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融情入理

2019-03-30 09:45唐宗安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庸公民法治

唐宗安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的依据其实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这些文件及时初中生自身成长特点的综合考虑,因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就对学生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方面的综合培养提出了要求,再加上基于班主任管理角度的思考,以情与理的结合简要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理念,望各位同仁不吝建议或者意见。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初中生;情;理

作为一位道德与法治教师,也同样是一名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除了引导学生一步步学习教材所编选的知识之外,还会考虑到怎样的教学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进而影响班级气氛,因此笔者对于教学的理念就是融情入理,以“中庸”的思维指引具体的教学环节。

一、始终牢记教育的服务对象是“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其实,“因材施教”的理念早在孔子时期就已经成型,这也确实是教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思想之一,但在此笔者想说的却不是单纯的“因材施教”,而是此理念背后所代表的对学生个性的重视。

从本质上来说,学生之于我们并不是能批量化生产的“产品”,或者可以说学生其实是我们服务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具有突出的“人”的个性色彩,教材中对“发现自己”“体味青春”“品味人生”等命题的重视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中笔者始终坚持重视学生思想自由的观念,比如在《青春的心弦》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即使身为班主任,对“早恋”“爱情”这样的内容也不会避之不谈或一味强调学生要“听话”,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其实在引导学生正视青春期的心理成长,所以作为教学的引导者,笔者更不会去阻止这种学习与成长,反而要采取诸如坦荡地与学生讨论、客观分析成长阶段、鼓励学生说心里话、分析青春题材影视作品等措施打开学生的内心,重视学生的个性思想,让教育真正成为是对“人”的教育,使教学过程充满人情味而不是刻板无趣。

二、要有学生是也是一名“公民”的意识

所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副提于东林书院的对联放到现在也同样有其合理性,道德与法治课程,顾名思义,是对学生道德素质以及法律意识的培养,如果只把学生当作“学生”,那也许他们会得到很大的放任与宽容,真的为了学生的发展考虑,必须让“学生”与“公民”之间画上等号。

道德与法治虽然约束程度并不相同,但它们都属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学生虽然属于未成年人,但他们一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只要“国家”这个概念存在,那属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就存在,因此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同时也要认识自己所处的这个社会。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就承担了这个责任,笔者也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用提问和现实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社会环境、提升法律意识,在自我、社会、世界三个概念的相互区分与相互联系中完成知识学习与公民意识提升的统一。

三、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应该具有“中庸”思想

《论语·庸也》中有言:“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道,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对于笔者而言,不管是将目光投放在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之中,还是投放在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之中,对“道德”与“法治”这两个概念的把握中,“中庸”之道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材中“在集体中成长”与“走近公共生活”这两部分的内容其实有相似的特点,其中不但有一种从自我到集体的过渡意识,还在对自我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进行解读之后连接着法律的知识,这样的安排其实也说明思想道德层面的约束与法律规则层面的约束其实就像是人在生活中受到的约束的两个层次,虽然这两个层次之间并无绝对的并列或者包含关系,但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或者班级的管理都能达到和谐的状态,那“我与集体”“我与社会”这些教学内容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操作中恰当安排。就笔者自身而言,一直坚持的教学与管理理念都是以“中庸”的态度达到和谐的状态,不管是“道德与法治”還是“自我与规则”,让学生明晰这两者之间并非对立反而是相辅相成的道理尤为重要,这也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中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度,利用案例、提问、交谈等方式引导学生对这提升与约束的两个不同层面进行过渡,在思想与实践领域都能有综合发展的意识。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程其实本身就是关注人与社会发展的教学内容,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对情与理进行综合思考,这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满,提升教学效率,同样也能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参考文献:

[1]柴瑞林.案例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8(74).

[2]陈芳平.利用道德与法治教学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J].高考,2018(15).

编辑 杜元元

猜你喜欢
中庸公民法治
论公民美育
中庸自明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朱子《中庸章句》的诠释特点与道统意识——以郑玄《中庸注》为参照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中庸》:裹藏人生大智慧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