禹.道教与生态人居环境[J].中国宗教,2011(2):29-31.
[24]郭敬宇.道教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中国宗教,2013(11):40-41.
[25]刘维兰,赵博.道教环境思想对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启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7):1-4.
[26]宋林瑜.道教生态伦理:生命的反思[D].杭州师范大学,2013.
[27]赵晓峰,曾畅.十洲三岛景观模式及其对道教建筑环境的影响——以《十洲记》为主要研究对象[J].城市建筑,2016(32):200-200.
[28]张继禹.宗教的生态关怀道教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有益启迪[J].中国宗教,1999(2):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