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海兴县育红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纪实

2019-03-30 11:50吴冠斌通讯员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社团课题心理健康

■ 本刊记者 吴冠斌 通讯员 刘 涛

“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带动和唤醒。我们不仅仅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更要通过日常的一言一行向学生传递真善美,传递社会道德和良心。考取名校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培育出明理、守法、达情的人才最为重要。”从教近30年,海兴县育红小学校长马宝静这般阐述他的教育理念。遵循这一理念,多年来,育红小学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育人,育全面发展的人,以办学特色鲜明、师资力量雄厚、教育质量一流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跻身沧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名校之列。

从书本到田间,课堂内外皆育人

下课铃声响起,育红小学四(2)班的同学们齐刷刷地奔向教学楼前的开心农场,争相用手抚摸那沉甸甸的麦穗。原来,他们刚刚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了《麦哨》一文,这会儿正忙着倾听风吹麦浪的“沙沙”声。

“在科技文明日新月异的今天,学生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即便是农村的孩子,也基本与农田、果园绝了缘,有的甚至连韭菜和小麦苗都能搞混。”针对这一现状,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几名教师尝试将校园里的一块空地开辟成瓜果蔬菜试验田。

自打有了瓜果蔬菜试验田,学生更容易从劳动中体验种植的快乐、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效果意外的好,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纷纷加入。于是,马宝静根据各学科的教学需求,又在其它空地上种植了菊花、梅花、木棉、爬山虎等教材中涉及到的70多种植物。就这样,原本闲置的空地,成了学生们课余时间的好去处,成了他们心中的开心农场。

环视整个开心农场,小麦已经熟透,金灿灿的麦穗在阳光下十分耀眼;红彤彤的番茄挂在矮矮的支架上,像一盏盏小灯笼;齐腰高的玉米秆儿笔直挺立,玉米棒子挎在腰间,神气活现……富有层次感的植物群落与基地建设完美融合,整个校园犹如一个大花园。

“开心农场不仅能培养学生认知植物的能力,更难得的是它能够与学校各科教学完美对接。”说到这里,曾经的小学科学教学能手马宝静兴奋不已,“大白菜、蒲公英为中年级同学创设了观察植物从发芽到结果全过程的条件;荷花、豌豆、萝卜、马铃薯则为高年级同学感受植物由水生到陆生的演变、了解作物的营养元素以及合理膳食提供了素材。”

该校语文教师高希杰告诉记者,他们有一门“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其中有一章节是与春分有关的口语教学。之前,学生一描述起春天,千篇一律是在公园里看到的草绿花红。有了开心农场后,教师们可以适时将游玩农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留心周边的景致,可以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最后把自己印象深刻的景象用语言表达出来:几阵春雨过后,油菜花开了。刚开始,花骨朵并不多,这儿一朵,那儿一朵,伸长了脖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世界……

“近距离的接触和生活化的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的习作也变得有事可写、有话可说。”高老师说。

在开心农场,教师们总能挖掘一些潜在的教学资源,迸发出新的教学灵感。于是,大家发现:

——数学课,教师结合农场里的作物果实教授学生认识不规则图形、测量周长等,让他们真正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

——书法课,教师指导学生用土豆和萝卜雕刻印章,进而感受活字印刷术的魅力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美术课,教师领着学生在开心农场里素描、写生,用树叶和果实创作拼贴画等,师生一起体验“生态艺术之旅”。

“通过开心农场,我们将国家规定的课程与校本实践基地紧密结合,把课堂搬到基地,让基地走入课堂。于是,原本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明了,枯燥的课堂变得有生机、有趣味。”马宝静说,如今校园里已经种满了小学阶段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植物,未来,学校还要把小学教材中涉及到的动物“请”进校园,让孩子们零距离认知。

从智育到心育,构建师生成长精神特区

育红小学五(1)班的小桐,原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可就在上学期,她突然像变了个人,整天无精打采的,课堂上不再主动发言,课间经常一个人闷在座位上漫无目的地涂涂画画,她甚至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与其他同学大吵大闹。

班主任赵云英发现后,立刻与小桐的母亲进行交流。得知小桐正承受着父母离异带来的打击后,赵老师马上与专职心理教师李桂华协商,为小桐制定了“三步走”心理辅导策略:与小桐分享生活见闻,转移她的注意力;鼓励她参加自己擅长的手工社团,增强自信心;引导她理解父母的不易,打开心结。

两个月后,那个阳光、自信的小桐终于回来了。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马宝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已不再局限于教授给学生书本上的有关知识,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适当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做个身心都能健康发展的孩子。

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育红小学2000余名学生的心理状况各不相同,而全校接受过专业训练且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教师仅有6位。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重大,育红小学的管理团队并未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做,他们提出了“全员心育”的口号,即全体教师关心每一名学生的心理健康。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专职心理辅导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确保教师对学生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该校制定了“1+N”辅导模式,即每位专职心理教师在分包某个年级所有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同时,还要对班主任进行指导和督导检查。因此,李桂华既要关注整个五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得辅导赵云英、呼小玲等5位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在呼老师的办公桌上,记者发现了一个档案盒,里面详细记录着他们班参与心理辅导的学生名单和问题类别: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的最多,3人;内向腼腆的2人;语言不文明的1人……

马宝静介绍说,“近年来,党和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但是,专门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还很少,于是我们就采用了一些‘土方子’。”

据介绍,马校长口中的“土方子”即在长期办学积累的基础上,把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归纳为敏感、好动、违纪、说谎、依赖等18种类别,并就每种问题给出针对性辅导意见。班主任通过与任课教师、同学、家长沟通,以及与学生本人谈心等途径,发现本班学生存在心理困惑后,先做相应的归类,查找问题的症结,对问题不严重的学生,自己制定方案解决;对问题严重而班主任无法提供帮助的学生,则由心理辅导教师进行一对一辅导。

简而言之,就是针对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下药方”。这样做的好处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展开科学干预,把学生心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如今在育红小学,从学校领导到老师和学生,都身体力行地投入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为它的顺利、有效开展献计献策。一堂心理活动讲座、一张心理手抄报、一场心理剧大赛、一个心理拓展游戏……学校扎实开展的一系列特色心育活动,让全校师生享受着一道道心理健康营养大餐。

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为学生打下成长底色

起笔熟练,行笔流畅,收笔自如……一眨眼功夫,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跃然地上。每逢周末,在海兴县人民公园,人们总能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用一支大毛笔,蘸着清水,在水泥地上认真地写字。小男孩是育红小学书法社团的学生,还是去年沧州市中小学生书法比赛一等奖的获得者。

育红小学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搭建了成长平台。马宝静认为,小学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程及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为了挖掘学生的兴趣点,学校组建了篮球、葫芦丝、古筝、吉他、黄梅戏、书法等30多个社团,每个社团每周都要坚持开展两次活动,深受学生喜爱。

虽然学校很多社团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取得佳绩,但马宝静始终坚持,“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热闹,更不是为了培养比赛型学生,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

人人参与,人人成长,培养兴趣,发现特长。马宝静告诉记者,6年的小学学习阶段,育红小学的学生除了全员都要参加足球和书法这两个社团外,至少还要从其他社团中选择4个参加。也因此,毕业时每个学生至少已能够掌握6项技能。

为确保有足够的高品质社团供学生选择,育红小学通过多种途径打造了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一是在现有教师中挖掘,认真梳理各个教师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开展教学;二是依托社会力量,借助海兴县义工协会的专业人士对该校教师进行培训,教师学会了再开展教学;三是借助外聘教师的力量,比如在戏曲、武术等特别专业的领域选择外聘专业教师。

“教师教的专业,学生自然就更加喜欢社团活动了。”

在育红小学,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社团辅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服务,即提醒学生收集活动的一手材料、及时反思总结,保证社团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社团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收获成长与快乐。

“诚然,受硬件和师资条件的制约,育红小学当前的学生社团数量还不够多,但每名学生总能从中挑出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的质量也不是特别高,但只要养成了长期坚持的习惯,每名学生都将带着兴趣爱好自由快乐地成长。”马宝静总结道。

从人人有课题到个个善研究,打造专家型教师团队

“微课题的探索和实践使我认识到,其实新课改就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不应该舍本逐末,而应从课堂教学出发,从小且实的问题入手,以问题研究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在育红小学每月一次的课题沙龙上,三年级语文教师任中杰说,“之前说起课改,总感觉是在纸上谈兵,理论和实践往往是两张皮。如今有了微课题做抓手,我们渐渐找到了基层教育工作者该有的状态。”

课题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学校的办学内涵。基于此,马宝静下了一条硬性规定:每位老师必须“认领”一项课题,既可以是多个人“拼单”,也可以是单挑大梁。课题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学生习惯养成的,还可以是学校管理的、家校共育的,只要是从学情、教情、校情出发的问题,都可以作为课题来研究。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育红小学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在每周二下午后两节课定期召开“青年教师教科研聚会”,进而推广到全校所有教师。单周二为理论学习会,青年组和骨干组各安排一名教师介绍教育教学理论,包括认知主义理论、终身学习理论、发现式教学方法以及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开发和教育评价等,围绕一个话题,分组讨论、消化、吸收;双周二则切换成公开课,两组均派一名教师上公开课,随后分组说课、评课。另外,教师在当周备课、上课中存在的困惑或有了新的解决策略,也都可以在聚会时沟通和交流。

学校主抓教科研的副校长宋超越告诉记者,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会召开专题会,各课题主研人汇报研究计划、遇到的实际困难及解决措施。为督促课题研究常态化开展,学校组织主持过课题的教师分享科研经验、展示课题研究成果,每月开展一次课题沙龙活动和举办一次主题论坛,通过榜样示范和现场交流,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学校还优先安排有课题的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并在每学期末对应结项的课题逐一验收,根据科研水平和实际效果评出一、二、三等奖,给予表彰和奖励。

“现在我们学校的微课题研究已经走上了规范、有序的轨道,140多名教师,几乎人人都有了课题,个个都搞教研。其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和‘三大两微一问好’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在全市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三年级语文易错生字归因及对策、训练学生上操时快静齐的研究等学校课题和微课题实现了教、研、用三者一体化,研究过程静而扎实。”马宝静告诉记者。

可喜的是,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育红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攀升,先后荣获“全国小学作文教改实验校”“河北省素质教育示范校”“河北省中小学德育示范校”“河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沧州市基础教育先进集体”“沧州市明星学校”“沧州市科研先导型学校”等60多项荣誉。2017年,育红小学结对帮扶苏集镇和小王庄镇的6所农村薄弱学校,这也意味着在海兴县将有更多的学生与育红小学的素质教育同行。

猜你喜欢
社团课题心理健康
缤纷社团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擦亮初心: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