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翠平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也要求学校可以培养一些全能型人才。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要从多方面入手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针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几点提升教学效果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有效教学
地理是初中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是我们了解世界、了解大自然的重要途径。通过地理学习可以了解很多自然现象,帮助我们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疑惑。环境问题是我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通过地理学习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在获得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具有了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了解了更多祖国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突出学生主体位置
新课改指出要把学生放到教学的主体位置上,传统的地理教学中,老师都是围绕自己展开教学计划,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一直处于一个被动的学习状态,长期这样的角色颠倒会打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初中地理老师要转变教学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改变以往只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要结合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展开教学。在教学中不能一味给学生灌输知识,地理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例如:在《农业》教学中,本节课主要讲的是我国农业的分类、分布地区的差异、畜牧业的发展等。课上在学习农业的地位和类型的时候,老师说一句谚语:“民以食为天,民安则天下安”,让学生通过这句谚语说一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下面讲农业类型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接触过的农业类型都有什么?通过提问这些问题,让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而且老师设置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材料就可以找到答案。所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二、采用小组合作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学生在课堂上很少有交流。在地理教学中老师都是采用统一的教学手段,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因此老师应该采用一些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方法。新课改指出要注重学生的整体发展,提倡在教学中使用分组教学,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可以把学生成绩好的学生分到一组,或者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分到一组。让学生在分组教学中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共同进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天气和气候》教学中,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能识别天气的符号,看懂天气预报。课上给学生介绍今天的天气情况,还可以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今天的天气预报,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天气的概念。在分组的时候,老师要按照学生的情况进行分组,不能让学生自由分组,这样可以避免那些爱玩的学生分到一个组。在分组讨论中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带动不爱学习的学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答案:天气是短时间内阴晴冷热风雨等的大气状况。通过分组学习,不仅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三、实施合理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总结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一个总结。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的评价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叛逆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很爱面子,如果课上老师批评了学生,学生会觉得很没有面子,从而产生厌烦老师的心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老师要实施合理的教学评价。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即使学生做错了什么事情,也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批评学生。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从多方面出发,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
例如:在《气温和降水》教学中,本节课主要讲的是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还有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学习气温分布特征的环节,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暑假期间,家住广州的小李打算去东北旅游,他知道冬天的时候东北的天气很冷,所以他认为夏天的时候也会很冷,于是他想准备一些秋天的厚衣服。然后让学生观察八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小李有必要带厚的衣物去吗?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答案,兩地的气温相差不大,所以没必要带厚衣物。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可能一时得不出答案,但是老师也不要批评学生,可以私下给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提升学生的识图分辨能力。
综上所述,老师要知道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还要采用合理的教学评价,和学生之间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洪再添.如何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中),2017(1):28.
[2]温必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J].赤子(中旬),2014(4):199.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