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类动词为例浅析基础动词词汇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频繁使用的原因

2019-03-30 03:21张倩慧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不确定性

张倩慧

【摘要】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在对运动事件进行描述时,相对于英语母语者而言,更倾向于使用概括性强的基本词汇,例如:“walk”, “go”等。为了探究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文从动作认知分类这个层面提出假设,并以物体与动作分类的差异性比较为基础展开论证。作者发现,动作分类中的不确定性是造成学习者频繁使用基础词汇的可能因素。

【关键词】基本词汇 动作认知分类 不确定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6-0101-02

1.引言

在二语课堂中,学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如何恰当地选择词汇以满足不同的语境需求。对于熟练的二语学习者而言,任何词汇的使用都不应事先被规定在某一范围之内,而是对实时的语境条件进行分析后再对词汇使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判断(Brumfit & Johnson,2000)。但在口语表达或交际表达中,不难发现,学生使用的词汇较为单一,不能根据语境条件对词汇进行适当地调整。同时,较之于描述程度更高的词汇,学生仍更倾向于使用基本词汇,例如:smile/grin; walk/strut(Altenberg & Granger,2001;Laufer & Nation,1995)。类似于walk, smile这样的表达,被认为是分类系统中的基本层次范畴。不能否认,基本词汇的学习与使用在外语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如果词汇的学习与使用仅停留在基本词汇这一范畴,则会对语言学习造成极大的局限性,同时也对语义的表达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本篇文章从动作认知分类这个维度展开假设,讨论造成中国英语学习者频繁使用基本词汇的原因。

2.认知分类

2.1分类

为了解释人类是如何对事物进行分类,Rosch(1975)提出了“原型”(prototypical)这一概念, 简而言之,原型是指同一分类范畴中最具有典型代表的事物,是可以体现该范畴内事物特点的最好例子。同时,原型也被认为是人们在对陌生事物进行分类时的参考点(referential point),以某一分类范畴下的原型事物的整体形象作为基础,通过将其他陌生事物的整体形象与原型的整体形象进行比较,判断陌生事物是否属于原型所在的分类范畴。这里之所以强调“整体形象”这一概念,是因为心理学家(Berlin & Kay, 1969;Gordon,2004)发现,人类对事物的知觉并非建立在零散分离的片段或部分之上,而是会按照一定的形式将各部分的内容组成有意义的整体,再以整体为单位作为认知的基础,进而提出“完形”这一概念。

“完形”理论的提出并不表示,在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我们会忽视整体中各部分所体现的特点,而是强调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的原则。同一分类范畴中的各个成员,各自都具有种类繁多的特点,Ungerer & Schmid(2008)将这些特点归纳为:核心特点与外围特点两大类别。核心特点是判断某一事物是否可以归属于某一分类范畴的主要条件,而外围特点则可作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所属范畴内其他事物的重要特性而存在。当我们面对陌生事物时,首先会从整体角度出发,遵循完形理论,完成对该事物的初步分类,接下来再以整体为单位对原型与陌生事物进行比较,比较的具体内容围绕核心特点展开,通过判断核心特点是否一致,最终确定某一事物的分类范畴。

原型形象的确定为人们对陌生事物的认知提供了基础,在极大程度上方便了人们对事物的分类与整理。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分类范畴都可以以原型为参考点,完成对事物的分类。不同于对物体的分类,在对动作进行分类时,我们不仅无法利用原型完成分类,甚至无法确定动作分类范畴下的原型成员。接下来,我们会以动词范畴下的“走”类动词为研究对象,探讨动作分类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是造成导致外语学习者频繁使用基本词汇的可能因素。

2.2动作认知分类过程中的不确定性

以Longman Lexion (LLCE,1981)为参考,“走”这一分类范畴下的从屬成员很多,其中包括:limp, amble, pace, strut, stroll, march等。通过观察,首先可以发现,隶属于“walk”这一动作分类下的从属成员,其语言表达形式多为独立的单词素词汇,而不是以walk为中心词汇构成的多词素的词或词组。就语言形式本身而言,学习者很难从中获得线索判断词汇所属的分类范畴。例如:学生可通过“persian cat”这一语言表达形式,推断出该事物的所属分类应是“cat”。

其次是令学生最为困扰的问题,在“走”这一分类范畴下,何种“走法”是最具代表性的,并可以以其为标准对其他动作进行分类。不仅如此,从完型认知角度而言,如何对“走”类各从属成员的各自的整体形象形成统一的认识则是需要面临的另一问题。为了更清楚地体现动作分类与物体分类的差异性,接下来会以“鸟”类为物体分类的代表,与动作分类中的“走”类动作进行比较。

根据Rosch(1975)在鸟类分类研究中搜集到的数据,当提及“鸟”这一物体时,人们普遍认为知更鸟是该分类范畴下最具有代表性的鸟类。其主要原因是知更鸟的整体形象最能体现鸟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最具代表性的特点,例如:产蛋,拥有两只翅膀等特点。以知更鸟的整体形象作为鸟类的原型,当面对某一物体时,人们可将物体的整体形象与知更鸟进行对比,通过判断物体是否具有鸟类的某些核心特征,即可对该物体进行分类。但为了满足某些语境需求,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命名,这时则需要关注构成这一物体整体形象的各个部分并发现其特点,例如:身体部分较庞大,脖子部分较长等。以这些特点为线索,进而在大脑中搜索在鸟类这一大的范畴下,是否存在某一种鸟的整体形象及各部分的特点均满足该种鸟类的形象。换句话说,如果人们都可以判断出该种鸟类为鸵鸟,而不存在其他的可能性,这也就说明在所有人大脑中对鸟类范畴下的鸵鸟的整体形象已达成了共识。

較之于物体的分类而言,动作的分类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以“走”这一动作为例。首先,针对于“walk”这一动作分类,一方面人们很难确定何种走法更具有典型代表性,另一方面也很难以“bad examples”与“good examples”为标准对各走法在“walk”这一范畴下的地位进行比较。因此,与其将limp, strut等动作当作walk这一基本等级下的从属成员,并按照类似limp (strut, etc.), walk, move等由低至高的等级顺序对各动作进行排序,人们则更倾向于将limp等动作当作与walk处于同一认知等级的动作进行认知(Ungerer & Schmid)。另一方面,人们很难对limp, strut,stride等走法的整体形象达成共识。例如,当提及到limp(跛行)这一动作时,每个人在大脑中对跛行所形成的整体认知形象也存在很多可能性。因为无法对某一动作的整体形象形成一个统一的认知标准,因此在大脑中也无法建立一个稳定的形象作为参考点。当学生看到某一种走路方式,并需要对其进行描述时,首先需要对其进行快速分类,但由于缺乏各类走法所对应的参考形象,学生对该走路方式进行分类时也会出现模棱两可的现象。在不能确定该走路方式应该是limp, strut, wander或其他走法时,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学生会倾向于选择“walk”这一概括性强,不具有明确指向性的词来避免词汇选用不当造成的错误。

3.教学启示

为了辨析不同走法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借助Fillmore的框架理论。框架 “Frame”一词最早是由Fillmore (1977)提出,他指出框架可以是由一个动词所激活的语言选择系统构成,其中包括对词汇的选择以及语法规则的选择。不同动词能够激活具体程度不同的框架结构,且动词还决定着框架中各部分的内容及分布方式。例如图1 中展示了动词strut与limp所激活的不同框架结构。

在课堂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动词的语义特征构建如上图所示的框架结构。在核心动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填充练习对除动词外的其他成分进行替换。学生通过观察框架结构中各部分的内容,可推测核心动词的语义内容,同时可以通过比较各动词所激活的框架结构的差异性,进而推测各动词的语义特征。

4.结语

动词的分类与物体的分类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当人们对物体进行命名时,首先都要经历对物体进行分类的阶段。构建与分类范畴下的原型及其他各成员的整体形象相关的信息是保证人们能够顺利完成分类的重要因素。不同于对物体的分类,在对“走”类动作进行分类时,人们不但不能确定“走”类范畴下最具代表性并可作为参考点的“走”法是哪一种,更是无法对各走法相对应的各自的整体形象达成共识。如果无法对不同走法的整体形象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当人们看到某一种走法时,就无法判断该走法所属类别。在这种情况下,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人们会使用动词“walk”对动作进行笼统地描述,以降低动词使用不当造成的错误。

参考文献:

[1]Altenberg, B. & Granger, S. 2001. 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Make in Native and Non?鄄native Student Wri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22: 173-195.

[2]Berlin, B. & Kay, P. 1969. Basic Color Terms : Their Universality & Evolutio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Fillmore, C. 1977. Topics in Lexical Semantics. In R. W. Cole (ed.).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76-138.

[4]Goldberg, A. E. 2009. The Nature of 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 93-127.

[5]Gordon, Ian E. 2004. Theories of Visual Perception. (3rd Edition.) Hove: Psychology Press.

[6]Laufer, B. & Nation, P. 1999. A Vocabulary?鄄size Test of Controlled Productive Ability. Language Testing 16(1).

[7]LLCE McArthur, T. 1981. Longman Lexicon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Harlow: Longman.

猜你喜欢
不确定性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下的生态治理——以三江源草地修复为例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增加 玩具店囤货防涨价
具有凸多面体不确定性的混杂随机微分方程的镇定分析
考虑风电功率与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备用容量配置
考虑系统不确定性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容错控制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不确定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
RELAP5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不确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