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景
摄影术基于光学现象、照相器材和感光材料的共同作用。光学现象即《墨经》记载的小孔成像原理,照相器材源于暗箱。1839年,摄影术发明的标志是发明感光材料。
尼埃普斯的日光摄影法最早使用沥青作为感光材料,但是感光度太低,曝光时间漫长。在与达盖尔合作并经后者改进后,最终完成为达盖尔银版摄影法。这种金属版摄影法,可以获得独版左右颠倒的清晰正像。
而塔尔博特发明的卡罗式摄影法虽然画面模糊,却可以由负片得到正像。正负像系统作为重要特征之一,贯穿自摄影术发明至胶片时代,数字时代的照片中正负像效果依然可见。
作为摄影术早期研究者之一,巴耶尔在当时并没有获得法国科学院足够的重视,但是他在同一时期的研究形成了另一种技术特征。巴耶尔的摄影术是基于纸质材料的正像照片,纸基照片这一点与塔尔博特的方法相似,正像又符合达盖尔银版法的特征。
1850年,弗雷德里克·斯科特·阿彻(Frederick Scott Archer)发明湿版火棉胶法,不仅具备非常好的清晰度,而且可以使用透明玻璃板获得负像,照片可以有效复制和传播。因此湿版火棉胶法迅速成为最流行的摄影术,配合湿版法流行的印相工艺是蛋白工艺。由于湿版法使用起来过于繁琐,二十多年之后,被成熟的干版工艺所取代。
另外,蓝晒印相、碳素工艺、铂钯印相等工艺也是那一时期非常重要的技术。
19世纪80年代末期,纸基胶卷开始商业生产,经过几年的改良,1895年现代意义的胶卷诞生,摄影术的20世纪是属于胶片的时代。
最早的感光材料基本都属于色盲片,即对部分色彩不敏感,胶片时代全色片发明后,基本对所有色彩都感光。早期感光材料普遍感光度偏低,曝光时间较长,但是到20世纪感光度不断提高,从世纪初的ISO20,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达到ISO1600~3200。胶片的颗粒度也随着技术进步,可以获得微粒效果。
1奥诺雷杜米埃绘制的《一种用于实现优美姿态的新过程》。因为曝光时间长,早期的肖像摄影需要在身后放置防止身体抖动的支架
2安布罗法湿版工艺,可以实现正负像系统,如果使用透明玻璃板,只要在背面垫上黑纸便可以呈现正像
3约翰汤姆逊使用湿版火棉胶工艺拍摄的《满族新娘》(1871)
4柯达克罗姆胶卷
5徕卡原型机
6禄来2.8F胶片双反相机
彩色摄影逐渐成熟,1904年由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奥托克罗姆胶片,是最早可商用的彩色感光材料,柯达克罗姆胶片和彩色负片进一步普及彩色摄影。
胶片的诞生,配套使用的相机也获得进化。干版工艺之前,因为感光度低,曝光时间长,相机是没有快门的,移除和装回镜头盖即可控制曝光。随着感光度的提升,快门成为相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机身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体积的小型化和便携化,折叠式相机、旁轴测距相机、双镜头反光相机、单镜头反光相机先后发明。
1975年柯达公司的工程师史蒂文·萨松(Steven Sasson)发明了第一台数字相机。这台相机属于实验室的工程样机,并未推向市场。
相机数字化的先声是机身的电子化,测光系统算是较早的电子化器件,之后曝光系统、对焦系统、取景系统、感光材料、影像存储系统、机身结构都开始数字化。
在测光系统电子化后,曝光系统在手动曝光的基础上,自动曝光系统开始在不同品牌的相机上出现,现在常用的光圈优先、快門优先、程序曝光均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商用。机械快门向电子快门转变也将逐步实现。
20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革新当属自动对焦技术。美能达最早推出实用的自动对焦相机,佳能随后更换了全电子卡口,成为后世镜头与机身通讯技术的标准。2000年后,数字感光元件逐步成为民用相机的主流技术,数字相机的形态接近完成。2010年前后,奥林巴斯、松下、索尼等厂商开始去除单反相机的反光板结构,并将取景器电子化。
早期的感光元件单像素画质有限,感光元件面积大,意味着画质更好,相机厂商以胶片规格宣传画质效果。近年来技术进步,使得感光元件的面积与画质获得平衡,部分厂商例如富士开发的135和中画幅系统主要以APS-C和富士G格式画幅为主。近十年,手机摄影的画质也获得了质的提升,软件也令手机摄影获得更多可能。如今数字摄影所经历的技术变化,类似古典工艺向胶片转型时的探索,感光元件也不再拘泥于胶片规格,进化出新的形态。
7感光元件
8柯达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相机与拍摄的照片
9柯达研发的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相机与拍摄的照片
10佳能早期研发的自动对焦镜头
11第一台成熟的自动对焦相机美能达a7000
12柯达DCS100数字单反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