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日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019-03-29 12:03何美晨王连娣
青年与社会 2019年4期
关键词:归化跨文化交际异化

何美晨 王连娣

摘 要: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的对话性活动,是跨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发展中有许多异同之处。在进行中日翻译活动时,如何进行有效清晰的中日交流,需要我们在交际的过程中融入两国不同的文化与社会背景。灵活准确的应用翻译策略进行跨文化交际下的中日翻译。翻译策略中归化法属于翻译目的要求,异化法属于翻译内容的要求。文章将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通过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对中日翻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学习。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日翻译;归化;异化

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它记录并保存文化,更使文化得以传播。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翻译就是翻译文化。中国成语有云:“缘木求鱼”,指某人因为羡慕别人有鱼,竟然上树寻找。以此告诫人们追求目的做事时不要犯方向错误,做无用功。“缘木求鱼”的做法在生活中并不可取,但用在追求跨文化交际下的中日翻译效果时,却是相得益彰。这里的“木”与“鱼”分别代表了中国内陆文化与日本海洋文化,而从“木”到“鱼”即是中日翻译的使命。文章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对中日翻译进行深入的学习与探讨。

一、关于跨文化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涵义

跨文化交际,主要是指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进行的文字与语言沟通,它的主要目的是在文化交流的氛围中为各种文化个体提供共享的途径。跨文化交际包括非言语和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是指各种语种的环境人群利用相同的语言展开沟通。但即使是相同的语言,双方的文化环境依然存在差异,因此跨文化交际也会随之产生诸多不同,如信仰、文化传统、三观、行为举止以及风俗等。

跨文化交际内容多样,具体包括各个国家间的交流、各个民族间的交流,以及相同民族或者国家中的不同年龄段、性别、地区以及工作的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跨文化交流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了解各种语言环境国家的风俗,而且在沟通也要尽量尊重对方的国家文化,在交际中收获更多的有利材料和信息。

(二)跨文化交际的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新兴的边缘学科,对异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不同社会构造下的人际关系和行为准则差异进行研究。促进和补充对跨文化国际交流和人际交往日益增长的需求。此学科不仅注重深入的理论研究,还更加注重实际应用研究,使这一课题更加科學,完善,充分,贴合时代需求。

在翻译活动中,跨文化交际要求从文化的角度进行翻译,译语要以源语为参照,准确有效的反映出源语的方式,风格。要求翻译人员不仅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需了解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历史发展,生活方式,语言习惯等知识。

二、关于归化与异化

(一)归化

归化法是指将源语本土化,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翻译策略。简单来说就是把作者带入源语文化,增强译文的通俗性和欣赏性。尽可能的将源语与译语实现“文化对等”。

(二)异化

异化是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语境和意义,更多贴近源语民族文化、保留和反映源语的语言风格特色的翻译策略。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使用的原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三、中日语言文化差异

不同的言语社会,由于文化、历史、环境、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认识水平等不同,各种语言截取外界事物的方式也不同。

(一)生活用语

生活用语体现了人民的居住生活环境与社会氛围。不同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也各不相同。中日两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不同,可以体现在生活用语层面上。

比如对数字的使用,日本人对奇数情有独钟,来源于「不幸を重ねてはいけない」,即希望不幸的事情不要重复发生的心理。如1月1日(元旦)、3月3日(女孩节)、5月5日(男孩节)、7月7日(七夕节)等都是日本的喜庆节日,儿童节也称“七五三节”。

相反的是,在中国,由于“好事成双”的民族心理。中国人认为偶数具有平衡、和谐、对称之美。常用“双喜临门”“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等词语。

(二)礼貌用语

中日两国深受盛唐文化及儒学的影响,重视礼节。日本虽继承了我国唐朝的优秀文化,但由于社会发展环境的不同,礼貌用语方面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

比如敬语的使用,中国是重视“伦理”、“孝义”的国家,敬语的重要表达形式主要是称谓。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了社会中,职场上,家庭里对不同人的敬称词语表达,“先生,女士”,“老板,同事”,“舅舅”“叔叔”等。

而日语相对更加客观、严谨。敬语更是蕴含着鲜明日语语言特征。使用敬语时,不仅要注意称谓的使用,也要注意接头辞与接尾辞的使用。如「お医者さんですか?」「はい、そうです、医者です。」

(三)思维形象

思维形象是人们对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不同人群对事物的认识不同,联想自然不同。在不同的民族思想意识、社会文化底蕴之下,各民族对自身文化特性的呈现方式、表达手段也不尽相同,思维形象的不同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比如“牛”,在五千年的中国农耕文明中,牛是勤劳奉献的象征,是人类劳动耕作的好帮手。常用“老黄牛”“孺子牛”“拓荒牛”等褒义词来夸赞人忠诚老实、吃苦耐劳、默默奉献。

而日本属于海洋文明,对牛的恩泽与好处并没有什么切身体会。因此在日本人的心目中,“牛”只是愚蠢、笨拙、缓慢的象征。如「牛の歩み」(进展缓慢)「牛を馬に乗り替える」(舍劣从优)「牛の涎」(啰嗦)等。

四、跨文化交际视野下中日翻译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视野下,归化和异化都是翻译活动中常用的翻译方法,二者相辅相成,并用互补。在文章的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原文作者要传达的思想精神,又要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理解方式,就避免不了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同时使用。在面临两者的选择时,当我们要充分保留作品的原汁原味、高度忠实作者的思想与风格时,就必然要采用异化;当要贴近读者在自身文化背景下的理解水平和原文的流畅度时,则需采用归化法。而两种方法的选择要遵循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可以在语言风格上贴近读者,文化精神上采取异化的处理,这样的翻译才能在原作品与目标读者中找到合适的融会点。

(一)归化策略下的中日翻译

归化策略下的中日翻译是将日语原作汉语化。为汉语读者提供清晰流畅的理解译文的方法。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分为意译法、取代法、简化法和释义法等等几类。

(1)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保持源语本意,改变表达方式的翻译方法。由于中日文化的相通之处,日语与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表达的意义却十分相似。因此,在翻译时为了保持语句的通顺。真实准确地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所需意义,运用意译法来达到传递文化内涵的用意。

如「畳の上の水練」译文:①在榻榻米上练习游泳;②纸上谈兵。①的译文是利用了直译的方法,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一些带有文化内涵的词语需要运用联想灵活翻译。在榻榻米上练习游泳就是在空做动作,没有下水的实践还是学不会游泳,联想汉语中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词句,即②的译文,成语纸上谈兵更加贴近汉语读者的理解方式。

(2)取代法

取代法是指在不同语言之间翻译中为了取得相同的表达效果,便于读者理解,选择一些取代性词汇对源语进行翻译的方法。

如翻译“他每天一回来,我就把拖鞋递给他,把洗澡水烧好,饭菜送到嘴边,可他还是摆着一副冷脸。”一句。可译为「毎日彼が帰宅すると、私はすぐに彼のためにスリッパをそろえ、おふろの湯をかしてあげ、上げ膳すえ膳のサービスをするのですが、彼は相変わらず無愛想な顔をしてままなのです。」“饭菜送到嘴边”是一个具有夸张意味的習惯用语,意为殷勤的照顾某人的饮食,并非真的这么做。如果直接译作「料理が口元に届く」不免会让日语读者一头雾水,难以理解。不如用日语中对应的习惯用语「上げ膳すえ膳」来翻译,还有“把拖鞋递给他”与其翻译成「スリッパを持ってくる」不如译为「スリッパをそろえる」更符合日语的表达习惯。

(3)简化法

简化法就是保留原句本意,去冗化简,形成语意充分且浅显易懂的词语或句子等的翻译方法。

如“高等学校”可简化为“高校”,“パーソナルコンピューター”简化为“パソコン”,“マザーコンポレックス”简化为“マザコン”,“万国博覧会”简化为“万博”。

例句:「2008年の北京五輪と2010年の上海万博は、北京と上海の両市の交通にとって、間違いなく一つの契機になる。」 译文:“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对北京和上海两个城市的交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契机。”

(二)异化策略下的中日翻译

异化法是贴近源语特色而进行的一种翻译方法,原则上要尽量保持原作中的文化内涵,将源语文化特色与语言表达方式原汁原味传递给读者,更好的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异化法中包含直译法、音译法、借用法以及增益法等。

(1)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在翻译的过程中按照词汇的发音直接翻译源语的翻译方法。

(2)直译法日语发音分为两类:音读和训读。音读即汉字按照日语对汉语的译音读出来;训读是只取汉字义,发音按照固有词的日语读法。日语音读时就可以直接采用音译法,如「便利(べんり)」可音译为便利,中日发音在一些词语上很相似,也是因为同使用汉字的缘故。汉语中很多象声词译成日语时,可翻译成拟声词,日语中有大量的拟声词可供选择。

例如:半夜时,西南方向一道耀眼的光柱射过来,并且传来了“咣当咣当”的巨响。火车又来了。可译为 真夜中になると、西南方向から一筋のまぶしい光が射し込み、同時に「ガタンゴトン」という大音声が聞こえてきた。汽車がまた来たのだ。“咣当咣当”一词是汉语中的象声词,比喻重物的巨大声响。音译为日语拟声词「ガタンゴトン」更加使译文生动形象。

直译法是指完全保持源语本色的翻译方法。不仅能够丰富读者的文化视野,同时能使读者更多接触到源语文化。

如翻译“人靠衣服马靠鞍”一词,日语中熟语「馬子にも衣装」意思与其基本对等,但翻译时为了保持原文形式,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译作「人は服次第、馬はくら次第」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也保持了原文的内容形式。

(3)借用法

借用法是指通过与原文不同的词语和形象反映原文整体大概意义的翻译方法。常常表现为将一个文化的特质引入到另一种语言当中。

如「亀の甲より年の功」(姜还是老的辣)「袋の鼠」(瓮中之鳖)「三日坊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焼け石に水」(杯水车薪)。如果用直译法翻译“三日坊主”译为“三天和尚”,“袋鼠”译为“袋中的老鼠”。这样会使汉语读者理解困难,不知所云。若将中国文化特质引入到日语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瓮中捉鳖”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更易于接受,也可以使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

(4)增益法

增益法是指在翻译活动中,适时适当的加入一些能够帮助读者理解源语文化背景的词汇,既保持原文特色,又便于读者理解。

如翻译「七五三は子供の成長過程で、三歳、五歳、七歳という年齢が、心身ともに節目の時間に当たりますので、一種の厄介払いの役割を果している武家社会の行事です。」译文“七五三节是武士阶层为了给孩子避邪而举行的仪式。因为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三岁、五岁、七岁这三个年龄身心上分别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七五三」和「武家社会」是日文章化中的“儿童节”和“武士阶层”,在翻译时要表现出这些词语的文化涵义,更好帮助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源语的文化的了解,更能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

五、结语

在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掌握多种语言工具的人不断增加,对异国文化日趋了解。世界各个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因此文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因各民族地理、历史、风土人情等不同而不同。中国和日本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化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语言 和文化各不相同的两个实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中日翻译不仅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准确传递,也要重视文化传递与交流。对原文与译文的不同文化背景多加重视与推敲,灵活运用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且不拘泥于此。更佳促进中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燕.跨文化交际背景下英汉翻译的归化与异化[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2):92-93.

[2] 陈竹.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分析中国文化的传播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8(01):63-64.

[3] 张哲暄.跨文化视域下中日敬语原则及翻译、表达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03):144-146.

[4] 覃玖英.跨文化交际中的翻译策略[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6(05):49-52.

[5] 杜勤,刘新梅,编著.日语中级口译岗位资格证书考试·翻译教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陈岩.日语笔译实务(三级)[M].外文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何美晨(1997-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见习研究员,日语系本科生,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王连娣(1983- ),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日语系副教授,硕士,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归化跨文化交际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
以《红楼梦》三个版本为例探讨亲属称谓词翻译的异化与归化
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翻译“归化”与“异化”的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