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嘉暄
摘 要: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他们的思想与能力在世界上罕见,在人生的漫漫征途中,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的能力并不是谁人都有,苦难造就了成功是少数,失败却是多数,留下的阴影无疑会是人生中的阴影和软弱,因而重某种意义上来说,苦难更多的造就的是软弱而并非坚强。
关键词:苦难;坚强;软弱;成功;心态;能力
一、苦难是坚强之母?
苦难可以有很多种,亲人遇难是苦难,事业崩塌是苦难,国家不幸是苦难……在这里,我想详谈成功路上的苦难。
历史上苦难成就伟大的事例不胜枚举,中国的先哲们更是将苦难看作是历练心智的净土,完善人格的法宝。孟子曾告诫弟子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鲍蒙特也曾在书中写到:“祸难是一个人真正的试金石”。英国作家培根也曾经说过:“超越自然的奇迹,总是在对厄运的征服中出现的。”
或许,从儿时的懵懂记忆起,我们被教导和鼓励的,是跌倒了勇敢爬起来,遇到困难不退缩。
或许,我们在遇到生活的窘境时,也喜欢念叨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名言,仿佛看到了自己无比光明的前景。
但是,有没有人注意到,又或者有没有人想过,那频繁出现的“大任”、“奇迹”、“试金石”之类的名词,又有别有深意的限制呢?
我想,若问面对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可能会有九成的人觉得是磨砺,但我却不这样认为。苦难的确会给人成长的机会,但是只是机会而已。“奇迹”之所以被称之为奇迹,“大任”之所以被称之为大任,就是因为这样的事情少之又少。大任并不是为每一个人准备的。这并不是一个悲观的设想,而是一个无比客观的事实。如果面对苦难,不以为然,反而颇有自信地觉得这是一条通往成功的奠基路的想法,在我看来,实在是太过于浪漫天真。
我最喜欢周国平说过的段句话:“不要对我说;‘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默默之中,苦难钝化了多少敏感的心灵,悲剧毁灭了多少失意的英雄。”
哲学上也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因此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若说路遇苦难,成功克服的人只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那么遇到苦难并不能全身而退则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因此,相信在苦难造就了软弱还是坚强这个问题矛盾里,苦难造就了软弱是普遍矛盾,是主要方面,亦是问题的答案。
苦难造就了软弱的例子在生活中可谓是屡见不鲜,小到自然界的生灵,大到人类社会,都有遇到遇难而一蹶不振的事例。在稻田里,一阵强力的寒潮过后,倒下的稻苗不尽其数;冬天可以看见零星几只盛开的梅花,然而在低温的摧残下,数不胜数的物种都选择了退却。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汹涌而至,多少国家的多少企业纷纷倒闭破产,独独中国的几个较为大型的企业凭借着独特的经济机制可以勉强维持,然而却负债累累,至今多数国家的经济还有待恢复……生活中的诸如此般不争的事实面前,难道还说明不了苦难带给人们的,更多的是一种软弱和无力吗?
二、为什么苦难带给人们的不是坚强而是软弱?
可能许多人都会觉得苦难过后,会使人变得更加勇敢,会使人从苦难中学到许多知识和能力,可能会变得更加有担当精神。但是我却想说,苦难之所以被称之为苦难,是因为它很难克服,经历苦难而成功的人的人必须要有超乎常人的品质,否则只会陷入失败的恐惧,这样的人,又何来的坚强可言呢?
首先经历苦难需要当事人有较高的能力,否则只会被苦难冲垮而一蹶不振。作为军事家面对失败要有理智分析的头脑和挥师北上的胆识,作为商业骄子面对巨额的亏损要有再次投资的精锐的眼光和非凡的魄力……即使是对社会上扮演任何角色的人来说,在面对亲人遭故时,需要我们平静的心态;在事业不顺时要有承受贫穷乐观豁达的精神和东山再起的勇气。生活中的苦难形形色色,有胆识有才干的人却很少。大牌企业永远都是凤毛麟角,军事奇才也从来都是屈指可数……如果说苦难中可以给经历的人带来某些难得的不同寻常的品质,我认为也只是在你有足够的能力战胜苦难之后,才能收获到的。从古至今,多少打拼的人赔的倾家荡产,又有多少在政坛上拼命攀登的人却在明争暗斗中跌入万丈深渊。他们也许可能会坚强地走下去,但此番经历对于他们而言,将是永远也挥之不去的阴霾。
再次,苦难并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它往往是一种对人持久的作用与影响。在漫漫征途中,大部分人都没有足够坚强的意志,因为看不到希望而退缩,而只有极少数人咬紧牙关走到了最后。商业巨擘马云有句发自肺腑的感言“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失败的道路上才拥挤!”因绝望而退缩的人,对于他们而言,苦难是失败,苦难是一个可能从此会吧他们全部理想和热情都吞掉的无底深渊,从此提及可能就会因害怕失敗而变得软弱;而对于成功的人,那段苦难的岁月才可能成为练就他们坚强品格的基石。坚持的成功不易,苦难造就的更多是一颗颗被揉碎了的坚强。
三、畏惧苦难?苦难是软弱的必然?
然而我并不并不排斥的是,对于少数的强者,苦难的确可以成为他们历练的金石。毕竟,强者有常人无法超越的能力与心态。
“那些平凡的世俗中人,总是祈盼一生平坦,而一旦遇到逆境,便表现出脆弱的天性,或者听任逆境的摆布,任随年华与时光如水东流;或者不敢面对逆境,逃避困难,寻求暂时的平安;或者作无所谓的牺牲,任听逆境的宰割与剥夺。这种人是逆境的牺牲品,但确切地说是生活的垃圾。逆境作为淘优汰劣的试金石,把这些人从繁芜并杂乱的生活中淘汰出去,从而使优秀者绽放出灿烂的光华”。
这是鲁先圣先生在《一种造就强者的人生境遇》的文字,它无疑反映了苦难对于强者的不凡。
虽然苦难造就了更多的是软弱,但是在一次次的绝望和无助中,在察觉到我们有限的能力时,虽然坚强不易,成功不易,我们亦应该不断弥补我们的软弱与缺憾,而不应该做一个真正的“弱者”。如果在苦难面前,一直地软弱,才是真正的软弱。
“美好的生活所需要付出的也就越多。同样,只有等价值的牺牲才可以获得等价值的幸福。上帝是一个伟大的商人,他始终在用等价的原则支配着每一个人。那份努力却始终不渝。但请记住,当你发现自己软弱的时候,正是你变坚强的开始”。
坚强和软弱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如辩证唯物发所讲的那样,“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顺利度过苦难的人的人,如果不在苦难中努力向上,练就一身自己的本领,炼造出完美的品格,也不会在痛苦挣扎中变得坚强;相反地,如果身在苦难中却不求上进。就会更大地增加苦难造就软弱的机会。遇到苦难谁都会有些许的无助和绝望,但如果让这种无助和绝望蔓延下去,结果必将是软弱的悲哀。
优秀不是简单的,成功也不是随便的,坚强更不是容易的。我相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历经各种磨难,做好各种事情的天分和毅力。可能我们生来不具备某种能力,在前进的方向寸步难行;可能我们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在苦难的泥潭中愈陷愈深……并不是所有人历经了苦难都会变得坚强,纵使几率不大,但不去试一试怎么知道?其实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与磨练,纵使不是人人都可以强大,但是至少也要去历练一把。人生就需要在苦难面前的各种尝试,多几次宝贵的经历,可能离成功就只差那么一步。
参考文献
[1] 周国平.人生哲思语编[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 鲁先圣.一种造就强者的人生境遇[EB/OL].鲁先圣博客,2009-10-04.
[3] Http://www.douban.com/note/463856346/[EB/OL].豆瓣,201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