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雯
摘要:色彩是消费者与产品沟通的第一语言,在设计环节中,以情感表达为关键词的产品定位,是设计初期的重要工作。本研究即首次通过情感表达的形容词与色调的对应关系实验,探讨中国人情感形容词和色调认知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在产品色彩设计阶段给予有依据的参考。本研究根据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对色调进行划分,并依据中国人的视觉与文化特征对色调进行命名。通过实验来确定色调和情感的表达形容词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了解到中国人对色调的情感认知。色彩的研究有利于理解中国人对不同色调以及与之匹配的情感表达,从而在色彩设计、色彩营销等环节便于设计使用。
关键词:色调 情感 形容词 色彩设计 色彩营销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9)12-0105-04
引言
色彩作为人类视觉交流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贯穿了从产品预测、定位,产品设计,生产,市场推广等全产业链。色彩作为用户与产品之间的重要媒介,是消费者与产品沟通的第一语言,消费者对产品色彩的喜好度与诉求,直接影响产品被接受的程度。在设计环节中,以情感表达为关键词的产品定位,是设计初期的重要工作。本研究即首次通过情感表达的形容词与色调的对应关系实验,探讨中国人情感形容詞和色调认知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在产品色彩设计阶段给予有依据的参考。
色调是指基于颜色明度和饱和度而分类出来的色彩群【1】,色彩能够起兴奋、活力和平静等情感,同样不同的色调也可以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3]。20世纪30年代在孟塞尔色彩系统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形容词对色调进行系统的分类,针对每一个色相研究出了色调的划分及命名方法[4,5]。色相-色调系统是由日本ShigenobuKobayashi[6,7]基于孟塞尔色彩体系[8]与ISCC-NBS色调划分方法开发的色调系统,在颜色感知的基础上把色相分为12个色调(vivid、soft、pale、light、bright、strong、deep、lightgrayish、grayish、dull、dark、dark grayish)。Setsuko Horiguchi[1]通过130种有系统、有代表性以及心理代表性的颜色作为研究样本,描述了色调系统,以及色调对工业设计的影响。Yoshinobu Nayatani[8]认为在理论空间中具有相同颜色属性但不同色相的颜色,其感知亮度大致相同,饱和程度也大致相同,并且认为色调在基本色彩感知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LiChen Ou[2]等人通过对单一颜色的情感分类实验发现,中国人和德国人对冷-暖、软-硬、轻-重、积极-消极情感词的反应不同。Kobayashi认为颜色的名称就像是人们文化、生活方式和生活经验的一面镜子,他认为色彩的名字可以更直接的传递色彩的含义。
由此可知,色调的研究在国际上早已形成不同的体系并各自有成熟的应用。然而针对中国这个庞大的设计、产业、教育市场,则需要建立起一个针对中国人独特的情感形容词与色调解读的对应系统。
本课题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中国人对色调的情感性认知,从而建立中国人色调与情感形容词之间的对应关系。中国人情感色调认知系统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依据中国的文化特征为色调命名;二是基于中国人独特的视觉感知进行色调划分,在中国人特定的情感词词库中选词,并将情感形容词和色调进行对应。本研究的成果适合设计师、消费者、市场推广人员等进行颜色的选择、交流和互动,也是色彩教育领域的实用工具。
一、颜色体系概述
(一)孟塞尔色彩体系:1898年,美国画家阿尔伯特·亨利·孟塞尔(Albert HenryMunsell)创造的色彩体系。孟塞尔色彩体系(Munsell colorsysetm)至今仍然是国际公认的标准,为许多现代色彩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常用的色彩体系[9]。
孟塞尔色彩体系中,每种颜色都可以用颜色的三种属性来描述:色相(颜色名称,红、绿、蓝)、明度(颜色的明暗程度)和饱和度(颜色的纯度)。每种颜色都可以用数字加上颜色缩写来表示色相,用数字表示明度和饱和度。[9]标注方法简单,易于直观给出颜色的形象[10]。孟塞尔色彩体系强调视觉的等感觉差,不仅适用色彩表示和管理上,同时也作为一种标准与工具去界定色彩关系,评价配色效果,记录色彩形态[10]。
虽然孟塞尔色彩体系通过颜色的三属性来均匀地排列颜色,但是其专业的颜色描述不利于在日常颜色沟通中的应用。在本研究中,基于孟塞尔色彩体系的专业性,确定以此作为选取颜色样本的基础。
(二)ISCC-NBS色名体系:ISCC-NBS(Inter-Society Color Council-National Bereau of Standand)色彩命名方法,由美国色彩研究学会(Inter Society Colour Council,ISCC)提出,由美国国家标准局(National Bereau of Standand,NBS)整理而成。ISCC-NBS是根据孟塞尔系统整理出来的一套色名分类方法[11]。
1939年Judd和Kelly在“颜色命名方法”(Method of designating colors)一文中提到了ISCC-NBS的颜色命名方法[12]。1941年,Nickerson和Newhall在“ISCC-NBS颜色命名论述”(Central notations for ISCC-NBS color names)论文中首次描述了ISCC-NBS颜色命名方法【13】。从那时起,修订了ISCC-NBS色名图表,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纺织品和其他领域。
955年Judd和Kelly在“ISCC-NBS颜色命名词典”(The ISCC-NBS method of designating colors and a dictionary of color names)论文中研究了ISCC-NBS色名体系并提出了不同孟塞尔色相的命名规则,图1是ISCC-NBS中对孟塞尔色卡中5G这一色相命名规则[14]。
这个命名方法依据孟塞尔明度和饱和度的关系,表明了色名和孟塞尔色彩系统的关系。并依据颜色的明度和饱和度对每一个色调区域进行命名。
(三)色调系统:色调系统(Hue Tone System)也被称为PCCS(Practical Color Coordinate System)色彩系统,在1964年发表于日本。此系统引入了“色调”的概念,来表达由明度与饱和度无法清楚地表示色彩的直观印象,与孟塞尔色彩体系相比,PCCS色调系统最大优势是实现了直观简洁的可视形象[15]。PCCS色调系统将颜色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与归纳,与孟塞尔色彩体系相比更有利于色彩设计[10]。图2是PCCS色调系统的色调分类。
PCCS色调系统的命名与划分是以色彩调和为目的的色彩体系,不对应情感词,因此在应用中不方便直接使用。
二、中国人情感与色调对应系统
(一)色调划分与命名:综合上述已有的色调与情感词研究,首先需要确定本课题即中国人情感与色调对应研究的基础色调。首先,依据ISCC-NBS色调命名划分方法和色调系统,确定了10个色调。其次,从孟塞尔色卡(Munsell Book of Color-mat)中选取12个色相(5R,10R,5YR,7.5YR,5Y,5GY,5G,5BG,5B,5PB,5P,5RP),并按以下的步骤分别从每个色相中选取与10个色调对应的色卡。
1.首先依据孟塞尔色卡中明度和饱和度的色卡编号对色调区域进行大致划分,图3为色调区域划分。
3.基于上一步骤得到的明度和饱和度值分布表和图3的色调划分区域,从每个色相中选择出对应色调区域的色卡,以图5中5G色卡为例,红色线圈出的色卡作为代表色调的颜色。
4.依据前三个步骤以及色调系统的理论(属于同一个色调不同色相的色卡具有相同的视觉感知)把其他色相中的色卡取出。将这些取出来的色块(色卡编号如表1)按照色调的位置进行排列(10个色调在不同色相中分布见附录1)。
5.最后,依据颜色的视觉表现、色调的心理感受和对应的中国文化内涵,将10个色调分别命名为为苍,烟,幽,乌,浅,混,黯,亮,浓,艳。图6是5G的色调分布命名图。图7是中国人情感与色调对应系统的排列分布(每个色调中的色相按照伊顿色相环排列[16])。
(二)情感表达词语与色调对应实验
在已确定本研究的色调划分以及色调名的基础上,进一步匹配相对应的情感形容词汇,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
1.观察者:选取20名具有设计背景的中国人作为实验观察者。所有观察者经过基本色感鉴定具有正常的视觉辨别能力。
2.材料:实验所用的120个色卡均是按照3.1步骤取出,并按照图7所示的排列顺序排列。实验所使用的形容词共有139个,其中89个形容词取自汉语情感词系统(CAWS)[17],另外50个形容词取自设计师常用的情感形容词。
3.步骤:首先,为了方便观察者观察,10个色调的色卡按照图8所示的排列顺序放置在大型颜色拮取设备DigiEye LAI(Large Area Imaging)的内壁上,并开启内置的D65光源观察。观察者坐在距离色卡大约150cm的位置。如图9,视角为平视。
(三)结果与分析:通过对每个色调形容词的统计,可以得出每个色调都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如表2。图10是实验结果,纵轴表示形容词在每个色调中出现的频率,横轴表示出现在每个色调中的形容词,图中列举出了出现频率在50%以上的形容词。
从图7中色调所在的位置,可以看出每个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视觉表现,如“苍”色调处于明度最高,饱和度最低的位置,结合图10的实验结论,“苍”色调最容易给人带来圣洁、清凉、清淡和清明之感。“苍”色调明度降低形成“烟”色调,使“烟”色调中的颜色带有一点点的灰色,给人带来朦胧、淡雅和柔和之感。“烟”色调中明度降低形成“幽”色调,使“幽”色调中的颜色中灰色含量较高,给人带来幽静、保守和古朴之感。明度最低的“乌”色调,给人带来坚硬,深沉和沉重之感。在饱和度增加的横轴上,略带色相的“浅”色调,给人带来轻快、轻盈和秀气的感觉。随着明度的逐渐递减,“混”色调、“黯”色调给人带来温和、温馨、舒适、沉稳、幽暗之感。饱和度高、明度适中的“亮”色调、“浓”色调,色相感更加清晰,给人带来活泼,愉快,活力、浓厚、丰厚和浓郁的感受。而“艳”色调,是饱和度最高且明度中等的色调,势必给人带来艳丽、热情和兴奋之感。
实验表明,相比较色相的影响,在明度和饱和度变化下的色调能带给人更多的情感反应,同时,这种心理感受是形象且直观的。
如前所述,本研究旨在寻求色调与它所引起的情感之间的关联,以情感词来确定所对应的色调。基于此理论研究,在应用层面的意义则在于更能直观地利用颜色进行设计和沟通。对于设计师甚至消费者来说,以形容词表达对产品的感受最为常见和直接,例如,“清新”、“安宁”的产品以及空间设计,即可以用对应的高明度、低饱和度的“苍”色调来实现;想要表现“细腻”、“优雅”、“舒适”的感觉,可以用“混”色调的中等明度、中等饱和度颜色来满足诉求。同时,这些色调还可以穿插和综合使用,以达到从视觉上色调层次丰富,又满足多重情感表达。另外,通过对色调与情感形容词的对应,可以直观地在色彩营销环节应用,与消费者产生直接的共鸣,例如消费者诉求“动感”“青春”的产品,则可以采用“亮丽”、“活泼”的“亮”色调开展精准的色彩营销推广,同时在设计环节以“亮”色调的中等明度、高饱和度颜色作为主调执行设计。由此,将颜色概念在整个产业链贯穿始终,实现满足个性化需求和产品定位准确的成效。
总结
本研究首先定义出符合中国人视觉特征的十个色调,同时,针对中国人特定的对色调的情感认知,通过严谨的实验过程将情感表达的形容词与不同的色调对应。研究结果不仅可作为教学与应用的基础,更将推动色彩设计、色彩传播、色彩营销等色彩产业的发展。中国人情感色调认知系统有助于逻辑化的训练个人对色彩体系的理解及色彩的心理运用;有助于完整地看待色彩属性,能够帮助色彩相关行业的人员科学、形象、直观地理解色彩属性。色调与情感词的对应强调了色调心理特征的功能表达,有助于使用者建构色彩情感的逻辑思维;有助于丰富色彩语义与色彩印象。本研究建立在中国人的视觉感知和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基础上,因此,不仅可作为学术界完善色调与心理对应研究的补充,更为产业中的全球化色彩战略增添坚实的理论基礎。做有依据的设计,是当今产业和消费者细分、消费市场和形式迭代的需求。设计环节中,了解了情感与色调的认知对应关系,也是设计师精准了解用户对色彩的诉求以及向用户传递色彩信息的重要工具。
参考文献
[1] Horiguchi,S.,Iwamatsu K.. From Munsell Colour System to a new colour psychology system. Colour Res Appl. 2018;1–13.
[ 2 ] O u , L . C . , L u o , M . R . , W o o d c o c k , A . , & W r i g h t , A (. 2 0 0 4 ) . A s t u d y o f c o l o u r e m o t i o n a n d c o l o u r p r e f e r e n c e . Part I:Colour emotions for single colours. Color Research & Application,29(3),232-240.
[3]Kobayashi,S.(. 2009).The aim and method of the colour image scale.Colour Research&Application,6(2),93-107.
[4] Kelly,K.L.,Judd,D.B.. The ISCC-NBS method of designating colours and a dictionary of colour names. National Bureau of Standards Circular 1955;553:1–158.
[5] Nickerson D,Newhall. Central notations for ISCC-NBS colour names. J Opt Soc Am 1941;31:587–591.
[6] Kawasaki H,Kodama A. A study of Practical Colour Coordinate system. In:Proc AIC Colour 97,Colour Science Association,Japan,Tokyo. 1997; Vol. 1:467–470.
[7]KawasakiH,OhiY.The transition of PCCS colour chart.J Colour Sci Assn Jpn2000;24:262–272(. inJapanese)
[8]Nayatani,Y.,&Komatsubara,H(. 2010).Relationships among chromatict one,perceived lightness,and degree of vividness. Colour Research & Application,30(3),221-234.
[9]Cochrane,S(. 2014).The Munsell Color System:Ascientific compromise from the world of art.Studiesin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Part A,47,26-41.
[10]黃茜,陈飞虎.四大色彩体系对比分析研究[J].包装工程,2019,40(08):266-272.
[11]杨勇(.0).基于花色表型的芍药品种数量分类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8(07):96-103.
[12] Judd,D. B. ,and Kelly,K L.,Method of designating colors,J . Research NBS 23,355(1939)RP1239.
[13]Nickerson,D.,&Newhall,S.M(. 1941).Centralnotations for ISCC-NBS colornames.JOSA,31(9),587-591.
[14] Kelly,K. L. and Judd,D. B.,The ISCC- NBS method of designating colors and a dictionary of color names,NBS Circ. 553(1955),obtainable from the Superintendent of Documents,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Washington 25,D. C.
[15]张磊.三大色彩系统对比论简析.大舞台,2014,309(02),44-45.
[16]色彩调和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3.
[17] Xie,J. ,Huang,Y. ,Wang,R. ,& Liu,W. (. 2015). Affective valence facilitates spatial detection on vertical axis:shorter time strengthens effect. Frontiers in Psychology,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