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伟,王轶
(1.浙江大学,浙江 杭州 310058; 2.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金华 321017)
茶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vitis)为茶树害虫优势种,具有寄主范围广、繁殖力强、世代重叠等特点。成、若虫刺吸茶树嫩梢,致芽头弯曲、叶脉红变、叶片失水、卷曲、枯焦,还产卵于茶树嫩茎内而破坏输导组织。茶假眼小绿叶蝉为害,使茶叶产区常年夏秋茶减产 10%~15%,重灾年份产量损失 50% 以上[1]。选择正确合适的农药是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的关键,也是从源头控制茶叶农药残留的前提[2]。而农药合理的复配既能提高单一药剂的防治效果,又能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还可以减少药剂用量,降低成本和毒性[3]。
醚菊酯是一种醚类农药,兼具拟虫菊酯类农药的优点,有击倒速度快、杀虫活性高、杀虫谱广的特性,兼有触杀和胃毒作用[4]。呋虫胺为最新一代超级烟碱类杀虫剂,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优异防效,在很低的剂量即显示了很高的杀虫活性。且呋虫胺对哺乳动物、水生生物、蜜蜂都十分安全[5]。为探索醚菊酯、醚菊酯和呋虫胺复配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最佳使用剂量和防治效果,我们于2017年7月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为醚菊酯、呋虫胺在茶叶上的正确使用提供依据。
试验在婺城区苏孟乡石门农场茶叶基地进行。参试药剂:10%醚菊酯悬浮剂,世科姆(中国)有限公司提供;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虱落灯),河南吉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市售;5%联苯·啶虫脒乳油,北京瑞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试验共设5个处理:处理1,每667 m2用10%醚菊酯悬浮剂45 g;处理2,每667 m2用10%醚菊酯悬浮剂30 g;处理3,每667 m2用10%醚菊酯乳油18 g+20% 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8 g;处理4,每667 m2用5%联苯·啶虫脒乳油30 g作为对照药剂;处理5,等量清水作对照(CK)。小区面积30 m2,随机区组排列,重复4次。
试验于7月19日上午施药,每667 m2施液量20 kg,全株均匀喷雾,以茶叶充分着药又不滴液为准。施药时茶小绿叶蝉以1~3龄若虫为主。
安全性调查。施药后观察茶叶生长,察看是否有畸形、黄叶、生育受抑制等情况。
防效调查。施药前及施药后1、3、7 d各调查茶小绿叶蝉活虫数。采取五点取样盆拍法,每点用一盆平接于茶丛下方,用手拍打盆上方的茶丛3下,记录活虫数。按《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6]计算各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采用DPS 数据处理系统对防效进行Duncan′s新复极差法(DMRT)差异显著性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药后1 d,处理醚菊酯45、30 g和醚菊酯18 g+呋虫胺18 g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0.8%、60.5%、74.2%,对照药剂联苯·啶虫脒30 g处理的防效为70.0%;药后3 d,各处理防效分别为75.6%、69.9%、78.2%,对照药剂为71.2%;药后 7 d,各处理防效分别为80.4%、76.9%、83.0%,对照药剂为77.9%。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药后1~7 d,处理醚菊酯45 g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联苯·啶虫脒,有显著性差异;处理醚菊酯18 g+呋虫胺18 g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差异极显著。药后1~3 d,处理醚菊酯30 g防效均低于对照药剂,差异极显著,药后7 d,处理醚菊酯30 g防效有所提高,但依然低于对照药剂,且有显著性差异。药后1~7 d,处理醚菊酯18 g+呋虫胺18 g复配均优于醚菊酯45 g,防效有显著性差异。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结果表明,施药后茶叶没有肉眼明显可见的畸形、黄叶、生育受抑制等不良影响,茶叶生长正常,说明参试药剂按处理使用在茶叶上安全。
试验结果表明,667 m2使用10%醚菊酯悬浮剂45 g、10%醚菊酯悬浮剂18 g+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18 g药后1、3、7 d对小绿叶蝉的防效为70.8%、75.6%、80.4%和74.2%、78.2%、83%,效果较好。将醚菊酯和呋虫胺进行合理复配,不但降低了农药单剂使用剂量,而且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优于醚菊酯单剂。从药效和成本综合考虑,建议田间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推荐用醚菊酯和呋虫胺稀释成2 500倍+2 500倍,在茶假眼小绿叶蝉发生初期喷雾。为了延缓害虫产生抗药性,提倡与其他农药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