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德利·伍德沃斯 康斯坦斯·理查兹
圣彼得堡哺育了众多的文学巨匠:这里不但有“疯癫”的讲故事能手果戈理和“睿智”的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有不朽的“艺术丰碑”——诗人普希金。
“莫斯科乃俄罗斯人民中心之城,而圣彼得堡相对而言是外国的城市,它显示的是老巴洛克风格,充当的是帝国中心之都。”
——E.特鲁别茨科伊公爵
导语
2019年伊始,我们与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合作开辟了“海派文化地图”和“世界文学地图”两个栏目,意在为读者提供本土与多元的文化素材。“世界文学地图”栏目是基于哈罗德·布鲁姆主编的一套有关纽约、巴黎、伦敦、圣彼得堡、都柏林、罗马的文学地图丛书,在这里将以人文、科学、历史、地理的范畴来为大家解读发生在这些城市的文学轨迹。
冬季的白天短暂又昏暗,夏季的夜晚反倒漫长又亮堂。在圣彼得堡,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正是这些看似矛盾却又无比自然的事情可以滋养作家的灵魂和精神。坐落在宽阔的涅瓦河畔的圣彼得堡景致优美,无与伦比,但它的阴冷凄凉却也能穿透人的身体,冻结人的灵魂。未开发前的圣彼得堡原本是俄罗斯寒冷的北方一块泥泞荒芜的沼泽地。经过俄罗斯人几百年的努力,如今的圣彼得堡以宏伟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式建筑而著称,它们构思精美,犹如艺术大师的画作;它们色彩斑斓,又如复活节的各式甜品。河流交错,桥梁纵横的圣彼得堡还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誉。这些宏伟壮观的建筑充分体现了彼得大帝的建城理念。他的灵感来自威尼斯、凡尔赛和其他欧洲都市的建筑风格。在18世纪初,为了把圣彼得堡建造成俄罗斯“面向西方的窗户”,彼得大帝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實行西化政策,引进西方的建筑理念。
作为横跨欧亚两大洲的沙俄帝国的首都,当时圣彼得堡的建筑、行政、社会生活甚至语言(法语是宫廷用语)都受到其他国家文化的极大影响。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它是俄罗斯欧化程度最高的城市。这带给圣彼得堡无比的荣耀和尊贵。但是,这里的作家具有地地道道的俄罗斯风格,这里的居民也保留了历史悠久的俄罗斯文化,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当初建造这座城市的工人的后代。为了变沼泽为城市,彼得大帝把成群成群的外地人赶到这个地方。外来影响和民族文化并行不悖,完全迥异的事物神奇地共存。这赋予圣彼得堡怪诞、神秘的独特城市氛围。
彼得堡运河交错,风光秀丽。河上是千姿百态的桥梁,岸边是豪华的宫殿和大楼。风景和倒影相互呼应,灯光和阳光纠缠交结。一步一景,景景都光辉灿烂、光芒四射。俄罗斯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阴冷凄凉的冬天,即使是在这些时候,这里的一切也依然散发着永不衰竭的魅力。
彼得堡桥梁纵横,如网交织。这里共有500座大小不等的桥,既有仅限单人独行的小桥,也有宽阔如马路般的多车道大桥。这些桥梁横跨不同的水域,通达各个名胜古迹,连接各大博物馆。冬宫和圣彼得堡戏剧艺术学院、彼得保罗要塞和城市的外围、安静的居住区和热闹的涅瓦大街之间,都有桥梁相接。
这座俄罗斯的文化之都哺育出一批批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作曲家、艺术家和舞蹈家。如今,城区以内有多达50个博物馆。马林斯基剧院饮誉海内外,它以前就叫马林斯基剧院,十月革命后改为基洛夫剧院,现在又恢复了原来的名字。冬宫可以和卢浮宫媲美,不相上下。
城区四周的乡间到处都是宫殿和庄园,因为这里曾是皇室的主要居住区。但是悲剧也会在富丽堂皇的地方上演。当二战爆发,德国入侵苏联时,法西斯军队烧杀抢掠,毁坏了许多历史建筑。就是在这样的灾难里,圣彼得堡永久地失去了叶卡捷琳娜宫的琥珀厅。
20世纪初,孕育了数十年的革命热潮终于爆发,演变为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运动,颠覆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苏联新政府。随着政权的更替,首都也迁至莫斯科。
圣彼得堡,也就是当时的列宁格勒,在二战中被德军包围900天,尽管敌人的军队没有攻破这座城市,但饱受折磨和蹂瞒。许多居民被冻死、饿死,但它坚持抗战将近三年,最终成功反击了德军的进攻。在苏联社会主义统治下的70多年间,圣彼得堡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和历史面貌。这个长达200年的沙皇俄国的首都的各种遗产基本上完整无损。
如今,圣彼得堡的旅游业兴旺发达,学术中心和文化之都的美誉也经久不衰,这滋养了它美丽、优雅和高贵的气质。当6月的白夜来临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蜂拥而至,参加当地举行的音乐节和舞蹈节。但是在苏联解体之后甚至直到21世纪,圣彼得堡都处于下滑的趋势。断壁残垣的建筑和高低不平的街道都曾目睹了它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巅峰。这一切都让人觉得圣彼得堡是一位气度不凡但性情忧郁的贵妇。
幸运的是,圣彼得堡再度迎来了它的辉煌岁月。为了在2003年庆祝它的300年华诞,整座城市装饰一新。作为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故乡,圣彼得堡扬名世界。新兴产业也给它带来巨额的投资。但是这种繁荣时断时续,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圣彼得堡根本无法赶上莫斯科的投资规模。莫斯科建筑业发展神速,城市的每个角落都矗立着前卫的广告牌,商场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如果说莫斯科是俏皮的时髦女郎,那么圣彼得堡就是端庄的上层贵妇。诗意的环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滋养了她高贵脱俗的不凡气质。
现在,圣彼得堡不再是俄罗斯的政治中心,但这座超过400万人口的历史名城依然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它作为俄罗斯知识之都的地位永远都不会改变。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声令下,就从圣彼得堡的地方政府里挑选了许多文职官员,让他们到克里姆林宫的国家政府里担任要职。
尽管这提升了这座城市在联邦政府内部的政治地位,但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圣彼得堡的人口数量,许多官员的家人都跟随他们迁居莫斯科。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圣彼得堡人迁居莫斯科。因为在那里,他们可以轻易地找到商业和投资机会。而在安静偏僻的圣彼得堡,耐心等待是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因此这座坐落在涅瓦河畔的城市,人口在过去十年间急剧下降。
在圣彼得堡的作家,如尼古拉·果戈理、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幽默的米哈伊尔·左琴科的笔下,这座城市是一个潮湿、昏暗、乏味的地方。到处都是低矮的房屋和昏暗的走廊。潮湿的地基似乎具有某种怪异的力量要把弯转的回廊拉进自己的怀抱,直到整座房屋都散发出凄冷、霉变的味道。甚至人的灵魂也不能幸免于难,常年被这种弥漫在空气里的味道所包围的人们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机和活力。
冬季的白天颇为短暂。昏黄的阳光仅仅能照射这座城市短短几个小时。白天好像还没有到来就又匆匆离去了。这种形象频繁出现在成千上万的文学作品中,似乎是俄罗斯文学无法摆脱、纠缠不清的梦魇。
但是事实上,圣彼得堡还有与此完全不同的另一种风格,比如宏伟的冬宫前面皇宫广场开阔的风景,涅瓦河汇入芬兰湾时的宏大气势,还有彼得保罗要塞用鹅卵石建造的宏伟宫殿。和它们令人震撼的宏伟风格相比,狭窄的小巷和压抑的庭院带给人的不快也就无足轻重了。来到圣彼得堡这座城市,心中必然会涌出最纯洁、最美好的情感。这些情感也许不乏自相矛盾之处,但将会永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