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法治教学过程中三维目标的落实

2019-03-30 09:45胡超仪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三维目标

胡超仪

摘 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任务。要加强初中学生的法治教育,就必须重视法治教学。目前法治教学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由以往的知识传授方式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法治素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法治教学的三维目标进行概述,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三维目标

初中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加强对初中生的法治教育是培养未来合格接班人的重要环节。近一两年,国家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愈加重视,2016年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教育部也在2016年《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明确:全面加强学生法治教育。道德与法治教材也随之进行了重新修订,教材中法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法治教育涉及的法律也更加广泛了。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成效较低,这不仅关系着初中生法律素养的高低,也关系到应有培养目标能否达成。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生法治教育實效性,达成在大纲和《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加强法治课程的三维目标教育,正确认识学生在学习中的三重主体地位,即认知主体、方法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从知识、能力、价值三个维度对每个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置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互相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实现整体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维教学目标是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根据我国教学实际提出的。它不是三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课标明确提出,初中法治教学要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方面出发设计法治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整合,如何把握好这三者之间独立又关联的整体关系,需要教师在做教案时进行设计,做好教学的框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设置和平衡。(见图1 教学的三维目标的整体关系解读)

图1 教学的三维目标的整体关系解读

三维目标落实在法治教学中的教学策略

一、法治课程中知识目标的落实

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初中生必须了解的法律知识有宪法、民法、刑法和行政法等,其中宪法知识包括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的职权、依法行政、人身权利等;民法知识包括物权、合同违约责任、知识产权、民事侵权行为等;行政法知识包括法治原则;劳动权;刑法知识包括犯罪行为、刑罚种类、罪刑法定、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

要提升初中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熟悉并掌握相关的基本法律知识,联系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实际,自行理解、消化、认同、升华成为个人的法治观念和意识,从而自觉遵法、守法。因此,要落实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寓法律知识于案例之中

对学生而言,采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即使达到了教学目标,也多是应试性的教育目标,无法贴合新程标中“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要求”的目标。而使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将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与法律知识结合起来,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生动形象的教学,明白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提高法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案例展开分析,使学生通过案例对所学知识有初步认识,然后在师生互动和教师的讲解中不断加深认识,最终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运用案例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案例使用效率。一是讲授的案例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时代性。这要求教师时刻关注时政,尽量搜集和选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案例,以增加说服力,引起学生共鸣。为完成这一目标要求,教师除了要自己关注时政、搜集案例外,也可以组织学生搜集,这样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二是最好采取“一案到底”的做法,在法治教学中,案例的操作整体性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案例的选择贵精不贵多,如能在不同的知识点中,寻找一条案例,在教授不同的知识点时进行案例的延伸发展,可以保持法律知识和案例之间的连贯性与启发性。三是引导学生反思,组织学生分析案例,认清事物本质,自主分辨是非,在案例中运用、理解所学法律知识,在案例分析中体验法律的权威,树立法治意识,改变枯燥的单一灌输式教学,将法律知识学活。

2.精准把握法律概念

在课堂上讲解法治知识时,应针对学生学情,注重专业术语的精讲,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法治精神。另外,初中学生虽然普遍有法治意识,但是,他们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其实十分少,头脑中的法律知识相当匮乏,有的只是模糊、笼统的认识。因而,在法律知识教学中,经常都是“零起步”,经常得从“启蒙教育”开始,并且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一些法律的专用术语难以理解和领会,于是觉得这些知识既难懂又难记。在这样的情况下,课程教学难度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只有通过潜心研读新课标,在准确把握法律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精心筛选教学内容,利用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做到精讲、精练,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如对专业术语“犯罪”,很多学生对此概念是模糊的,以为只要犯法了就是犯罪,因此教师不仅需要对概念进行解释,突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还要对犯罪和一般犯法行为这两个概念做好区分。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案例,从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对犯罪和一般违法行为举例区分。例如,社会危害性的认定,可以通过举例盗窃行为,从盗窃行为的数额、次数、手段、行为人主观因素以及在偷窃过程是否发展为暴力、杀人行为等,从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社会危害性,什么才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进而区分一般犯法和犯罪行为。

同时,还需要做好法律概念细分。如罚款和罚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虽然都有“罚”,但一个是触犯“行政法”的“罚”,一个是触犯“刑法”的“罚”,都是需要教师额外进行提点的。

3.做好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图表

由于在课本中出现的法治知识相对而言相对零散,尤其九年级学生在总复习时发现,宪法、民法、刑法等法律内容都往往分布在不同的单元教学中,如八年级,一个单元讲宪法,一个单元讲公民权利和义务,一个单元讲国家制度等,缺乏一定的联系性,即使是同一个单元,如公民的权利,里面也涉及了多个权利概念和内容,学生学习时,往往是东记一块西凑一块,没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记忆相对碎片化。因此教师在进行法律知识复习时,应根据所学法律,做出知识结构图。不仅需要从教材要求掌握的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中涉及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做出知识结构图表,涉及专题知识点的也可通过知识结构图表,让学生能对各种相近的概念做好分类和记忆。(见图2 人身方面的权利结构示意图)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师清晰思路,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吸收,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所學知识内容。

二、法治课程中能力目标的落实

根据《大纲》规定,初中生应初步具备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为:辨别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对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对能力、依法保护自己部分权利的能力、依法处理纠纷的能力等。

法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强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知,更要培养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让初中学生能将法律运用到学生生活中,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和复习的习惯,让他们学会自己把握知识点,界定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懂得运用教材内容,接触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如在讲到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可以鼓励学生注意商品的生产日期,如遇到商店出售过期食品时,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主张退货或者换货,要求赔偿购买过期食品的费用,甚至是可以主张过期食品价款十倍的赔偿金。并列举学生成功运用法律维权的案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运用所学法律,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要提高初中学生的法律知识运用能力,需要多方面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储备和知识的灵活运用。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要渠道,学校还可以在更多、更广的途径上提升学生的法治运用能力。如:法治报告会、共同制作法治微课件、专题黑板报、法律知识演讲及辩论比赛、观看与法律相关的视频节目等。当然,也应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注法律知识。只要留心生活,处处都是学习阵地,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也会容易得多。

参考文献:

[1]王艳云.情感体验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8.

[2]林霁妍.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高中生法治意识培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三维目标
将人文主义教育渗透于化学课堂,有效实现三维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三维目标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化策略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