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若干哲学思考

2019-03-29 12:05林亮
祖国 2019年3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新时代,面临新的历史时代环境,不仅生产力发展迅速,而且传统文化遭遇了以西方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强势外来文化的侵袭。在这一背景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需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第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何时代特点?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的根本在哪?如何进行?

关键词:改革开放 传统文化 发展

在改革开放新时代,面临新的历史时代环境,不仅生产力发展迅速,而且传统文化遭遇了以西方基督教文化为代表的强势外来文化的侵袭,这些外来文化以其更能适应现代工业社会而被接受。在这一背景下讨论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更具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沃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1]道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文简称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根”和“魂”,不管时代怎么变,都需要自己的“魂”。但是,传统文化是由历史积淀而来,在改革开放新时代背景下,是否能够适应时代转变,顺应时代潮流,推动时代发展?这里,我们需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第一,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有何时代特点?第二,传统文化面临诸多困境,创造性发展传统文化的根本在哪?第三,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如何进行?

一、改革开放时代特点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经济上获得了飞速发展,“2011 年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贡献超过 30% ;伴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攀升,人民收入也呈正向发展的态势,2017 年人均 GDP 已突破 5 万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2 000 亿斤;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2]国家步入了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政治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党内民主更加广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全面展開,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民族宗教工作创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日益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我国的经济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已经跨入了工业化时代甚至向信息化时代迈进,这种经济物质环境同传统文化历史以来所面临的农业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物质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

传统文化在改革开放背景下要创造性发展,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既然经济基础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是否要进行根本的改变。第二,传统文化自身是否具有内在的超越性,即传统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的环境中生成和发展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系统,其内在理论与表现形式特别是内在理论是否能够超越时代的经济物质条件的限制,具有普遍性和自我内生性。第三,在新时代的现实条件下,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在与现实的经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二、传统文化核心内涵

对于文化的定义,学界有不同的解释。《易经》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结合《易经》的解释,文化是“以文,化天下”,是动态的。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无论哪种解释,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历史的现实的存在,每一个民族在创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又受到自己民族所创造的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点,历史一直在证明着。因此,我认为文化不仅是历史的同时更是现实的,当我们提到传统文化时更多的是从历史的角度静态的去阐释,传统文化在当代改革开放背景条件下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意味着传统文化要革新自己,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生。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要被经济基础所决定。对于这“决定”,我认为是从本源意义上讲,就普遍意义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要受经济基础决定,亦即如果没有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就不会有文化的产生。当文化产生后,同样还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文化一旦产生后,就有独立性和内生性,有着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就如父子关系,无父则无子,子一旦出身,在一生中还会受到父亲的深刻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儿子的成长有自己规律,为适应社会而自主的改变自己。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发展面临着和以往根本不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创造性的发展传统文化,不必把传统文化全面否定,尊重传统文化的自我发展逻辑和规律。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一旦从以物质生产条件为基础的人类社会产生后,便形成了自己的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哲学作为文化的一个内容,是“时代的精华”,我更认为是文化的核心。所有文化现象,有形的和无形的,背后都有一个理由和根据,解释这种理由和根据的是哲学。考察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先从哲学层面分析传统文化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内在超越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源泉公认是来自《易经》,《易经》取象于自然,基本思想是阴阳,万物负阴抱阳。阴阳及互相运动、消长、变化的思想,抽象的概括了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和运行变化规律。在这点上说,是不受具体时代的演变而出现变化,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而师法自然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共同路径,无论道家经典《道德经》里讲的“道法自然”,还是儒家经典《中庸》里讲的“天命”思想。由这一源泉引出的丰富的传统哲学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内生性和超越性。不管历史时代如何变化,传统哲学和传统文化的根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直至历史发展到当代,当我们要区别中华文化与非中华文化时,阴阳互相变化思想及其该思想引申和发展出的其它文化理论和文化现象是一基本依据。具体的文化现象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形式,例如建筑,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和工程科技比较落后,其建筑结构比较简单。在工业化时代,生产力和技术条件不同以往,有能力建造高楼大厦,这些高楼大厦有些体现的是工业文明的特征,还有一些建筑融合了工业社会特征和传统文化特征的风格融合的建筑,像上海世博园的中国馆。传统哲学是普遍性与时代性的统一。传统文化也是超越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其核心理念不变,在其具体完成形态上,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存在方式。

三、顺应时代创造性发展

历史以来中华文化在不同时期都或多或少面临外来文化冲击,同时面对社会生产力的急剧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问题。宋明理学(或有些学者称为新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儒学所面临的困境与当代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困境极其相似。从儒学在突破当时的时代困境而跨越式发展形成了宋明理学新的理论形态的成功历史经验看,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当代的时代困境完全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跨越发展的历史机遇。

而面对这一历史挑战,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跨越式发展,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适应时代发展,顺时而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同样受到经济基础的决定。这种“决定”不仅在产生本源意义上的决定,而且在其发展的过程及方向的某个关键环节上决定。任何一种文化都要顺应历史和时代的潮流,面对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仅剩儒家和道家作为显学存在。而例如墨家学派在诸子时代,也是显学,但现今作为一家已消失在历史当中。同时代的儒家,现今依然作为独立的学派存在。究其根本原因,儒家学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主动把原始儒家基本核心思想根据时代的需要融合其他学派的理论变革自身的理论,实现了儒家思想在历史上获得了阶段性的创造性发展,汉朝董仲舒为适应汉代大一统的形势,汲取了阴阳五行学说等其他学派理论,发展天人合一思想,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在宋代,同样是面临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商品经济的萌芽,在文化上儒家受到佛家道家严重挑战,以程朱为代表的理学家汲取佛家、道家思想,发展儒家思想形成了理学这一儒家新形式,有学者也称新儒学,理学重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社会思想领域的主流地位。而到了近代以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式微,也是因为面对急剧的社会变革和强烈的外来冲击无法及时顺应这一时代潮流。儒家的发展历史表明一种思想文化必然要适应时代,顺时而变,才能有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可能,传统文化要存在和发展也不能例外。

第二,重构话语体系,返本开新。

如前文分析,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中有其超越性。在现代经济社会条件下,必然需要重构一种文化的话语体系,该话语体系首先应该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这种文化核心内涵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性,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基因”密码,保持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华”属性,同时汲取世界上其他文化的理论营养,以及依据现实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和社会发展现状,重新构建话语理论体系。这种新的话语理论体系既能保持传统文化中一脉相承的超越时代的精神核心,又能有效回应和解决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例如,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辩证思想,与当代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科学理论的结合,与当代人们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结合等。

第三,正视现实挑战,获得重生

近代中国历史对于传统文化而言,是生死考验。在清末民初,传统文化被贴上落后、愚昧的标签,在极端时期,连汉字都要被否定。西洋文化以西洋工业革命为依托,席卷全球,中国也不能幸免。当时无论在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普通民众,纷纷以西洋文化为高尚文化。一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激荡着中国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这点已为历史所肯定。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却也极端,矫枉过正,诸如提出废除中国汉字,使用罗马拼音文字或使用世界语等等,并且产生了极其严重后果,我认为最严重的当属民族自信荡然无存,虽然当时的提出者初衷是为了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發展中国,这是传统文化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当前,改革开放的成就使我国的实力相较于百年前有了本质的提高,但在文化层面,仍无法和我国的实力相匹配。究其原因,近代百年的文化衰落至今仍有影响,这是当今传统文化面临的一个挑战。另外,如前文所析,传统文化重构话语理论体系,实现创造性发展,回应现实问题,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是传统文化自身内涵建设的一个挑战。

综上,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基本内核应用于当前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同时,改革开放的实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内涵的丰富,二者形成良性互动。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当中国的新文化随着商品的输出和国家强大而为人们所认同时,文化复兴才随着民族的复兴而真正实现。”[3]成功转化后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中国优秀的当代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06.

[2]《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

[3]王福革,卢少志,包塔娜.新时期中华文化复兴之文化要素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05):23-26.

(作者简介:林亮,硕士,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哲学。)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传统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