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另一个北京

2019-03-30 03:14小盒饭
环球人文地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艺展厅展区

小盒饭

博物館一直被称为每个城市的文化灵魂,是见证城市发展的精髓所在。北京作为文化和艺术之都,各类博物馆数不胜数,它们凝聚着老北京的历史沧桑与文化巨变,也展望着新北京的希望与发展。若想要了解北京,不如先逛一逛这四座截然不同、各具特色和底蕴的博物馆。

1.史家胡同博物馆

史家胡同博物馆藏身于北京的老胡同之中,这片院落的原主人是民国三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更是许多近现代历史名人的住所。

如果你问一个北京人,他们的“根”在哪里,他们会用字正腔圆的北京话告诉你:在胡同儿里。那一声略带后鼻音的“同儿”,透着北京人深深的自豪感。胡同对北京人来说,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不仅寄托着北京人童年的回忆,更是北京城多年时代变迁的缩影。如今的北京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但朝阳门内大街到东四这一带的老胡同仍完整保留了下来。我要探寻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就藏身于此。

从灯市口站出来,向北步行约10分钟,就进入了史家胡同。踏入博物馆的瞬间,见到进门树上挂着一只工作人员豢养的鹩哥,于是脑海中瞬间出现了童年时期,几位北京大爷提笼架乌互相“侃大山”的场景。我会心一笑:这个博物馆,真的好懂北京人。

此时的北京正值秋季,是这座古城最美好的季节。我站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深深吸了一口秋天特有的清新空气。院中有两间木质平房,墙壁是用棕红色的木质雕花菱格窗拼接而成,窗上没有任何复杂的修饰,唯一的点缀,是悬挂于进门处的两盏红灯笼。来到院子中央,见到屋顶的瓦片上堆积着树叶,地面的青灰色老式地砖上已有少许的青苔痕迹,整个院落透着一种古朴、简洁而庄重的美。史家胡同博物馆本身并不大,共分为胡同由来、胡同声音、凌叔华和陈西滢纪念展、各界名人等数个展区,都各自设立于一个完整的四合院中。博物馆所在院落的原主人是民国三大才女之一的凌叔华,这位文采出众的大小姐非常好客,经常在院子中举办名流聚会,齐白石、泰戈尔等文艺巨擘都是她的座上宾。

博物馆的布置,恰如其分地还原了几十年前北京家庭的生活情形。并且,这里还能听到老北京的“声音”:走进一个特殊的小录音棚,带上耳麦后按动触摸屏,“磨剪子喽戗菜刀”的叫卖声即时传人耳中,接下来响起的是各种响亮而亲切的“市井杂音”,仿佛瞬间穿越回当时的北京。

既然是胡同博物馆,对胡同的历史文化介绍自然是重中之重。史家胡同的历史要从明朝算起,据推测,当时有一个史家大户住在这里,所以这条胡同就被称为史家胡同。有人说,这家后来出了一个鼎鼎大名的人物,就是明朝著名抗清将领史可法,这个说法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近现代以来史家胡同人才辈出:傅作义、徐向前、荣毅仁、章士钊、乔冠华、胡适、梅贻琦、竺可桢……许多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曾在此居住。从军事到政治,从外交到文化,从教育到医学,从抗战到新中国的成立,一条小小的史家胡同竟然演绎了中国半部近现代史!

名人住在他们古朴有格调的四合院内,而普通人居住的大杂院,则充满了市井的温情。博物馆还展出了很多北京人生活中的“老物件儿”:机械腕表、缝纫机、搪瓷洗脸盆、黑漆漆的老式28自行车,甚至还有硬竹条制作的婴儿车。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这些老物件瞬间唤起了我心中温馨的童年记忆。

2.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汇聚了北京话剧界半个世纪的精髓。这里不仅能看到老一辈艺人的毕生心血,更能体验到新时代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我对话剧的情结要追溯到中学时期,在语文课本上阅读到了曹禺先生的《雷雨》,他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深深打动了我。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我拜访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

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博物馆(以下简称“人艺”)是中国第一家戏剧博物馆,汇聚了北京话剧界半个世纪的精髓。博物馆中设有序厅、历史厅、人物厅、剧目厅等多个展厅,重点展示了人民艺术剧院所排演的近300部作品中的经典剧目,并专门为《雷雨》《日出》《骆驼祥子》等名剧设有单独的展柜。然而最吸引人的,要数老一辈剧作家们所留下的心血,如曹禺、焦菊隐先生的创作手稿,郭沫若、老舍、沈从文先生留下的往来信件,以及后台工作人员们留下的大量设计手稿和画作。这些都是老一辈的优秀艺术家们,留给后人最珍贵的财富。

踏入博物馆的大门,左侧挂着一幅巨大的油画,这是话剧《茶馆》的剧照;另一侧是一面壮观的剧目墙,淡黄色墙壁上排列着黑色的时间轴,展示了人艺从1952年到2012年演出的所有剧目。在众多的话剧类型中,“京味儿”话剧是人艺的一大特点。《龙须沟》《茶馆》等名剧都是人艺最经典的“京味儿”话剧,这些剧本以北京城各个历史时期为背景,展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把老北京浓郁绵长的人情味留在了每个观众脑海中。

走入以深灰色为底色的展厅,里面整齐摆放着一个又一个大型玻璃展柜,这些大型展柜都以剧目为单位,展示着人艺创立55年以来,每个经典剧目所使用过的人物设计图纸、舞台设计图纸以及剧本等文件。

話剧表演中,演员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在展厅的墙上,密密麻麻悬挂着大量人像照片,这些是人艺成立以来所有的演员,以及他们饰演过的经典角色。展柜中还陈列有演员们的《演员日记》,写日记是焦菊隐先生在排《龙须沟》时产生的灵感,也是北京人艺演员们的必修课。他要求演员在体验生活和读剧本时,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他再加以批注和修改,这种方式能够加深演员们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也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交流。1992年以后,老一辈表演艺术家陆续从人艺退休,而新一代演员也逐渐成为了中流砥柱,濮存昕、徐帆、陈小艺、杨立新、何冰、冯远征……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除了演员,撰写剧本的编剧更是堪称话剧之魂。在博物馆中,有一间特殊的展厅,那就是曹禺先生的工作室。一张书桌、一盏老式台灯、一个青花瓷笔筒,这就是他简朴的工作环境。那些精彩绝伦的剧本,都出自此处。曹禺先生在本上写道:“我喜欢写人,我爱人,我写出我认为英雄的可喜的人物,我也恨人,我写过卑微、琐碎的小人。我感到人是多么需要理解,又多么难以理解,没有一个文学家敢说我把人说清楚了。”先生对于人性的理解之透彻,可见一斑。

展厅内还陈列着“幕后英雄”们的工作成果,包括各种绘制精美的人物速写、场景设计图、用硬纸制成却能以假乱真的道具等,都让我叹为观止。春华秋实,人艺迎来了自己的67岁生日。剧目在变,演员在变,而始终不变的,是人艺对话剧艺术严谨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3.中国园林博物馆

中国园林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以园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是收藏园林历史文物、展示园林艺术魅力、研究园林价值的国际园林文化中心,有着新时代“万园之园”的美称。

园林,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园林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审美情趣、追求自然等各方面的文化要素,而中国园林博物馆可谓集大成者。

“建筑为纸,园林为画”是中国园林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其整体规划可谓气势恢宏:整个博物馆分为主体展厅、室内展园与室外展区三个部分,共占地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49950平方米。室内展区设有6个常设展厅和4个临时展厅,室外展区主要展出的是北方园林。

踏入园林博物馆的室内展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古色古香的长廊,长廊前摆放着一个圆形木质水缸,其中还有许多白红相间的锦鲤游动。在长廊中央的凉亭中,陈列着一块沟壑遍布的太湖石,其上刻有乾隆皇帝御笔“青莲朵”三字,是圆明园长春园中的旧物。穿过长廊来到常设展厅,这些展厅主要向游客们介绍中外园林的历史沿革,以及每种园林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形式,其中最精彩的要数中国造园技艺展厅。此展厅围绕山、水、植物、建筑这四个中国园林的基本要素,通过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传统技艺展示了园林的造景和造园技法,令人叹为观止。

在每一层室内展区的户外,都有一座南方名园。坐落于一层中央的畅园是苏州园林的代表,园子以水池为中心,周围环绕着留云山房、桐华书屋等苏式建筑。水池的中央有一座五折石板桥,游人可以在桥上戏水、观鱼,整座园子透着江南的精致与柔美,游走间仿佛置身于唐宋文人的山水画中。与畅园紧邻的是余荫山房,这座园子具有典型的岭南风格,建筑体态通透小巧,房屋设计务实紧凑,配以大量的民间工艺。漫步在余荫山房的回廊中,放眼环视,这座宅子的山水楼阁、桥梁廊堤一样不少,让我真切感受到它“三步一景”的灵韵。顺着电梯上到二层,便能看到“室内三园”中的最后一园,扬州片石山房。它位于博物馆二层的露天阳台上。古人云:“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据说,片石山房中的叠石设计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和尚之手,园中的湖石紧贴墙壁,以奇异姿态堆叠成假山,从山脚到山顶错落有致、拼接精妙,毫无凿打痕迹。阳光透过假山所形成的缝隙,投射到水平如镜的湖面上,宛如明月倒影。

游览完室内展区,穿过主体建筑,就到了室外展区,室外展区很宽阔,给了设计师很大发挥空间。于是设计师以鹰山森林公园为背景,建造了三座典型的北方院落:水景园林塔影别苑、平地园林半亩轩榭和山地园林染霞山房。塔影别苑以湖水为中心,将亭台楼阁布置于周围,微风徐来,岸边树叶随风拂动,湖边永定塔的倒影映在水中,此景如诗如画。坐落于塔影别苑东侧的院落是半亩轩榭,此园的整体布局有幽有旷、错落有致,设计师采用香色作为建筑外观的主体颜色,一座座亭台楼阁掩映于杨柳依依的幽径深处,又与叠石、碧水融为一体,犹如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屏风。在室外展区的最东侧,是富有“野趣”的山地园林染霞山房,山房最大的特色,是空旷悠远的山石步道和园艺师精心搭配的植被设计:每到初秋时节,山园树上都结满鲜红亮丽的红豆果实,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发光。进入深秋后,满山的层林尽染更是美不胜收。

园林博物馆很大,我流连其中良久。北京是一座有容乃大的城市,它在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皇家园林的同时,张开双臂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将之完美呈现。

4.观复博物馆

大名鼎鼎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很多人都认识。他在北京、上海和厦门各建立了一座私人博物馆,叫观复。北京观复是他的第一家私人博物馆。

关于观复博物馆,要从上世纪70年代说起。彼时的马未都老先生正骑着辆破旧的自行车,游走于北京的各个古玩市场。那时文物不值钱,古玩市场就像个遍地是宝的菜市场,他借此“捡漏”了很多价值连城的宝贝,比如他当时花两块钱收来的官窑瓷器,如今价值20万。而随着收藏品尤其是“大件”的增多,他逐渐意识到,家里已经摆不下这些藏品。于是,他在1997年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坐落于北京東郊外。博物馆不大,共分为两层,内部设有陶瓷馆、家具馆、工艺馆、门窗馆和油画馆,整体采用淡鹅黄色的细木质纹墙面和深灰色的大理石地面做装饰,氛围温暖而内敛。馆中的每个屋顶、门、楼梯都采用中式宫殿元素,展区之间也用中式回廊隔开,漫步于馆中,有淡淡的檀香萦绕。

一层展馆是整个博物馆的精髓,陶瓷馆、家具馆和工艺馆都在这里。陶瓷馆展出着各个朝代不同风格的瓷器:自然粗犷的辽金瓷器、大气持重的明代瓷器、鲜艳精巧的清代瓷器……除此之外,博物馆还开设有汝窑、钧窑、官窑、哥窑、定窑这五大名窑的专柜,详细介绍了它们的时代背景、作品特征和烧制工艺。

陶瓷馆隔壁是家具馆,也是我最爱的展区。馆中所陈列的柜子、屏风、床榻、座椅等各种家具都按照木料材质进行了划分,其中紫檀木和黄花梨的展品最多。家居馆精心布置了一间间书房、卧室或者客厅,其中最漂亮的一间是家具馆入口处的紫檀木客厅。这里采用了菱格鎏金地面,用于衬托紫檀的雍容大气,房间的正中央放着一座雕刻精致的紫檀五屏风象首腿宝座,宝座的正后方配以紫檀剔红山水五福捧寿折屏,左右各配一紫檀西番莲纹八方香几,前方配以紫檀景泰蓝鼓墩……整个客厅贵而不俗,使我想象到古代大户人家会客的场景。穿过家具区即是工艺馆,我国古代的工艺水平堪称世界之巅,一条木头、一块玉石甚至一团泥土,都能在工匠们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与其他国立博物馆不同,观复博物馆的工艺馆展品透着一股浓厚的生活气息,马老曾说:使工艺成为生活中的艺术才是最高境界。这里的展品便是如此,将掐丝珐琅技术融入火锅的铜胎画珐琅人物纹火锅、用于插花艺术的豆青釉粉彩皮球花纹四联瓶等都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品。

二层的右侧是油画馆,左边是门窗馆。观复博物馆中的门窗均来自民间,这里的门窗、隔扇等五花八门,最吸引人的是门窗上的雕刻装饰。为此,这里专门放置着几个放大镜,用来让观众们更细致地观察,无论是人物丰富的表情还是衣物细节都栩栩如生,充满了透视感和层次感,让每一个拿起放大镜的观众叹为观止。

游览完室内场馆,室外的观复猫们正在等候游客的大驾光临。观复猫是观复博物馆的一大特色,马老爱猫,博物馆至今已收养30多只流浪猫,还在院子中为它们精心布置了猫窝和专属活动室,收获了大量游客的喜爱。

继观复后,全国各地的私人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马老先生曾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名利有了,第三个阶段就是安放灵魂。大部分人到了名利阶段就走不动了,我不希望我这个年龄,还在为钱做事。”也许,观复博物馆就是先生为自己安放灵魂所准备的地方吧。

猜你喜欢
人艺展厅展区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党史展厅设计
烟草产品展厅设计
首届进博会交易采购成果丰硕
北京人艺和为戏“疯狂”的观众
人艺演员队制定管理制度 冯远征:把规矩变规定
第七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近20万人次参观 签下28亿元大单
2015黑龙江国际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第四届)暨哈尔滨世界农业博览会
人艺“复兴”之路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