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院附小有“一大怪”,那就是教学楼里有一个占地200平方米的厨房,这是用来专门教学生厨艺的。把厨房搬进学校,在湖南的小学里可谓开了先河。
不仅如此,木工、手工、种菜、缝纫、刺绣等“旁门左道”的课程也被搬进民院附小校园。他们还不拘囿于小小的校园,而是把触角不时地伸向身边的社会,开展四季郊游、悦途研学、清风义工、慰问关爱敬老院老人等社会实践活动。
劳动教育,民院附小早在2004年就开始了。近年来,他们系统地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劳动教育成效显著。家长和老师们普遍反映,这些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劳动意识、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劳动成了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五年级的一堂厨艺课,上课内容是学做一盘辣椒炒肉。
“辣椒炒肉,这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154班學生毛宇栋很是期待。
在小组合作中,毛宇栋自告奋勇当起了掌勺。洗菜、切菜、放油、下锅、翻炒……在小组另外三个同学的帮助下,一盘辣椒炒肉出锅了。
“让我尝尝,让我尝尝……”
“哇,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辣椒炒肉!”
下课铃响了,大家还沉浸在厨艺课堂,久久不愿意离开。
毛宇栋自豪地说,现在自己是家里的“厨神”,炒的辣椒炒肉比爸爸妈妈的还好吃。“要炒好辣椒炒肉这道菜,我可是有秘诀的。”毛宇栋悄悄地告诉记者,“首先要把油烧至七成热,再放一点肥肉炼出猪油,然后把辣椒先放进去翻炒几遍后再放肉,如果觉得少了盐,还可以放一点生抽……”
“以前在家里是小皇帝,什么都不做,现在什么事情都抢着做。”毛宇栋的变化让家人感到欣喜。
毛宇栋的变化得益于民院附小开设的一系列劳动课程。
早在2002年,方少文就在全校开展了学生家务劳动情况调查。这次调查发放了361份问卷。调查发现,全校有一半的孩子不喜欢做家务劳动,许多孩子连叠被子、整理房间、洗红领巾等简单的家务活都很少主动做,四、五、六年级的学生每天的平均劳动时间分别为17分钟、15分钟和11分钟。
在一次关于劳动教育的调研中,方少文在一个学生的日记中发现了这样一段话:“星期天,我干什么呢?洗洗昨天换下的袜子吧,因为妈妈很忙,我应该帮妈妈做点事……”从字里行间,方少文发现一个普遍现象:孩子们都认为洗自己的袜子是在帮妈妈做事,没有真正的劳动自觉。
这种状况让方少文陷入了思考:“我在年少时,经历过一段学工学农又学军的时光,田里劳作、放牛、打猪草、砍柴、做饭……这些劳作给了我最早也最深刻的人生体验。”看到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白天上课、晚上作业、周末补课的生活状态,作为一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方少文感到一定要做点什么,改变这种状况。
方少文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学校的楼顶开辟了一个菜园,让学生轮流体验劳作的乐趣。2004年,学校又开展了“周末我当家”“食堂我当家”“我是小交警”系列活动,同时在不同年级开展缝衣服比赛、穿戴比赛、钉纽扣比赛……
16年过去了,民院附小的劳动教育从没间断,还有了新的内容和内涵。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和需求,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劳动教育课程,一二年级引入陶艺课,三四年级设置了电工、木工、缝纫、刺绣等课程,五六年级有厨艺课。进课表,进课堂,有专门的教室、专业的教师,这些劳动实践课已经在民院附小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
厨艺课老师李立新告诉记者,以五年级第一学期为例,从第一节课的认识调料开始,到最后一节课的成果汇报,所有孩子都能掌握以下内容:认识烹饪调料、熟悉炒菜流程,会切片和切丝等技能操作,学做5个简单家常菜。最后一节课,学校还会以“厨神争霸赛”的形式进行成果汇报和考核。2017年六一儿童节,时任岳阳市委书记胡忠雄在观摩学校开设的陶艺、厨艺等课程后,高兴地品尝了孩子们烹饪的菜品,为他们的动手能力点赞。
“教育的目的越隐含,教育的效果越明显。”方少文期望,通过六年的劳动教育课程,每一个民院附小的孩子能真正把劳动当作一种自觉,并通过这种自觉,唤醒孩子的责任担当,最终为成长铺垫更多的人生底色。
民院附小的每个孩子每一天都有一份特殊的家庭作业———劳动作业。劳动作业分为三部分:完成个人自理劳动、分担家务劳动和参与社会实践及义工活动。
为了让这份作业落到实处,学校将劳动内容进行了细化。以三年级为例,每个孩子的个人自理劳动包括把衣服分类放进洗衣机清洗、叠衣服并把衣服整理好放进衣柜、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出行的行李物品、叠被铺床等。家务劳动包括准备菜单、写购物清单、学会切菜、做旅游攻略、煮饭、大扫除、照顾弟妹、学会烧水泡茶等。社会实践及义工活动则包括清理“牛皮癣”广告、打扫公共卫生、田间劳动、职业体验,等等。
“要让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365天全面覆盖,最关键还是在家庭。”民院附小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张文玉告诉记者,经过16年的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每位家长的心中。
对孩子来说,每一个家庭都是劳动基地,家长成了学校劳动教育的参与者、监督者和评价者———学生每天都要填写劳动作业情况记载表,家长点评签字后上交班主任。每个班级的家委会根据学校要求安排家长轮值,对班级每个孩子的劳动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梳理。班级当值家长每周统计全班劳动教育的情况后会在班级群反馈,班主任老师会点评。期末时,家委会还会根据每周情况统计表,汇总学生一个学期的劳动作业并给予评价。
一到期末,学校还要求每个孩子制作视频以供抽检和分享。最后,每个孩子的劳动作业将得到一个整体评价:平时检测70分,视频汇报40分,社会实践和义工活动占5分,最终结果将计入《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手册》,纳入期末“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评比。劳动作业不合格则一票否决。
同时,学校开展“我是劳动小标兵”“我是劳动小能手”系列评比活动,在校园橱窗、各个班级群进行展示。2017年六一儿童节,全校2373名学生,有1314名学生分别获得“劳动小标兵”和“劳动小能手”称号,占全校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学校的劳动课程落脚点在学,家里的劳动作业落脚点在习,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经过多年的实践,方少文感到,家长的深度参与,正是劳动教育走向深入的核心因素。
为此,民院附小非常注重对家长的理念引领。每个学期的家长会上,方少文总会为家长准备劳动教育的专题培训,“如何让孩子爱上家务劳动”“美国孩子常做的家务劳动有哪些”“国内外儿童劳动教育之比较分析”“各国小学生每日家务劳动时间一览”等内容都成为家长会上的培训内容。
“我们既要让家长知道我们为什么做,还要让家长知道怎么做。”如今,方少文提出的让每个学生“天天做事”的理念已经融入每一个家庭。不少家长切身感受到,劳动教育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会自理本领,更是在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奠基。
148班学生周俊伟、周俊豪的母亲对此深有体会。去年生日那天,她下班回家,一打开门就发现两个儿子做了一桌子饭菜,并摆好了水果拼盘,点上蜡烛,唱着生日快乐歌……就在那一瞬间,她热泪盈眶,深深地感受到儿子们的懂事与孝顺。她深有感触地说:“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到现在的懂事与孝顺,看似简单的劳动教育,带给孩子的独立、自信、自强都是一生的财富。”
“我拔了一个巨大的萝卜!”“原来我们岳阳也可以种火龙果哩!”“第一次知道青草鲢鳙是四大家鱼。”去年初冬的一个上午,在老师和家长的组织下,记者跟随六年级150班、152班、153班的近200名学生来到郊区的农庄,体验农事劳作。
这是实实在在把课堂搬到了田野。学生们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9个关卡的闯关作业。9个关卡的闯关作业分别是:了解一颗豆子的奇妙之旅,并制作一杯豆浆;寻找“萝卜王”,了解拔萝卜的技巧;制作传统美食———辣萝卜;小组配合完成一个稻田里的守望者———稻草人的制作;给幼苗搬新家,学习蔬菜幼苗移栽技能;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和其中蕴含的智慧,回答相关问题;搓一段3米长的草绳;分离空谷壳,学习谷风机的使用方法和原理;找出一棵高40厘米的植物苗,想办法挖出它。
“虽然有点累,但是很有成就感。”150班学生黄奕宁告诉记者,在这一次活动中,自己不仅了解了萝卜的生长特点,学会了拔萝卜的技巧,还自己洗、切、腌,制作辣萝卜条,体会到劳动的快乐。
“我们组织学生体验农事劳作,不仅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农业知识,丰富课外知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还要让他们深入了解农业从事者的辛苦劳作,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方少文说,“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和耕作的过程中,熟悉自然环境,学会珍惜土地,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炼坚强的意志,增强劳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爱惜食物的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目前,民院附小已在岳阳市君山区周边等地区建立了多个农事劳动基地。
建立校外农事劳动基地,仅仅是校外劳动教育四大基地建设的一个方面。目前,民院附小还建成了职业体验实践基地、社会公益实践基地、人文科技实验基地。学生每月举行一次活动,并纳入学生评价。
如今,医院、银行、公园、商场、农场、敬老院等地方都有民院附小学生的身影。他们或进行职业体验,或作为志愿者参与秩序维护,或帮助农民伯伯采摘果实,或去敬老院打扫卫生。方少文说:“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各个领域都是劳动者用辛勤的汗水奋斗出来的,我们要把每一个领域都变成学生劳动教育的资源,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做准备。”
于是,在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来自民院附小的小小“法官”们有了与大法官交流的机会。孩子们不仅了解了庭审的相关知识、流程,也了解了一些法律、法规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活动让孩子们相信“美好”,也懂得预防“不美好”,知道了在法治社会里,守法走遍天下、无法寸步难行。
在“我是小小中医”职业体验中,孩子们走进中医院,当起小医师,不仅学会了辨别药材的方法,还掌握了简便易行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深刻了解了“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中華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