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和平
201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人们再一次强烈地感受世界新军事变革中排山倒海般的“中国装备新浪潮”扑面而来!看到国庆70周年阅兵盛典上公开亮相的“巨浪-2”潜射导弹,不禁将我们的思绪又拉回到首次潜地导弹发射试验的日子里,追忆起37年前那次试验中张爱萍将军的“敢于担当”。
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抓任务”
1977年,对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有着杰出贡献和深厚感情的张爱萍将军再次复出。中央军委决定张爱萍任国防科委主任并兼任中央专委办公室主任。同年9 月18 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张爱萍提出的“向太平洋发射洲际战略导弹、潜艇发射固体潜地战略导弹以及发射试验通信卫星”为1980年至1984年的三项重点任务,即后来在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抓任务”。
1981年4月30日,张爱萍奉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之命,在核潜艇总装厂主持首艘导弹核潜艇下水典礼。这艘1970年9月开工、被“文革”延宕十年之久的导弹核潜艇列装时,中央军委将其命名为“长征-2”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的张爱萍对出席下水仪式的海军领导讲:“十年磨一艇,被耽误的时间太久了,海军还得要奋起直追呀!”
也就在“长征-2”号下水典礼大会上,张爱萍再次强调了完成“三抓任务”、进行潜艇水下导弹发射的重要意义,争取在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中再立新功。
“长征-2”号下水典礼成了完成“三抓任务”的动员会。正是在“忠诚事业、矢志国防”坚定信念的强劲支撑下,张爱萍一手大刀阔斧抓拨乱反正,一手争分夺秒抓科研生产,创造性地在国防科技和武装装备建设体系中建立了总设计师和行政总指挥“两条指挥线”制度,成功组织指挥“三抓”任务,实现了我国国防尖端技术的新突破。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中央专委决定,首次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飞行试验用改装的常规动力潜艇进行。由于试验的技术难度大,协作面广,保障兵力和参试单位多,为加强对试验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抓总, 于1980年成立了潜地导弹海上试验领导小组。
这次试验的调度指挥由国防科工委指挥所统一组织实施。首、末区之间的测控通信和信息交换方案由国防科工委测量通信总体所负责制订。渭南测控中心担负首、末区之间的信息交换。
首区的准备工作按技术阵地、发射阵地、测控通信和防救警戒共4个主要方面同时展开。常规潜艇先后完成了艇员训练、试验艇航行试验、设备标校、安装调试、匹配试验、通信浮筏试验以及带弹出海合练、发射程序演练、协同匹配演练、水下脱险训练等各项准备工作,熟练掌握了发射程序和操艇的技能。测控系统的一大批工程技术干部和操作人员,在有关厂、所协同支持下,克服困难,团结奋战,完成了各项任务。
为了执行这次试验任务,潜地导弹试验场还组织了测控系统校飞、通信传输合练、干扰测试、首、末区信息联调等试验。经过16次动态校飞,验证了测控系统方案的正确性、可靠性,使整个系统处于良好技术状态。
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张爱萍在检查了测控系统校飞情况后,挥毫题词,以资鼓励:
试验突破千重关,操作练就绝妙手。
海上兵力保障以旅顺基地为主组织实施。担任海上警戒、护航、防救、护缆任务的58艘各型舰艇,认真研究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并多次组织了防救兵力援潜演练和脱险训练。
1982年10月1日,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发布10月7日至10月26日在相关公海区域的“禁海”公告。首次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飞行试验进入倒计时……
10月7日凌晨,试验工作严格按指挥程序,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着,各战位各就各位,各负其责,做好了发射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
1982年10月7日15时14分01 秒,我们的潜艇从X 个大气压的海水中成功发射出了第一枚运载火箭,火箭从海面上冲天而出,发射升空正常,但到二级点火后不久,导弹突然失控翻转,在空中自毁。水下发射首发潜地导弹试验失败。
当导弹发出巨响的那一瞬间,张爱萍脑袋顿时“嗡”的响了一声,但他马上想到的是:当务之急,是调整心态,查找原因,重新开始。
张爱萍看了看黃纬禄眼中的泪水,又望了望现场指挥员及基地几位领导脸上懊丧的表情,说:“你们这是怎么了? 我们不是成功了吗?导弹已从潜艇中弹射升空,这就是突破!我们发射第一发的目的就是试验,导弹能从水下发射出来,又在水面上点着了火,并飞了起来,这就是成功!”
张爱萍接着说:“试验试验嘛,之所以叫‘试验,就是因为谁也没有把握一次成功,为了下一次、下下次或今后的成功进行的工作才叫‘试验呀!我们不是常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更何况我们还不能说是失败呢!只能说没完全成功!”
张爱萍继续说:“现在要紧的问题,是你们几位领导把头抬起来,带头振作起来,稳定大家情绪,查找原因,我们重新再干!至于国务院、中央军委方面,由我来汇报,一切责任由我来承担。我是现场总指挥嘛,没有你们的任何责任。”
张爱萍说完,就指示基地几位领导及有关干部马上分赴各参试单位,做好安抚工作。
科学试验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成功的喜悦常常以失败为代价。在首发潜射导弹试验失败的重要关头,张爱萍将军挺身而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体现了他一贯的作风。
宽容失败查清原因以利再战
在水下发射首发潜地导弹试验失败、新一轮试验准备的当口,张爱萍将军更是坚持亲临一线、靠前指挥。他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立即组织召开了分析汇报会议。会后,张爱萍拉着黄纬禄来到舱室进行单独交谈。
张爱萍说:“我们之间合作多次了,应该说我们早已是老朋友了。对你的为人和学识我是非常了解的。这一次没有获得完全成功,也是正常的,你不要有太大的压力。”
黄纬禄说:“不管怎么说,都是我总设计师的责任。”
张爱萍:“不能这么讲。问题还没有找到嘛。要说责任,我是总指挥,首先要承担责任的是我。”
张爱萍说:“干什么都要交学费的。我们找到了教训,不是为其他同志,为今后工作提供了捷径吗?你是总设计师,你的当务之急是需要休息几天,这一阵子你太辛苦了,身体本来就不好,休息一下,清静下来,再带领技术人员查找原因。”
黄纬禄点头答应了。但是,他没有休息,当天晚上就带领专家们查找失利症结。黄纬禄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分析了导弹空中自毁的原因,并对第二枚导弹采取了相应措施。
海军参试人员由于在发射中出了一点小问题,更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有人回想,在这枚导弹发射之前的关键时刻,在发射控制台前,海军有位操作手弯腰看仪表,起身时身上挂的秒表链不慎把一个开关打开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后,对是否要对这枚导弹进行重新检测发生争议,经过技术人员仔细分析,认为可以继续发射。
黄纬禄召集技术人员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后,在当天的会议上特意讲明了这次试验失败完全是航天部的责任,与其他同志没关系。海军基地操作手的秒表链引起的误动作虽然是个错误,但不是造成失败的原因。一番话排除了海军同志和其他配合单位的顾虑。
张爱萍当着在场的领导对黄纬禄这种实事求是、敢于负责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黄纬禄经过排查、分析,认为弹头、固体发动机都没有问题,问题很可能出在控制系统,但这需要数据说话。根据从遥测站取回的数据分析,确实是控制系统出了问题。黄纬禄果断地说:“事故很可能出在一级固体发动机和二级固体发动机之间的分离插头上。”
于是,大家的精力很快集中到控制系统上。有的回忆发射前的经过,有的推断着发生事故的具体部位。从遥测站取回的全部数据与大家的发言基本吻合。事故原因终于找到了,问题出在第一级发动机保险机构的保险栓上。保险栓插拔不灵,导致导弹失去控制而自毁爆炸。而插头之所以插拔不灵,又是由于机构内遗留下了“多余物”所致。
黄纬禄立即向张爱萍作了汇报,张爱萍作为中央军委首长拿起几寸长的小家伙,掂了掂,顺口咏道:小小一个保险栓,多少心血梦魂牵。精心探索无眠夜,保驾骄龙腾九天。
在第二发潜地导弹即将发射的日子里,试验队员们依然有些忐忑。在预定发射的当日凌晨,上级又打来电话,建议推迟发射,这使黄纬禄难下决心。如果自己坚持按原计划发射,一旦发生问题,后果要由自己承担;如果推迟发射,自己固然可以不担风险,但10月26日的封海期限将满,而且海上条件越来越不利于发射。放下电话后,他的大脑像电子计算机一样高速运转着。
经过再三分析、比较、权衡,黄纬禄终于鼓足勇气,向作为中央军委深入一线的首长张爱萍报告:“我认为发射条件已经具备,不宜推迟。如果上级决定推迟,我执行命令。”最后,张爱萍同意了黄纬禄的意见,并接通了北京的电话。张爱萍严格按照组织和纪律程序,向中央军委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主席全面匯报了前线的相关情况,并表达了自己“希望批准按时发射”的态度。中央军委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张爱萍下达了准时发射的命令。
1982年10月12日15时01秒,随着一声巨响,由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代固体潜地导弹破水而出,导弹经过水中段、控制段、被动段飞行,准确落入预定海域。中国首次用潜艇从水下向预定海域发射导弹获得圆满成功。
张爱萍将军咏赞:“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浪。”
与张爱萍同在现场指挥部的刘华清,作为共和国新任海军司令员,他在欣喜之余,不免暗生些许遗憾与期盼。因为中国首次潜地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毕竟用的是常规动力潜艇而非核潜艇。张爱萍宽慰地对他说:“不用发愁,‘粮食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这是张爱萍风趣地援引了当时反复播放的苏联经典影片《列宁在1918》中的一句台词。
10月25日,在试验末区祝捷大会上,张爱萍将军即兴诵诗《相见欢》:
扬威海上英豪,战狂涛。神剑飞来,闪电破云霄。天罗照,长空扫,胜券操。四海欢呼,一代玲珑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