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材料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

2019-03-30 03:46马董云李文琴王元元李靖祝向荣王金敏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6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马董云 李文琴 王元元 李靖 祝向荣 王金敏

摘 要:材料化学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材料化学理论课程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本文阐述了材料化学课堂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对课程思政元素在材料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路径进行了挖掘和探索。

关键词:课程思政 工匠精神 材料化学 教学改革

一、在材料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新时期的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是这个群体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体现着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状特有的认同程度和适应方式。这一时期大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我们所有高校任课教师的职责,也是目前高等教育的基本方针[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所强调: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然而理工科专业的多数专业课教师认为德育是思想政治课的任务,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专业知识最大限度地传授给学生,导致大学生在进入专业基础与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后思政教育出现了断层[3]。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势在必行。

材料化学主要研究材料的化学合成与制备原理、材料的化学性能以及材料在不同领域应用,这些内容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具有可行性。任课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将思政内容及案例引入材料化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引领、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修养。

二、在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课程思政重在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要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率先垂范,才能合理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材料化学的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播与价值观的同频共振,做到教书和育人相结合[5]。教学是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因此教师要从课程讲授和课程学习两个方面找到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和具体路径,以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1.课程讲授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在当前课程思政教育的大背景下,专业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课程讲授中融入一些思政元素,但切入点需要恰当、流畅,侧重于思想,同时要贴近专业课程内容,无需一味执着于具体的方法和工具。

(1)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渗透科技强国的教育思想。教师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结合所在高校及专业的实际情况及材料化学学科的特点,引入一些的典型事例,让学生爱上科学、崇尚科学、了解国内科学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以材料的性能章节为范例,在讲授材料的电性能时,如果单纯介绍材料的导电性、导电机理等知识点,内容相对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当今科技前沿技术,进行科技强国教育。首先讲解导电机理,然后以实例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中实现超导的可能性。2011年,中科院物理所的研究人员首先提出了单层二维锡Stanene存在的理论性假设,2013年,清华大学徐勇教授等预言这种由六边形结构锡原子的构成Stanene是一种拓扑绝缘体,将成为导电率100%的新型材料,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钱冬、贾金锋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与清华大学徐勇教授合作,通过将锡原子平铺在半导体碲化铋表面上,成功制备出了由锡原子构成的厚度小于0.4纳米的锡烯薄膜。通过这些科技前沿的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又能渗透科技强国的教育思想。

(2)培养学生以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学习自然科学。材料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课程,而自然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一,因此,材料化学课程内容本身蕴含着思政教育的功能,却往往被教师忽略了。以材料的制备章节为范例,在讲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可融入物质观、规律观和量变质变观,引导学生理解从原料到制备方法再到工艺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首先,原料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物质,如二氧化钛原料中的四氯化钛、钛酸四丁酯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其次,同一种制备方法可以制备出多种不同材料,在原理上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指导新材料的开发。最后,引领学生以量变到质变的视角去看待材料的制备过程,即对于原料而言是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对于产物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两者都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即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思想在材料化学课程内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课程学习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

课程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加以引导。以电子与微电子材料章节为范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角度理解并掌握电子与微电子材料的结构、性能、制备及应用之间的必然联系,具体形式可以采用拆分课堂,进行小组讨论或翻转课堂的形式开展,注重个人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此外,还可以将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中学生个人及团队的表现纳入考核范畴,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结语

综上所述,材料化学课程内容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思政元素,在材料化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势在必行。此外,教师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关键,教师要着力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寻找更多的思政元素的切入点,采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融合起来,实现从教书育人到立德树人,做到知识传播与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简介

马董云(1984.01—),男,汉族,山西运城人,博士,毕业于东华大学,就职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工学部环境與材料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维纳光电材料与器件。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