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
话剧《恋爱的犀牛》剧照。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阳光味道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
这句台词,来自于孟京辉导演的小剧场话剧《恋爱的犀牛》。自从1999年首演之后,这部“恋爱圣经”带着飞蛾扑火、玉石俱焚的理想主义气质,映照着每个人心中的爱情理想。
最近,我去北京看了两场小剧场剧作,其中就有这部经典之作,另一部是音乐人小柯创作且主演的小剧场音乐剧《因为爱情2》。
已是冬季,北京入夜已然很凉,北风夹杂着雨点打在脸上生疼,这样的时节和心境很符合这场话剧营造的氛围。搭乘地铁去往东直门外的蜂巢剧场,《恋爱的犀牛》在这罩上演。19年间,虽然已经大大小小演出了1600场,至今仍一票难求。从1999年版的郭涛、吴越,到2003年版的段奕宏、郝蕾,再到2008版的张念骅、齐溪,他们都淋漓尽致又各具特色地呈现了固执而疯狂的“马路”,美丽又决绝的“明明”。
闹剧般的荒诞与诗一般的纯美穿插交织,时明时暗的灯光,烘托出时而忧伤时而炽热的气氛。当情爱终于被现实击破, “马路”在黑暗的角落对着空荡荡的舞台绝望地吟唱时,大小灯光几乎全都熄灭,只剩一束微弱的昏黄……景与光的组合,构造了流畅、张扬,又富有意蕴的场景。整个舞台背景以暗色为主,出场的演员着清一色的黑色或者纯白的服装,暗示着角色的压抑沉闷,无助与空虚。“马路”一段无词的嘶吼,在喉头哽咽,在剧场回荡,似是蒸腾激荡的云烟,久久萦绕心头,挥散不去。
一堵玻璃墙作为天幕,配合着剧情的推进,天幕上有时是静静的死寂,有时又翻滚着滔滔不绝的清亮的水泡,而每当主人公用浑厚有力的嗓音念出诗句般的独白时,玻璃天幕上滚动着充满美学艺术的台词,“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渴望已久的晴天;你永遠不知道,你是我难以忍受的饥饿;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赖以呼吸的空气”,这一句句痛彻心扉的独白,给观众留卜^了困惑与沉思,也许爱情就是如此——脆弱和纤细,又不堪一击。
小剧场一般可以容纳的观众不到100人,空间灵活多变,这颠覆了传统话剧中观众“隔岸观火”的体验感。我在位于798艺术区的小柯剧场看《因为爱情2 >时,演员是坐在观众席中进行表演的。剧中的几位配角表演得滑稽而夸张,浓缩了生活中的庸俗,又完成了对现场观众的情绪调度,使这个跨越了20年的爱情故事不至于太过伤感。而每当一个个高潮出现,演员们又成了乐手和歌者,以或清亮或浑厚的歌喉,倾诉、吟唱和呼喊。因为距离太近,可以直接观察到角色最细微的眼神和表情,所以对表演的要求极高,既不留痕迹又润物无声。
在表演接近尾声的时候,剧场中突然有一位女性观众站起身来,她深情款款地说到,“今天是我先生的生日,每年他的生日我们都会来这里看剧,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了,从最初的两个人,到如今的三个人。以后每年的今天,我们都会带着儿子来到这里,纪念我们的青春。”此时,掌声响起,久久不能停歇,有的观众甚至站起身来为他们鼓掌。看着他们质朴又令人动容的神情,我相信这不是一段被安排的剧情,而是用鲜活的生活诠释了什么是“因为爱情”。
小剧场戏剧,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的产物。36年前,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三楼的小宴会厅,中国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绝对信号》首演,拯救了从20世纪80年代陷入低谷的中国话剧。在随后的几年中,小剧场戏剧在京沪地区发展迅速,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剧目中有更多的生活气息,对生活的刻画、对人性的揭示更丰富,容易引起观众共鸣。
如今,北京的小剧场平均每天就有一部新戏上演,“开心麻花”“繁星”等剧团走入了大众视野。周末去小剧场看话剧,也成为了时下年轻人重要的文化生活。然而,也有人质疑和担忧,如今的小剧场话剧趋向于幽默和娱乐性,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更高艺术境界的追求。但不管怎样,高票房和上座率为中国话剧艺术的勃兴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艺术形式的每一次创新,都暗含着人们对文化的渴求。
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小剧场,无论是题材、内容、表演,还是舞美、灯光,都不断摆脱传统的舞台语境,更加注重视觉效果,从写实向写意转变,在艺术表现上白由灵活、包罗万象,极大地拓宽了剧迷们的欣赏视野。在艺术所构建的乌托邦中,我们可以暂时抛却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以一种超然的姿态充分领略小剧场给我们带来的审美愉悦,沉浸其中,尽情畅游。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李白》。