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艳 符晓娉
摘 要:近年来,通过对日新闻以及网站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些社交网站上大批涌现了由日本年轻人发明的“新关西腔”。通过对关西地区的代表方言大阪腔和京都腔的分析,来具体探究“新关西腔“的形成以及其存在的意义。
关键词:京都方言;大阪方言;语言文化;新关西腔
随着电视剧、动漫,关西腔逐渐走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对其的关注度持续不断上升。不仅仅是日本人,就连一些外国人也颇被关西腔所吸引。近年来,许多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标准日语的同时,对有着与标准语音调大不相同的关西腔抱着极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日本关西地区以外的年轻人们纷纷效仿关西人说起关西腔起。于是,社交媒体上涌现出许多“关西人”。
说关西腔似乎已经成为了日本年轻人之间的一种潮流,为了模仿关西腔中大阪腔顿挫、干脆的语调,年轻人们自己还发明了为了加快会话节奏的所谓的“新关西腔”。例如,一些「キショイ(感觉恶心)」、「ムズイ(很难)」等等,这些词汇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的年轻人之前自己创造并混入了电视上常见一些词汇的“年轻人语言”。
一、关西方言
关西方言即关西腔(関西弁·かんさいべ),又叫近畿方言。是对日本关西各个地方的日语方言的总称。关西地区发展至今其中仍然保留不少日本的古语及口音,因京都、奈良曾经是日本古代的首都。此外,相信有许多对日语一知半解的人都以为大阪腔=关西腔,这一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日漫二次元里大阪腔的影响。
同为关西地区,京都方言和大阪方言之间却有着天差地别的不同。因前者方言中许多的华丽辞藻,还有其发音速度较慢且多用长音、敬语发达的缘故,给人一种高贵优雅的感觉。而后者是因为有着传统技艺“上方落语”的关系,谈及大阪,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大阪人=搞笑。
(一)大阪腔的大众印象
拿大阪腔来说,在许多动漫和电视剧中都会或多或少存在着这么一个角色。《名侦探柯南》这部动漫中就有很多关西人的角色,如服部平次,这一人物正是操着一口浓厚的大阪腔。在作者的刻意突出下,这个人物完美地向观众刻画出了大阪青年人该有的样子:开朗、活泼、热血和阳光,有时也很冲动。给许多中国观众留下了大阪腔很帅气又干脆的印象。
关西腔与关东腔在很多词汇上几乎都是不同的词,即便有相似的词,音调也很不同。常用的有:すんません=すみません(对不起);めっちゃ=とても(非常);ほんまに=ほんとうに(真的)……等等。
例如说:「おおきに(谢谢)」这句话,当关东地区的男性来说的时候,许多女性均表示总有一种违和感,很反感。这是因为在本地人听来,语调本身不对,并且一点都没有包含感谢的诚意,只不过是单纯的模仿而已,反而让人感觉到被冒犯的意思。
绝大多数人都对大阪有这么个印象:大阪人与中国人很像。大阪人被称为最不像日本人的日本人。假如在国外的某个景点看到一群亚洲人,并且在大声地说话,对于中国人的刻板印象,使人们下意识地认为他们一定是中国人吧。而在日本,大阪人也是出了名的嗓门大,这就是说大阪人和中国人很像的缘由。
大阪因为是一个临海地区,因此从奈良时代(中国的唐朝)开始,就成为日本关西地区主要的贸易港口。在江户时代,大阪和京都、江户并称为“三都”,是当时日本经济活动最为旺盛的商业都市。大阪位于本州蜂腰部,由神户、京都、奈良构成的三角形的中心,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众所周知,大阪素来被称为商都。大阪从德川家康时代,就已经成为了幕府的直辖市,有着悠久的商业传统。德川家康时,因各地将收入的米运到大阪并委托当地的商人们交易,从此成为了有名的物产交易、集散之地。进而有了响当当的“天下商都”的称号。其更是在明治维新之后迅速成长为现代工业城市,成就了日本现代经济。
(1)独特的商业腔
在大阪购物,相信很多人都会为,伫立在门前,热情招待并大声吆喝「おおきに」的店员而吸引。而换做是在一个京都店家口中的「おおきに」听起来却绵软非常。
随着现代ACGN二次元文化中,逐漸出现了一些被赋予关西腔的特别角色的出现,关西腔也开始摆脱了从前“不入流”的形象。也开始在近年来的日本电视连续剧和一些大大小小的综艺中,大阪方言的出镜率开始有所提升了。要知道在以前,自认为“高贵”的东京人眼中,大阪方言这种地方话听起来可谓是土味十足,被认定是低级、不入流的语言。如果有电视台或综艺的采访,不管是在九州的冲绳还是东北部的青森,大家都会用标准语来回答问题。唯独大阪人,即使面对镜头也毫不生怯,大大方方地用大阪话来回答问题。因大阪方言有着不同于标准语的别样风味的语调,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被赋予了“萌”一字为属性,这点尤其在日漫的中国粉丝当中尤其明显。
不仅是动漫,在大阪诞生的以充满人情味和幽默感的滑稽戏而闻名的日本上市公司吉本兴业公司出品的滑稽戏,也是令很多人看了都捧腹大笑。当地人都说:大阪人饭可以不吃,但滑稽戏不能不看,不看就要得忧郁症。可见“幽默”二字贯穿了大阪人得到日常生活。
有时能看到在一些动漫或者电视剧中来自大阪的人物会在对别人说笨蛋时使用的词汇为「アホ」、其意思与标准语中的「ばか」都为笨蛋,糊涂、冒傻气的意思。有趣的是,如果你对大阪人说:アホかいな(ではない)このアホ,他是不会生气的。根据使用的方式不同,这个词还能当作赞美来使用,有“你还真是傻的可以”或者“你这人真有趣”的意思,显得十分亲近自然。然而,你对他说「ばか」,他却会勃然大怒,反目以待。因为在关西,这个词真的是指“蠢货”的意思。就算是不注意用到了这个词,也要避免还加上 「~じゃん」对关西人说「ばかじゃん?」(太蠢了)。
(2)干脆利落的语调
大阪腔很少能作为书面语使用,大多都是作为日常会话进行使用。大阪人将其口语简化,进而产生了一种短促、脱落之感。比如说「嘘でしょう」简化后变成了「うっそー」;「面白い」简化后变成了「おもろい」,再比如「そうだ」变化成了「そや」之后更加能让人感受到大阪方言抑扬顿挫的味道。这也就造成了很多人对大阪人的印象都是易于激动,没有耐心的感觉。在大阪方言里,有许多的单词都会再进行转换,举例「とても」一词,在大阪方言里都表示统一意思的不仅有「めっさ」、「むっさ」、「もっさ」,还有「げっさ」和「がっさ」也表示同样的意思。糖果一词也由「キャンディー」念作「アメちゃん」。要知道,在大阪的阿姨大妈们平时出门时都会在包里放几颗糖果,遇到了即使不认识的陌生小孩,只要合眼缘也会给糖吃:アメちゃん、あげよか?
所以在许多社交网站上有些日本网友使用的一些故意模仿大阪腔的短促、脱落之感的词语,用法实际上是错误的。例如,「うけるね(好好笑)」变成「笑たわ」、「ひどいね(真过分)」变成「そら怒るわ」等用法,不仅中年以上的人不会使用,就是关西的年轻人们之间交流也不会使用。
与言行举止都彬彬有礼实则却给人带来疏离感的京都人相比,大阪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给人带来一种朴实、无华、顿挫、豪放,但粗中有细的印象。
(二)京都腔
在日本,有句广为流传的顺口溜:赴京都进学,闯大阪经商,落神户安居。日本人对人竭诚相待,这一点大抵是全世界都有所听闻的,但若是拿京都人与东京人相比,前者显得更为情礼兼到。关于这一点上,只要亲自与一个京都人交谈,便能感受到不同于日本其他地区方言的魅力,这其中离不开京都方言中本就含有很多听上去柔情似水的表达。尤其在与京都的女性对话中更是能感受到给人一种典雅、端庄大方、善于察言观色的印象。其缓慢得体的措辞中透着一股古朴又高贵的气息。京都人无论是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是敬语连连,即使对小猫小狗,甚至于一动不动的植物,京都人都以敬语称之。京都人在说敬语时都会在句尾加「~しかる」,比如说标准语中「お隣さんが外出される(邻居出门了)」京都人会这样表达:お隣さんが外出しはる。用于描写一些动物或者天气的时候也喜欢用「~しはる」,比如说:「雪が降ってきはった(下雪了)」、「お犬が寝てはる(狗睡着了)」,等。
京都方言中特殊的“气氛语”更甚。在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使用到“气氛语”时的表情和态度显得十分的落落大方,并随之伴有微微低头弯腰的动作。可谓体态优美,令对话的另一方感到十分熨帖,挑不出错处。《京都人的教养》的作者唐辛子在文章中这么感叹道:无论你有多礼貌,你还是无法懂得京都人的礼貌;无论你多么有教养,仍然不会比京都人更有教养。
(1)京都腔中与生俱来的暧昧
日本人的说话时喜欢“暧昧”这是稍微了解过日本的人都知道的事情。在这其中,京都人说话更是把“暧昧”表现的淋漓尽致。不同于大阪方言有板有眼的语句,京都人习惯于说话的时拐弯抹角,不太常用否定句。在某些时候,就极易让不明就里的人对京都人有表里不一的印象。尤其在京都的一些接待行业,常常因为模糊暧昧地表达,加上说话的气氛,而与外地人闹出一些误会。作为一个京都的女性来说,即使被一个不喜欢的人追求,邀请去约会什么的,你也会在她的脸上看不出其他表情,还会保持得体的微笑说:おおきに。
《我心中的京都》的作者,渡边淳一曾在京都某花馆内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做过一个小时的统计。其中,‘おいてやす(おこしやす)听到8次,‘すんまへん12次,‘おおきい更是达到了22次。以上的用语不仅是老板,佣人,以至于陪客的艺伎也常常将它们挂在嘴边。足以看出这些词汇在服务、接待业用之频繁。京都人说话的熨帖可不止在服务业才能感受到,假如你的邻居是个京都人,即使是句抬头见面的寒暄语,也会说的十足的真情流露,对于刚搬来的邻居会邀请对方来家里做客什么的,如果被拒绝了也还是会说:かましまへん。どうぞ、おあがりやす(不用客气,请进来吧)。这时千万不要误会,这不过是京都人客气地打招呼的方式而已,要准确明白他们实际意思的话,郑重地谢绝掉才是最佳选择。
(2)和时代一起变化的京都腔
京都方言发音缓慢,且惯用长音,在这其中京都方言还大致分为了公家言叶与町言叶。公家言叶除了以前主要在宫廷中使用,现在已不太常见,只能在一些社寺或许还能听到;町言叶就是现在京都人在使用的京都方言,在古时会因使用者的职业和地区还会更加细细分化。
别看京都人不愿把京都和大阪相提并论,即便他们不承认。要知道,如今的京都方言,随着年代的变迁,也开始逐渐包含着许多东京方言和大阪方言的一些詞汇。常见的比如有,无论是京都方言还是大阪方言,它们在句尾都会加上「~はる」和 「~へん」。但是关于这两个词怎么接,方式还是不同的。
首先来讲「~はる」的用法:比如标准语的「行く」,京都方言写作「行かはる」而大阪方言写作「行きはる」。「~へん」的用法却比较繁多,一般会使用到的比如说有动词原形、动词的否定式、动词的可能态加否定。如果是否定式「行かない」,表现为京都方言的「行かへん」;大阪方言的「行けへん」。这里京都方言的可能态加否定就要简单得多,直接将词尾的ない去掉加へん,即「行けない」变作「行けへん」;大阪方言则需要将动词可能态变为动词否定形后加れへん,即「行けない」变作「行かれへん」。总结起来,京都方言动词变化的规则是:う段动词变あ段动词加はる;否定式或可能态时,只需将ない变为へん。大阪方言变化规则为:动词的ます形直接加はる;否定式时,改为可能态加へん,可能态时反过来将动词改为否定式后加れへん。
除了这两个之外,大阪方言较为标志性的词汇还有「~やん」,和京都方言让人听起来比较软的原因之一 「~かぁ」。举个例子,一个东京人说:青森県へ行くんだ。换作是京都人来说的话语音语调都发生了变化:青森県へ行くねんかぁ。大阪人来说时又是另外一种感觉:青森県へ行くねんやん,莫名给人一种带着浓重的后鼻音的大阪女孩子在对着你撒娇的感觉。正是因为这种不同于标准语的语调,许多人才会一致认为大阪方言是一种自带“萌”属性的方言吧。
三、网络方言“新关西腔”
日本的方言众多,却唯独关西方言被视为是一种能与标准语相提并论的语言。因其幽默、语用丰富,更能表现出人喜怒哀乐,所以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他们更乐于用关西腔表达自己的情感,“新关西腔”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其中的绝大部分的原因离不开大阪的“搞笑圣地”的名称,由于大阪的漫才师(单口相声)众多,大多数人在听到大坂腔时,下意识的觉得这个人说话很好笑。因此在网络上的很多年轻人(非关西人)会在网上交流或发一些文字的时候使用关西腔,来达到幽默、搞笑的目的。也有一些人,是单纯的对关西腔抱有很大的兴趣,例如说发音美、音调美、用词美的京都腔,才想要使用关西腔。“新关西腔”的适用范围现实生活中不是太常见,主要在网络媒体上日本年轻人之间使用较为广泛。
四、关西人对“新关西腔”的接受程度
这些所谓的“新关西腔”并不被真正的关西人认同,实际上他们身边的人很少会在社交媒体上用关西腔。因为其实真正的关西腔变成书面语是非常难得的,变成文字了之后不仅会变得很难读,而且平假名还会变得很多。而且在社交媒体上使用得很频繁的一些关西腔词汇并不是真正关西腔的正确用法,像是「なんでやねん(为什么)」,使用「-やねん」这个后缀的时候,故意去模仿得很浮夸,总有一种被小看了的感觉;又例如网络上很多这类的用法,将「うけるね(好好笑)」变成「笑たわ」、「ひどいね(真过分)」变成「そら怒るわ」等用法让关西人看了十分不高兴。
本就与真正的关西腔相差甚远,使用方法上不自然加上语调弄错了,而且还为了搞笑去说。这才是令关西人对这些冒出来的“新关西腔”感到不舒服的地方。尤其是在关西人也在场的情况下,为了活跃气氛时使用的半吊子关西腔也让不少关西人感到尴尬。
五、以“新关西腔”来看方言的传承
“新关西腔”的出现确实说明了关西腔或者一些日本极少数人才说的方言正在被大众所接受,但它出现的场合和使用方式,令真正使用关西腔的关西人并不高兴。不仅是日本,在中国,方言也还是很难传承。因为主流媒体和大众都将会说标准语冠以现代文明人的称谓。在一些偏远地区,因为经济不是很发达,所以平时都是以方言交谈。只有少数人是标准语与方言兼通,因为他们的父辈们大多都不会标准语,这才是方言得以传承的原因。或许将来经济发达了,人们的思想不断更新,方言就会开始渐渐消失。
“新关西腔”的出现,看似是人们开始有了保护和传承方言的意识。但通过关西本地人的看法了解到,“新关西腔”并不是正确地向使用标准语人群全面地了解關西腔,而是被当作一种潮流,就像是东京被定都之前标准语一直都是京都腔,很多人都以学习京都语为荣一样。
事实上关西腔也在随着时代不断进化或者在转化中,很多现在的京都腔和大阪腔都也是在近代加入了不少新的词汇和用法。其中也有因为沿海或偏远的地区以及年代的不同有很多变化,比如说具有代表性的京都方言 「どす」、「やす」、「はる」均是在幕末之后才被广泛使用,普及的方言。那这种不被本地人所接受的“新关西腔”是不是没有出现的必要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实际上这种“新关西腔”的出现也其实是象征着人们对方言持续的高关注度。只不过是,“新关西腔”的用法不对或使用方式不被接受。这个不由得就联想到幕末之后广泛使用的词汇在此之前是不是也是被人认为这是不对的用法,也是因为在那之后用的人多了才逐渐融入现代关西腔里。所以“新关西腔”是否在将来因为使用的人太多也融入了关西腔内,这就不得而知了。
六、结语
事实上,现如今的关西腔越来越少,即使是在京都和大阪「~ですよね」这样的标准语已经变成了他们的日常用语。而方言作为要消亡的语言,同时也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要保护传承,至于传承的方式和传承的是否全面,只要人们有将之“记录”下来,即使是方言已从现实中消亡,我们也一定能使其以另一种方式“再现”。
参考文献
[1] 韩贞全.日本京都方言拾零[M].山东外语教学,1991.
[2] 高宇.商都大阪[J].人文地理,2010.
[3] 苏芮.京都人都是“小气鬼”[J].环球人文地理,2015.
[4] 白晓煌.大阪方言的动词否定式浅析[J].日语知识,1995.
[5] 刘芳.关西方言与地方文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
作者简介:吴丽艳,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符晓娉,女,辽宁大连人,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