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舞蹈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困境与突破

2019-04-01 15:41韩雷光
艺海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学教育艺术教育非遗

韩雷光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之中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于该观点的基础上大多数学校的确也在积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引进入课堂之中并在此基础上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寻找一种更为贴近生活的全新途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 美学教育 ;艺术教育 ; 中小学校园

近几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中小学校园,成为艺术类教育中一种接地气且模式全新的教学资源,学校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成功地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空间与平台,传统与创新的碰撞由起初的二元对立渐渐趋于统一,并在朴实价值观与素质教育观中寻找到了相应的契合点。这是一种在延续古老的文化传统的同时,又为当下的中华文明进程提供持续不断的精神动力,可是在教学之中随之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对于现状进行剖析之后,本人力图探明一些困境与突破方向。

一、“非遗”舞蹈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的重要性

“非遗”保护的前提是教育,“非遗”保护的保证是教育,“非遗”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教育。在现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我们总有一些以不变应万变的东西,而“非遗”舞蹈艺术就正是其中之一,我们以校园为依托,以素质教育为媒介的教育传承,是“非遗”舞蹈艺术在现状态保护的工作需要。“非遗”舞蹈艺术之中蕴含着文化、艺术价值与美育功能,一定程度上对于校园文化、校园课程、教学内容的是一种丰富与拓展。正因如此,本人看来在中小学的校园中引入“非遗”舞蹈艺术十分必要,且具有非凡的意义。

随着现在城市化的快速进程,资讯的爆炸式发展使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任务变得日益繁重。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就过去的20年中已经有数以千计的传统舞蹈失传,而这些失传的舞蹈占记录在册的舞蹈总量之百分之三十七。无论是表现清山净寨、祭神祈福的江西傩舞;记录民族迁徙的贵州台江反排木鼓舞;在浴佛节中为佛祖开道引路的傣族斗篷孔雀舞;鼓舞士气祭祀亡灵的贵州彝族铃铛舞等等,一系列的“活化石”正在被人们所淡忘着。当我们沉心静气下来看着这些“非遗”舞蹈艺术时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是一种表演,从他们诞生之初就烙上了土地的大印,那是一种田间地头、火塘树下、最为基层的土壤所特有的生活方式乃至是生存方式。在台江县的苗族反排木鼓舞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民族的历史,她们是如何迁徙,甚至在舞蹈中感念祖先,对故土的不舍,对新环境的未知。由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对于“非遗”舞蹈艺术来说,其中所沉淀着的是族群、部落乃至村庄发展的脉络以及地域影响下的核心信仰,众多因素之中由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这条纽带中包含了哲学、宗教、人文、团结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表达我们不难发现“非遗”舞蹈艺术进入中小学校园,一方面是优秀“文脉”与优秀“文象”的延续与传承,另一方面是学校艺术教育的确需要这些“非遗”舞蹈艺术的融入,并将其丰富程度加以拓宽。毕竟每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保存着这个民族独特的记忆与独一无二的优秀文化,当我们将这些鲜活、生动,便于记忆的文化资源活态传承下去,是帮助我们当下中小学校园教学体制改革的一剂良药。

二、“非遗”舞蹈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困境缘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正如本人于上文中提及的在于强调其精神特质,其饱含着一个民族的或族群的智慧、心理诉求和价值观念,这种精神内质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独特精神世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样性存在的根本依据。在韩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一直做着“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方法,一个流派对于韩国传统舞蹈进行完完全全的传承,丝毫不更改如《僧舞》《鹤舞》《佳人剪牡丹》等等,另一个流派则大刀阔斧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进行融合。在这个例子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政府充分认识到,“非遗”文化对于学校教育乃至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必须性后,在具体可行的工作之中进行了相应引导,正是因为这样才会在相应的政策下进行支持及资金的保障。

现实情况中,有大多数地区将“非遗”类舞蹈进行重新地整合编创,融入至学生们的课间广播体操之中,例如西藏地区的学校让学生们在课间操时跳起了弦子、锅庄、堆谐,在福建地区学生们在课间操时跳着拍胸舞,在贵州苗族地区课间操时学生们跳起了反排木鼓舞、锦鸡舞、板凳舞等极具贵州苗族气息的“非遗”类舞蹈。这样的渗透与推广的前提条件为少数民族地区,民间艺人能够切实地进入校园进行推广传播,可是这样的方式难以得到普及性的发散。当“非遗”的舞蹈形式在校园之中推广之后,学生与老师对这些“非遗”舞蹈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他们常常神采飞扬地给父母描述着“非遗”舞蹈中的动作和内容,并表现出对于“非遗”舞蹈的种種兴趣与好奇。但是我们也找到了相应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对“非遗”舞蹈艺术进校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导致各方面工作不到位。民间艺人的稀缺、“非遗”舞蹈形式的固化,在打破常规与重组的过程之中,动作的话语信息会不会发生变形,当我们将其与现代的广播体操融合之后会不会缺乏延续性、系统性和连贯性,甚至在整个形态之中缺乏一种“上贯下通”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是否也会失去了“非遗”舞蹈进校园的传承意义。当我们埋头苦干时动力与文化精神、舞蹈“文脉”的失落,最终导致的结果将是“非遗”舞蹈艺术进校园后,校方等诸多方面实际进程的滞后与盲目。

三、“非遗”舞蹈艺术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困境突破

以学校为责任主体的“非遗”舞蹈艺术进校园,一定程度上还缺乏主管部门足够的重视和价值认知,就教育意义上而言,精神文化、根性文化与族群认同的丢失,让学生仅仅停留于模仿阶段;在传承上而言,“非遗”舞蹈艺术与中小学美育的某些要求相脱节。存在这一问题的学校比比皆是,当“非遗”舞蹈艺术进入中小学校园传播之后,所需要突破的现状在于协调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舞蹈艺术传承与现代教育之间的关系与协调。在中小学的校园之中,隶属于该地区的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甚至文化宫等相关文化类机构,应该协同学校一起扛起这杆旗帜,通过“第二课堂”与课余文化相互对接的方式将“非遗”舞蹈艺术进行校园引入,将这样一种单一被动的模式扭转为具有规模效益的群体积极性课程项目。

众所周知大量的民间舞蹈文化源于性爱、求偶、图腾崇拜、巫俗信仰等等,他们因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在那么蒙昧的时代下指导并引领着人们更好地生活而延续至今,但是其中很多信仰与仪式化的内容演变成为迷信,野蛮且原始的求偶和交配也不适合融入中小学的课堂之中。人们从这些宝藏中才能获得文化、道德、情感乃至知识的延续。当这些“非遗”舞蹈艺术在被植入现代化教育时,他们需要将自身的民族文化符号性无限放大,通过“不断流、不泯灭、不灭亡”的状态进行“活态传承”。除此之外“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脉络进程之中,一次又一次将四分五裂的中华民族粘合于一体,这是一种不依靠武力、强权、政治,而是通过文化的记忆、传统与符号将族群进行连接”。当我们将“非遗”舞蹈艺术在中小学校园中推广时,我们并非希望学生能够完整地“复原”,而是让这份历史的血脉得到延续与传承,让他们明白自己的“根”并让他们了解自身的族群属性。

“弘扬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从文化传承,德智体美全方面发展而言,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希望与未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舞蹈艺术引入校园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种对于现存教学体制的创新变革。引导中小学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也是在建设着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点、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优秀校园文化。

(责任编辑:牧鑫)

猜你喜欢
美学教育艺术教育非遗
试论美学教育与青年综合素质培养的整合
论博物馆文物艺术价值的展现与公众美学教育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谈物理课程中的美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