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有“饭前喝汤,胜似药方”之说,认为饭前喝碗汤,既润胃又能先“垫底”,饭菜不易多吃,长久会更苗条、更健康。但也有人觉得饭前一大碗汤下肚,胃酸会大受稀释,可能会影响消化,认为还是饭后喝汤对胃更好。
你平时习惯饭前喝汤还是饭后喝汤?为什么?这真的有讲究吗?
不久前的春节,到温暖的广州来过年的北方朋友还真不少,李先生就是其中一位。都说“食在广州”,广州的美味是出了名的,来了自然要好好尝尝。
李先生发现,无论是朋友招待他在家里吃饭还是带他出去下馆子,差不多都是先上一道汤。老火靓汤的口感确实好,但有一点他不习惯:为什么老是饭前喝汤?喝完一大碗感觉都半饱了,其他美味陆续上,他已经“有心没胃”了。太饱了实在吃不下,有时只能解“眼馋”。
为什么要在饭前喝汤?广州朋友说这样更合理、更健康,饭前先喝汤,既润胃又能先“垫底”,饭菜不易多吃,长久会更苗条。
李先生在家经常是饭后喝汤,好像不少北方人都这样。他觉得这似乎也没什么不妥。再说,饭前一大碗汤下肚胃酸受到稀释,可能更影响消化,说不定饭后喝汤才更合理呢?
“无汤不成宴”,特别是广东人,家家户户都经常煲汤喝汤。但到底应该饭前喝还是饭后喝?
对此,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刘凤斌教授解释说,广州地处南方,热天多,人容易出汗伤津而出现口渴,饭前適当先喝一小碗或半碗汤补充水分、滋润一下消化道,食物更容易下咽。而在天冷时,饭前先来一小碗热汤下肚,则能迅速暖胃、暖身。所以,不少“老广”喜欢在饭前喝汤。但饭前喝太多汤,确实会占不少胃容量,特别是口渴的朋友容易不知不觉多喝几口,让人不用吃太多饭菜就较快产生饱胀感。有些人饭前喝汤过后容易饿就是这个原因,所以他们习惯先吃饭菜,末了再喝一小碗汤。特别是在寒冷地带,人体消耗多,身体需要足够的能量储备,吃饱后喝碗汤,有些人称作“溜缝儿”,觉得这样更舒坦足实、耐饿抗寒。
“可见在特定条件下,先汤后饭还是先饭后汤都有一定的道理,不是一成不变,也不必一概而论。”刘凤斌说,喝汤也是日常饮食的一部分,健康人群可视个人情况而定,只要适量、感觉舒坦,各有各的好。
不过,现在生活水平提高,食物品种丰富,面对琳琅多样的美味,很多人管不住嘴,每餐摄入过多,长期出现营养过剩,甚至导致肥胖、“三高”等疾病。
“所以,有些特殊的人群,如何喝汤还是有点讲究的。”刘凤斌说,比如体重超标的胖人,他们多是“管不住嘴”,长期饮食过量、摄入的能量过多,又“迈不开腿”,能量消耗长期低于摄入。他建议,这类人平常更适合在饭前喝碗汤“垫垫底”,没有饿的感觉了,接下来吃的饭菜会少一点。相反,如果经常是先吃饭,每次饭菜吃足了再喝汤“溜缝儿”,长期胃被填得太充实了,可能越撑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好。所以,喜欢喝汤的胖人,建议在饭前喝汤,而且最好少喝脂肪含量高的“老火靓汤”、适当多喝清淡的蔬菜滚汤,长期确实对控制体重更有帮助。
瘦人则相反。刘凤斌建议,想适当增加体重的人群可经常在饭后喝汤,胃比往常填充实一点儿、胃口会稍稍撑大一点点,更利于体重的增加。不过到了一定程度也应有所节制,不然胃口越撑越大,体重增加过多。
另外,平时消化不良,易胃胀胃液分泌不足的人群,也不宜饭前喝汤,以免胃液被冲淡反而更不利于消化吸收。
“中医讲究辨证,喝汤因人而异。”刘凤斌说,除了胖人、瘦人喝汤有讲究,一些有基础病的人群也应适当注意。
比如,高血压人群每天盐的推荐摄入量不超过6克,喝汤要尽量喝清淡点,少喝味儿太足、太过鲜美的老火汤,因这类汤常油盐含量高,易致盐摄入量超标。同样,高尿酸血症或痛风人群要少喝嘌呤含量高的老火汤,特别是用海鲜、肉类、蘑菇等食材煲得很久的老火汤。而“老胃病”最好少喝加了豆腐的汤,因豆腐性味偏凉,而且吃多了难以消化。最好根据个人的体质特点,辨证选汤料。像五指毛桃等清热去湿的汤料,体质偏热的人群喝更合适。而体质偏寒的人群,则可适当选砂仁、陈皮或胡椒、生姜等药材煲汤。
除了因人而异,中医也讲究按时序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汤料。眼下是春天,阳气升发,但又湿气重,常常容易困阻人的阳气而出现疲倦乏力、纳呆食少。刘凤斌建议可适当用砂仁、藿香、紫苏、薄荷、陈皮等芳香、化湿、理气的食材煲点鱼或瘦肉汤,助祛湿、化浊,行气、舒肝、开窍。他推荐了以下几道应时的汤:
1.鱼头豆腐汤
鱼头500克,豆腐250克,芫荽30克,紫苏叶15克,滚汤,一般人均可食用。
2.胡椒猪肚汤
猪肚1个,胡椒10克,生姜30克,砂仁6克,煲汤,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3.五指毛桃排骨汤
猪排骨300克,生姜20克,五指毛桃100克,冬瓜250克,薏米50克,适用于气虚湿热体质者。
4.羊肉淮山汤
羊肉400克,淮山药100克,当归、玉竹各20克,太子参30克,生姜50克,枸杞15克,适用于体质虚寒、气血不足者。
5.猪肝枸杞汤
猪肝片200克,生姜30克,枸杞叶150克,陈皮5克,一起煲汤,适合一般人春天食用。
(摘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